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健 蘇祿煊
【關鍵詞】清代;保定;蓮池書院;首任院長;張鱗甲
【摘要】 保定蓮池書院創(chuàng)辦于清雍正十一年,由于歷史資料毀于兵燹,其第一任院長是何人,一直令研究者困惑。本文通過查閱清宮檔案和有關資料,從所發(fā)現的幾條信息和線索中考證出首任院長是直隸新安縣人張鱗甲,并勾勒出其家世與生平,補充了蓮池書院史研究中的一個缺項。
保定蓮池書院創(chuàng)立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經歷170多年后停辦。它是一座省立書院,是當時全直隸省唯一的高等學府,先后有孫家淦、魯之裕、章學誠、邵瑛、汪師韓、祁韻士、何秋濤、黃彭年、張裕釗、吳汝綸等名家教授于此,也曾有畢沅(乾隆二十五年狀元,學者)、馮國璋(民國代理總統,北洋直系軍閥首領)、賀濤(北方桐城文派主要代表人物)、王樹楠(近代學者)、張繼(國民黨元老)、劉春霖(光緒三十年狀元,書法家)、傅增湘(近代收藏家,版本學家)、高步瀛(北京師大教授)、王瑚(愛國民主人士,政治家)、尚秉和(教授,尚氏易學創(chuàng)始人)、邢贊亭(愛國民主人士,實業(yè)家)等各界名人和一批北方桐城文派作家深造于此。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主席1952年視察蓮池時稱贊說:蓮池有名是因為有蓮池書院,蓮池書院當時在全國是很著名的。
對于這么著名的一座書院,由于戰(zhàn)亂和其他原因,史料缺失很多。1998年出版的《蓮池書院》一書,簡括地反映了她的歷史面貌,但仍有許多不足,其中之一是首任院長闕如,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近幾年來,我們通過查閱清宮檔案和有關資料,從5份歷史文獻和材料的只言片語中發(fā)現了信息和線索,經過連綴,對蓮池書院首任院長有了一個輪廓性的了解。
第一份材料是藏于北京故宮的“宮中朱批奏折”直隸布政使張鳴鈞乾隆元年(1736年)的《蓮池書院人文日盛請?zhí)砀嗷鹬Y以裨教育折》。該奏折寫道:“竊查,雍正十一年正月內,接準部文:‘欽奉諭旨:行令省會建立書院,準動帑銀一千兩以資膏火,其不足者在于存公銀內支用,欽此。欽遵。仰見世宗憲皇帝培養(yǎng)人材,振興文教,九州士庶莫不歡騰奮勵,爭自濯磨矣。查保定省城書院,督臣李衛(wèi)度地于古蓮池之舊址,庀材鳩工,創(chuàng)建一新。敬將恩賜帑金一千兩給發(fā)清苑縣,置買學田八頃九十七畝四分零,經理收租以供膏火。延請本省原任御史張鱗甲教授生徒。兩年以來,負書擔囊,接踵而至,會萃肄業(yè)幾及百人。上年秋闈中式十名,彬彬郁郁,號稱極盛?!?/p>
此奏折道出了一個與蓮池書院有關的人“原任御史張鱗甲”。張鱗甲“教授生徒”的時間是雍正十一年(1733年)蓮池書院甫建之時,是受直隸總督李衛(wèi)邀請而出任的。張鱗甲是“本省”人,但不詳何府何縣;他“教授生徒”,只是說他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并沒說他是院長。他的工作很有成效,“兩年以來,負書擔囊,接踵而至,會萃肄業(yè)幾及百人。上年秋闈中式十名,彬彬郁郁,號稱極盛。”
第二份材料是直隸總督李衛(wèi)的《重修新安學宮碑記》[1]。該碑記寫道:“丙辰春,予奉命兼理河工。孟秋巡視河道,經新邑,望見東城雉堞有樓巍然,問之,則新修學宮之奎樓也。已而巡工事竣,復過其邑,詢學宮,知其修者修矣而廢者如故,蓋其鳩工庀材皆出于銖積寸累,故歷久而未成也。蓮池書院掌教張侍御天池,新安人也。予歸而與之言,且囑令勤勉以贊襄其事。不逾年而工告成。丁巳夏五,天池復予曰:‘新安之學宮成矣!”
