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高翔
李源澄,字浚清,四川犍為龍孔場人。龍孔云者,市為山所環(huán)抱,一孔通其前。若使桃生夾道,津途阻絕,則一武陵源也。君世居場屬李家扁。祖富春,入縣學,以文行,教于鄉(xiāng)里。父昌緒,生君兄弟二人,君其長也。幼穎悟,祖愛之,使從己學。少長,入榮縣中學,試輒高等。以祖父之教,尤好文史。既成業(yè),遂入成都國學院肄業(yè)。國學院,故清末存古學堂。當時諸師,多一代名宿,如吳之英、廖平、宋育仁、謝無量、劉師培,皆海內所尊仰,其流風余韻,尤足啟誘后來。自存古學堂而國學院,而國學專門學校,凡三易名。及成都各專門學校并為四川大學,教育廳長向楚總其名,而易國學專門學校為中國文學院,使存古學堂高才生、成都大學教授蒙文通主其事。蒙先生器君之才,介之井研,使從廖平治經學。時廖先生已罷教家居,獨留君與講說數年,盡通群經大義。復之蘇州章氏國學講習會,從余杭章炳麟太炎治子史。君銳思深入,發(fā)揮旁通。其所論述,滔滔汩汩,一瀉千里。張爾田孟劬,稱君學“如開封鐵塔,不加輔翼,直上干霄”。邵瑞彭次公云:“李生年少,而其學如百尺之塔,仰之不見其際。”華陽林先生贈君詩,亦有“推隱鉤沉抉奧義”之贊。其為名流所稱譽如此。然君之為學,實根柢于蒙文通先生,遇廖氏而深邃,經章氏而廣大。故三先生最所服膺,而與蒙先生師弟之誼尤篤。太炎既卒,君受唐文治聘,任教無錫國學??茖W校。會日寇侵華,中原淪陷,政學內遷,萃于西南。君亦治任歸,凡教于遵義浙江大學,及蜀之蜀華中學、四川大學、南充西山書院,皆不稱意。乃自立精舍于灌北之靈巖山,命曰“靈巖書院”。躬為主講,而邀四方名宿名人來游青城者,為諸生陳說百家勝義、古今之變。由是蜀中學子,聞聲響集。蒙先生亦使其子蒙默往就學焉。靈巖之法,午前講述,午后自修。不置仆役,飲食浣濯之事,皆諸生躬自從事,以習勤勞。山徑逶迤,去縣城七里。食用所資,皆自城繦負而上。故其學風,樸實堅勁,不以外物干其心。至今從學者多能發(fā)憤自厲,以底于成。在靈巖三年,以師友牽致,復教于五華書院、中國民族學院。浙大學生王樹椒,頗能傳君典章禮制之學,間關相從,至成都病卒。君哭之慟,貽書于予,以“種樹尚為人愛惜,況此生”。蓋其悼生才之難,而為世用惜者,其天性然也。其后,梁漱溟先生創(chuàng)勉仁文學院于北碚,復要君往教。梁先生,君夙所欽重,賓主相得歡甚。君于時又以四川教育學院之新任歷史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勉仁并于西南師范學院,以君為副教務長。君勇于往事,伉直敢言,深為忌者所嫉惡。及反右派之風起,嫉君者乃得造作言語,深文羅織,以為渝中諸大專院校正言訕上者,皆出君指,冤苦痛酷,告訴無門,遂發(fā)狂易之疾以死。君死而國事浸以凌遲,至于文化革命,四兇秉權,志士仁人,無不罹其苛毒。又十年而撥亂反正,盡雪枉濫,去君之歿已二十余載矣。君死時裁四十八。無子,有女二,皆幼。予之始識君,在蜀華中學。君在成都,與予及宜賓唐君毅為篤,次則周輔成。及唐君往教南京中央大學,周君亦他有所就,君獨與予常相過從。每發(fā)一義,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予為論學之文,自識三君始。亦惟君得遍觀所作,雖間有切磋,幾于篇篇見賞。故予之治學,君知之最深。每至一處,必推于主者。其誦說予者,不啻若自己出。雖累有成議,而予安土重遷,又兼親老,難于遠游,遲疑未決。迨屏居躬耕,交游盡絕,與君遂不相聞問。此則予負君之甚者也。君本懷濟世之志,時時欲有所為。予嘗諷以徐孺子所言,以為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持,何為棲棲不遑寧處。君怫然謂此乃玩世不恭,非圣賢憂世饑溺之意,予亦未與深辨也。嗟夫!使予徇君往教,休戚是同,當不可為之時,說之以文明柔順之道,濡弱謙下之旨,雖未必遽君邁往之心,免其亢龍之悔,而相從患難,泃濡相資,亦庶幾散其郁陶,箴其尤怨,以期剝極之復。而予亦將因君之策厲,不復頹然自放,至于衰暮,精力銷亡,如樗櫟之以無用而全生盡年也。此則予傳君所為,感慨唏噓,而不能自已者也!君與予交雖至密,而未嘗道及家事。其事皆君弟子王君德宗念予。王君與蒙君默及諸同門,將盡搜君所著,集而傳之于世。予故不復論及之也。
案:關于李源澄從廖季平學,廖幼平《答劉雨濤書》云:“李源澄先生到我家時,我正停學在家,代父親照料家務。因之我接待過他,并為他們安排過學習的地點和時間。但對他們請教的內容,卻一無所知??墒菑谋砻嫔峡磥?,父親不是系統(tǒng)地講經,而是解答疑難。他們在井研住了一兩月就走了。幾年后,父親去世了,從此再不知道李先生的消息了。因之我提不出什么詳盡的有價值的資料,敬祈原諒?!?/p>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已故館員
張學淵跋
數年前,王德宗先生索其師李源澄先生傳于高翔師,師以尚未定稿而索回初稿。癸酉中秋,高翔師溘然長辭。之后,余清理師之遺著,得初稿一,與尚有改動之稿一。并于是載孟冬,以巴蜀書社稿紙所書之改稿為底本,間參初稿,以免迻錄易致之謬誤,并為斷句標點,謄清一稿,以為定稿;又復印之以寄奉王先生。后又寄一復印件予李先生之賢侄弘毅君,至今尚不知是否寄達。近日復撿舊稿,重為點訂,欲以之刊行于世,以存鄉(xiāng)邦文獻者也。
歲次甲戌且月伏夏,新都張學淵謹跋于雒城之無為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