鄧中華
變革管理研究的先行者約翰·科特教授發(fā)現(xiàn),只有三分之一的變革取得了成功。2008年,麥肯錫一項以3199名高管為調(diào)研對象的問卷統(tǒng)計結果支持了科特關于變革不易成功的論述:也只有三分之一的變革取得了成功。
為什么變革不易成功?
科特:變革易犯8大錯誤
在1995年,科特發(fā)表在《哈佛商業(yè)評論》3-4月刊的《領導變革》一文,基于十年間100多家企業(yè)的變革行為的觀察和調(diào)研,“大部分介于成功與失敗之間,明顯地更靠近失敗”??铺貜倪@一百多個樣本中總結出變革管理易犯的8大錯誤。
1未能建立足夠的緊迫感。挑起變革的高管們,有可能低估了將人們從安樂窩拉出來的難度,或者是高估了自己的準備程度,或者缺乏耐心,總之“有50%以上在第一步就失敗了”??铺卣J為,當公司管理層有75%左右的人真的相信公司若不變革則“死路一條”時,危機感就足夠了。
2未建立起足夠有力的指導聯(lián)盟。在成功的案例中,變革指導聯(lián)盟,在頭銜、信息、經(jīng)驗、聲望和關系等方面都非常強有力。這個聯(lián)盟的核心當然是高管,也可能包括董事會成員、主要客戶代表甚至工會領導者(職工代表)。同時,鑒于它本身就是要對現(xiàn)有組織做手術,因此,它可能是個特別的機構,在正式的邊界、期望和規(guī)則以外活動。成員們需要被召集起來,對公司的現(xiàn)狀形成共識,建立起相互信任和溝通。
3缺少愿景。它是一幅未來的圖景,容易交流,對于股東、客戶和員工都有吸引力??铺氐摹敖?jīng)驗之談”是:“能在5分鐘之內(nèi)將愿景傳遞給某個人,并讓其很好理解、感興趣?!?/p>
4未與員工良好溝通愿景。失敗者往往以為溝通等于宣貫,等于在員工大會上發(fā)表演講、制作了宣傳刊物,忽視了員工對變革的關切角度出于自身的利益:是否失去工作、是否會減少或者增加收入、是否公平,更重要的是,高管們或者指導聯(lián)盟成員是否說一套做一套。
5未移除新愿景的障礙。這些障礙可能是組織結構,薪酬和績效考核體系;“最大的障礙可能是拒絕變革的老板,和提出要求與整體努力不一致的老板”。
6沒有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和實現(xiàn)短期勝利。“沒有短期成果,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放棄,或者加入那些抗拒變革的人的行列?!?/p>
7勝利宣布得太快。這可能是由變革領導者的冒進甚至狂熱所致,也可能是阻撓者的策略,既然已經(jīng)打了勝仗、完成使命,就可以解甲歸田、論功行賞了。
8未能將變革植入公司文化。這導致變革曇花一現(xiàn),因此,一要有意識地向人們展示新方法、新行為和新態(tài)度如何改進了業(yè)績,二要花充分的時間保證新一屆最高層管理者真正是新方法的化身(而不是變革投機家)。
在此基礎上,科特構建了有效、成功的變革管理的8個步驟:①建立緊迫感:審視市場競爭的現(xiàn)實,識別、討論危機、潛在威脅或者主要的機會;②構建強有力的指導聯(lián)盟:一是成員足夠有權力,二是成員要通力協(xié)作;③樹立愿景并制定戰(zhàn)略:愿景是變革的方向,戰(zhàn)略是策略和路徑設計;④溝通愿景:利用任何手段來溝通愿景和戰(zhàn)略;變革領導者以身作則;⑤授權他人實施變革:清除障礙、改變與愿景不合甚至沖突的制度、結構,鼓勵人們承擔風險,非傳統(tǒng)地思考、行動;⑥規(guī)劃和實現(xiàn)短期成果:實現(xiàn)改進、表揚和獎勵參與改進者;⑦鞏固改革成果、繼續(xù)變革:利用提高了的可信度來改變舊制度、結構、政策,雇傭、晉升、培養(yǎng)能實現(xiàn)愿景的員工,用新的項目、主題和變革為手段為變革過程注入新的能量;⑧將新方法制度化:在新行為與公司成功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保證(主張、踐行變革的)領導的培養(yǎng)和持續(xù)。
復雜的變革:理智與情感
如果麥肯錫的調(diào)查結果是真實的,那么在1995年到2008年間的13年里,變革管理的有效性基本沒有進步。換句話說,經(jīng)理們?nèi)绻麤]有忙碌到完全不閱讀的情況下,要么對科特的忠告充耳不聞,要么就是科特的變革主張有嚴重的缺陷,導致它“看上去很美”;也許科特指出的“8大錯誤”號準了脈,但是他的“8大步驟”頗有些花拳繡腿。科特強調(diào)了變革的復雜和持久甚至“開倒車”的可能性,但對其內(nèi)在的機制卻探究甚少。
研究者逐漸認識到必須高度重視變革中的非理性因素。他們相信,理性算計固然重要,但在變革中的受迫害妄想癥(幻想自己正是要被開革、減薪、升遷無望、喪失權力的那些人)、對公平的擔憂、過分關注損失而非希望、不信任、認知上的錯誤和偏見,比比皆是;它們強有力地回應著“頭腦清楚”的高管們的宏圖大業(yè)。