這里說的丙辰年和丁巳年,分別指乾隆元年和二年,與張鳴鈞上奏折的時間同。由此可知:第一,“蓮池書院掌教張侍御天池”與“原任御史張鱗甲”是同一個人(奏折中稱其名,碑記中稱其字);第二,張鱗甲是直隸省新安人;第三,至乾隆二年(1737年)張鱗甲還在院長任上,屬于連任(清代書院的院長任期,乾隆三十年以前是三年一任,此后是六年一任)。
第三份材料是《保定府志》[2]。它提供了三項重要內容:其一,卷12“選舉表五”云:“張鱗甲,康熙五十四年進士,新安人。”其二,卷16“封蔭表”云:“張夢蘭,以子鱗甲貴,贈翰林院編修?!逼淙?,卷62“孝義”云:“張夢蘭,字石公,號畹滋,新安人?!滴酰┧氖四曜洌晡迨?。陳儀張公墓志銘?!?/p>
它提供了兩條信息和一條線索。兩條信息是:張鱗甲是康熙五十四年進士;他官翰林院編修(封建時代推恩臣下,將子孫官職虛授給其三代內先人,生前稱封,死后稱贈),當屬二甲進士。一條線索是:其父名為張夢蘭,陳儀曾為張夢蘭寫過墓志銘。按墓志銘撰寫的常例,會提及志主的世系和家庭成員,尤其是其優(yōu)秀者的情況。
第四份材料就是陳儀的《贈翰林院編修畹滋張公暨配王氏孺人墓志銘》[3]。該文記述了張夢蘭的家世與生平事跡,多處說明撰者與張鱗甲的親密關系。由此我們知道:張鱗甲與陳儀“齊年”(年齡相同),二人是“同年生”(科舉同榜考中者),“相友善”。通過查《清史稿》,我們了解到,陳儀卒于乾隆七年(1742年),享年73歲。古人按虛歲計算年齡,由此推知陳儀出生于康熙九年(1670年),這也是張鱗甲的出生年份。
第五份材料是《河北歷代地方志總目》[4]。其記述:“[乾隆]新安縣志,八卷,(清)高景原本,孫孝芬增修,張鱗甲增纂,清乾隆八年(1743)增刻本。”這就告訴我們:張鱗甲曾為增修本縣的方志出過大力,至少在乾隆八年他還健在。
根據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為張鱗甲的生平勾勒出一個輪廓:
張鱗甲,字天池,直隸新安(今河北安新縣)人。先世為小興州(今屬河北灤平縣)人,明永樂間徙居新安。曾祖張純儒,為臨城縣(今屬河北?。┙讨I,于崇禎戊寅兵變(1638年清多爾袞等攻入長城,陷真定、廣平、順德、大名等地)時殉于其城。祖父張所養(yǎng),以積學高行隱沒于鄉(xiāng)。父夢蘭,武舉人,性正直,曾只身入白洋淀說服土匪改邪歸正;又助修新安河堤,工竣而堅辭受上賞。母王氏,溫惠淑慎,以力學勖其子。張鱗甲于康熙九年(1670年)出生,有弟四人,依次名為鳳翼、鳳
——————————
[1]清·高景原本,孫孝芬增修,張鱗甲增纂:《新安縣志》卷8《藝文志》,乾隆八年刻本。
[2]清光緒李培祜、朱靖旬修,張豫塏等纂:《保定府志》,光緒十二年刻本。
[3]見《陳學士文集》第5冊,商務印書館,1936年。
[4]河北大學地方志研究室:《河北歷代地方志總目·府州縣志·保定地區(qū)·安新縣》,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15頁。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