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譜是檢索一個人物的生活歷程的簡明檔案,可以理清許多復雜的線索。它不但反映一個人的最詳細資料,同時還反映一批與之相關人物的材料。因此,年譜也是研究歷史人物生平的重要參考資料,可為學術研究提供翔實的實證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這里特為素有“蜀中才女”之稱的黃稚荃先生試編一個簡明年譜。
——題記
1908年,戊申,出生,1歲
黃稚荃,女,別名杜鄰,又名黃先澤,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黃稚荃生于四川宜賓江安縣北鄉(xiāng)承受(灣)祖宅的一個典型的詩禮傳家的殷實家庭。幼承庭訓,經史子集、唐詩宋詞無所不覽。上有一兄,早亡;稚荃本應排行第二,尊祖母命名為三弟,遂訛三為稚荃之行次。父,黃沐衡,字荃齋,擅詩詞,工書法,通音律,對西學也有研究,歷任四川省參議員,四川第一教養(yǎng)工廠廠長,文章道德名重士林。母,樊一寧,字靜宜,仁慈剛毅,不怒而威,少言語,喜讀書,經、史、子、集無所不覽,對《內經》、《本草》等歧黃之學也頗多涉及。
1914年,甲寅,7歲
其父親黃沐衡先赴成都在德盛街與親戚三舅家同租一宅院。繼后其母親攜黃稚荃與五妹黃筱荃到成都。姊妹二人隨表兄受私塾老師教誨。
1919年,己未,12歲
隨父到成都求學,與三舅一家人在成都槐樹街同寓。是年投考成都西城小學三年級,在毫無數學基礎的情況下,通過努力居然期末考數學全班第一名。
1920年,庚申,13歲
是年春,隨父母移居少城橫通順街13號居住,與方池街相鄰。因移居故,姊妹均轉學至成都文廟后街第一女子師范附小就讀。
1922年,壬戌,15歲
是年農歷三月五日,其祖母劉氏病逝,終年85歲。黃稚荃姊妹同母親在成都寓所設立靈位焚香悼念。
是年夏,黃稚荃越級考上成都第一女子師范附屬中學九班學習。入學后,即患病,纏綿反復,約一年余。
1924年,甲子,17歲
稚荃求學于成都第一女子師范附屬中學。
是年冷融(字杰生,四川大邑人,1895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加入中國國民黨。其兄冷寅東,后與劉文彩義結金蘭,曾任川康邊防軍一師師長,成都市市長等職。
1925年,乙丑,18歲
稚荃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國立成都高等師范國文系。
1928年,戊辰,21歲
其父親在成都青云街購買一舊宅加以改造。
1930年,庚午,23歲
稚荃先生畢業(yè)于國立成都高等師范。
父親黃沐衡以四川“軍閥割據,無異土寇,在四川無前途”為由勸她去日本留學。
1931年,辛未,24歲
春到北平,以《楚辭考異》一巨冊和自作詩一冊報考北平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并以全國前四名的成績考入錢玄同任院長的北平師范大學研究院歷史科,攻讀歷史科研究生,接受著名學者黃節(jié)(晦聞)先生的指導。
是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稚荃在表姐徐菊仙的引導下,赴北平石老娘胡同七號拜見傅源叔先生。同年,稚荃受父命為傅源叔60大壽補作賀壽詩七律二首。
1932年,壬申,25歲
是年暑期,稚荃精神不振,看書提筆輒思睡,經協和醫(yī)院骨科診視,患十二脊骨結核病。