在受到變革影響的那些人看來,變革的緣起比振振有詞的理由更為復雜,更為隱秘——也許僅僅是為了滿足某些領導者的權力動機,或者標新立異的一套說辭,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CEO,尤其是臨危受命的CEO“安全地”與他的前任相反即可。也許這并不是事實,但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變革的過程復雜而艱辛,常常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往往意味著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面臨重新分配,問雜了不安全感、挫敗感(因為已有工作技能失去了價值或者價格降低;地位和權力的喪失;面臨新的風險;學習新技能帶來的痛苦和不適)、誤解(那些因為變革而受損的人是不會移情地傾聽變革發(fā)起者、領導者的宏論和懇求的)、煽動、暗流涌動甚至毫不留情到殘酷的斗爭;在某些特定的制度環(huán)境中,變革過程中的公平也難以保證,因而產(chǎn)生更為復雜的積怨甚至衍生出極端的做法。簡言之,變革充滿“喧嘩與騷動”,“這里的變革靜悄悄”幾乎成為一種奢望。
在變革管理中,最好注意一下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提供的建議。齊普·希思和丹·希思在《變革進入深水區(qū)的應變之策》(Switch:How to Change Things When Change is Hard)一書中表達了一個核心關切:人們在理性時會擁護變革,但在情感的一面卻傾向于守舊,對未來充滿擔憂甚至恐懼。
人們常常在變革時樹立標桿,比如像蘋果、GE學習。但實際上,大多數(shù)公司永遠也學習不了蘋果、GE;大多數(shù)經(jīng)理人也成不了喬布斯、韋爾奇。相反,這種外在標桿的樹立反而是有害的。希思認為,應該盡量效仿最佳時刻中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而非移植他人的經(jīng)驗。
在變革期間,人們多注重消極的一面,有“只盯武器心理”——受害者往往能詳述攻擊者的武器,但對攻擊者的個人特征較少能說清楚。
如果決策等于做選擇題,那么,非正誤型選項越多,人們越容易麻木到無法選擇。如果變革時,給諸位提供了“無限可能”,這話并不能真正激勵員工支持變革,他們更希望發(fā)揮既有的特長而不是面對一個虛無縹緲的五彩未來。
麥肯錫的咨詢顧問Carolyn Aiken和Scott Keller深入觀察了變革中的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jié)??铺厮鶑娬{(diào)的“五分鐘愿景陳述”,即“講個好故事”(那些希望獲得天使投資或者VC的創(chuàng)業(yè)者也把自己的商業(yè)模式比作“故事”)。在變革這個故事中,變革提議者和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痛點、笑點、興奮點可能并不一致,也許在高層管理者陽春白雪,而底層的員工則下里巴人。高管們可能會認為被趙本山逗樂了可恥,但員工們可能以模仿、傳播民間藝人的橋段而興奮不已。
在愿景溝通時,員工并不純粹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是否受損,他們還會關注變革是否具有社會價值、能否改善對客戶的影響、股東價值、工作團隊。大家都明白自己處在社會網(wǎng)絡之中,利益彼此關聯(lián),只有在生態(tài)鏈受益的基礎上實現(xiàn)“大河有水小河滿”,才會持續(xù)地支持變革。有一種觀點錯誤地認為,底層員工在經(jīng)驗、修養(yǎng)、信息、技能等等方面均有欠缺,因此在設計變革方案時未能充分考慮員工的多維訴求集,以為只要增加了其收入(比如承諾加薪),就可以高枕無憂。
行為經(jīng)濟學告訴我們,每個人更關心自己的故事,做自己人生的編劇、導演和主演,而不是在他人導演下充當配角。因此,在渲染愿景光鮮亮麗時,變革發(fā)起者應該更多傾聽,而不是簡單地灌輸。在變革的時候,(至少在心理上)暫時放棄正式權力,放下姿態(tài),仔細聆聽小人物的聲音。
許多人都具有“自我服務傾向”,自我感覺總比實際的好。這容易讓他們覺得,變革的鼓噪者在危言聳聽,是冒進分子,是別有用心的人。這不僅阻止了營造變革所需要的“緊迫感”,也是科特所說的“75%原則”的重要基石。
高管層們被教育要率先垂范;實際上,如果他們是“變革指導聯(lián)盟”成員,的確容易相信自己業(yè)已高標準地在面朝愿景、大步前進。但是,關鍵在于其他人是否相信他們這么做了。沒有實質性的行動,他們只會被戲謔為“影帝”。因此,變革者必須敢于碰硬骨頭,就像商鞅徙木賞金一樣,向其希望爭取的對象發(fā)出可信的信號,在情緒上與大家和聲,特別要重視公平。主張變革的高管一方面要提拔支持變革的經(jīng)理,但是,同時要讓人切實地感受到公平,不要給精明的投機分子和更為厲害的保守派“潛伏分子”以機會。IBM在1990年代得以“大象跳舞”的領軍人物——郭士納臨危受命加入IBM擔任CEO后,大家都在看他是否會提拔他的哥哥,但他沒有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