冷融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1933年,癸酉,26歲
稚荃因患脊椎骨結核,病勢沉重,身體虛弱,故回四川療養(yǎng)。南北名醫(yī)、相士都預測她“難逾三旬之壽”。
是年冷融創(chuàng)辦私立藹堂職業(yè)中學,次年因經費無著停辦。
1934年,甲戌,27歲
稚荃留成都在四川大學等校任教。教學之余撰寫出《文選顏鮑謝詩評補》、《論顏謝異同》等論著。
1935年,乙亥,28歲
1月,其恩師黃節(jié)逝世于北京。
是年5月,稚荃先生與冷融于成都結婚,后赴南京。
1936年,丙子,29歲
黃沐衡赴南京探望稚荃、冷融,鼓勵他們治學。
1937年,丁丑,30歲
是年愛子黃懷昭出生。
率諸幼稚還蜀,1月始抵重慶,途中作詩14首。有詩云:“天地扁舟窄,凄涼八月決。荒墟余廢壘,古樹有歸鴉。江水湛湛際,寒蘆瑟瑟花。離心雜孤憤,日暮悵天涯?!泵鑼懰谔与y過程中的無以復加的離亂苦痛之感受。其老師趙香宋評其詩是“人在句中?!?/p>
同年,創(chuàng)作工筆白描《洛神圖》,得謝無量、向楚、林山腴諸多名家題跋。向楚題詩云:“翩然翠羽稱明珰,神清千年水亦香。雅繼會稽王大令,風流為寫十三行?!?/p>
是年賦詩致信呂碧城?!都膮伪坛谴蠹蚁愀邸罚骸耙笄诰}札付征鴻,好逐西風到閬風。塵海波濤人易倦,仙山樓閣夢難通。商量蹤跡猶龍近,偶露文辭繡虎工。手擷芙蓉望天末,秋星窈窕碧云中?!睘椤吨绍跞郧霸姟非箢}詩,呂碧城作《傳言玉女》,贊稚荃為“今之李青蓮也”,收入《曉珠詞》卷三?!叭龒{瞿塘,生就才人秀嶷。飛湍漱石,比詞源清激。青蓮再世,別是蛾眉娟婳。千言倚馬,風流猶昔。濯錦江邊,料搴芳、常浣筆。吹花嚼蕊,掃金閨陳跡。何時夜雨,剪燭歡聯吟席。停云望遍,劍門秋碧?!?/p>
1938年,戊寅,31歲
作詩《渝州南岸多豪家別墅》一首:“崇巖杰構繡成堆,俊白嬌紅繞屋開。如入唐人金碧畫,青山處處現樓臺?!?/p>
1939年,己卯,32歲
國民黨中央委員張繼、鄒魯、吳敬恒等十人,聯名提案建立檔案總庫,遂提請國民政府建立國史館以保存檔案史料。
1940年,庚辰,33歲
其夫君冷融出任西康省民政廳長。
1941年,辛巳,34歲
冷融攜稚荃之同鄉(xiāng)《國聞周報·采風錄》主編曹湘蘅由重慶來成都,住黃宅月余。
1942年,壬午,35歲
原鶴山社陳拙修出面,把鶴鳴、龍泉、復興、普陀、太平等鄉(xiāng)鎮(zhèn)的20多個袍哥公會聯合起來,組成“鶴山總社”,冷融任名譽社長。
5月,集青少年時期的詩作,出版了《稚荃三十以前詩》。謝無量、曹穰蘅先生分別作序,并褒揚有佳。
1943年,癸未,36歲
1月,黃稚荃先生被任命為四川省第二屆臨時參議會參議員。
5月,冷融從重慶國民黨中央訓練團結業(yè)返回西康的途中被刺于溫江縣公平場,時年48歲。黃稚荃先生頂住“盡快安葬”以圖草草了事的意見,明確提出:“立即上報中央,請明令緝兇”的要求,為夫君撰書挽聯:“取義成仁,正氣長昭君不朽;簡賢依德,余生荼苦我應甘?!崩淙谀怪俱懹哨w熙撰文,向楚書丹。
1944年,甲申,37歲
先生被聘為國史館籌委會編審。
農歷十月八日午夜,父親黃沐衡因患腸癌在成都去世,終年68歲。
1947年,丁亥,40歲
1月,國史館正式成立,被正式任命為國史館纂修。
1949年,已丑,四42歲
國民政府遣人送來機票兩張,力勸黃稚荃攜幼子去臺灣,被拒。
是年黃稚荃先生受聘任成都大川學院教授。
1951年,辛卯年,44歲
是年夏,住重慶復興街從侄人愷家,讀杜詩自遣。間有所疑、所非、所得,與人愷商榷。聽從人愷勸說,筆錄所言,得《杜詩札記》若干,輯錄于《杜鄰存稿》中。
是年冬,住重慶族侄家。與北平俞大酉函往,因經濟困難得俞大酉資助300萬元。
1954年,甲午,47歲
患病,竟成痼疾。
1955年冬,乙未,48歲
黃稚荃因病回成都療養(yǎng),景況極差,雖生活處于最困難的時候,但仍堅持念書、習字不輟,風骨棱棱。
是年,兒子黃懷昭考入北京農業(yè)大學。
1960年,庚子,53歲
是年春,在四川省政協組織的政治學習會上,與劉孟伉先生同組,就成都女詩人薛濤進行了探討交流。
同年,馬蘭為尋找朱青長先生遺稿,托黃稚荃先生幫助。稚荃先生到四川圖書館古籍部尋求支持,后因意見不同而未果。
1961年,辛丑,54歲
是年除夕,家中清貧水米皆無,母子向隅。其子從先生筆筒中覓得一枚分幣,換回兩擔水,又去市郊拉人力架子車,掙得20元錢,買回1只豬蹄和10斤糙米。
1965年,乙巳,58歲
其母親樊一寧于農歷八月十三日卒,葬于成都北郊磨盤山。
1971年,辛亥,64歲
是年9月,七妹黃少荃因夫君楊允奎住“牛棚”得病,于1970年去世,遂神經脆弱,在煩惱中度日,將家中所藏書籍全部捐獻給四川大學圖書館、存款兩千余元及全部生活用品捐給四川大學衛(wèi)生處后,留一信函給工宣隊和軍宣隊,便自殺身亡。
1980年,庚申,73歲
參加中日書法展,并為展覽揮毫題詞。
1982年,壬戌,75歲
任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同年春,在成都東珠市街寓所接待金堂人范興國來訪,談論丁寧在安徽合肥圖書館工作情況。
1984年,甲子,77歲
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
1986年,丙寅,79歲
5月,創(chuàng)作《墨梅》圖,并自題詩:“神仙姑射子,冰雪與為儔。屈賦何妨佚,商書早見收。魏徵原嫵媚,何遜自清流。瓊玉從來瘦,旃檀未比幽。譜成常自喜,相對亦忘愁。若問華光法,應難色相求?!?/p>
為恩師向楚先生整理詩詞遺作,得《空室居詩存》一卷,共得古近體詩260余首,并為該書撰寫前言,由四川大學出版社于1988年正式出版發(fā)行。繼后撰寫出《〈空室居詩存〉后記》一文,指出書中人名地名之疏漏和誤收誤采之詩作,并披露新發(fā)現紀事詩六首。此文收錄在《杜鄰存稿》中。
1989年,己巳,82歲
創(chuàng)作絹本楷書《心經》。
1990年,庚午,83歲
《杜鄰存稿》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了黃稚荃先生所撰古詩詞研究論文、讀書札記、題跋及回憶錄等文章共46篇。因其故居鄰近成都杜甫草堂,自名“杜鄰”,故命書名為《杜鄰存稿》。
1993年,癸酉,86歲
3月20日病逝于成都,葬青城后山味江公墓。
次年,其子黃懷昭先生整理的《杜鄰詩存》,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本書收錄了稚荃詩作390余首,書畫作品及工作、生活照片10余幅。
1996年,《文史雜志》第4期刊發(fā)鐘樹梁先生撰寫的文章《黃稚荃〈杜鄰詩存〉讀后》。
2007年、2011年,學者、書法家向黃先生先后在《成都日報》、《巴蜀史志》上刊發(fā)文章緬懷追憶黃稚荃先生。
2012年,國家級大型期刊《中華書畫家》第4期刊發(fā)黃稚荃詩詞若干首。同年,《文史雜志》刊發(fā)陳沫吾先生撰寫的文章《絕世獨立數伊人——黃稚荃先生其人其才》。
作者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