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 李靜
【關(guān)鍵詞】 河北涉縣;覺慈寺;寺院敕牒;賜額制度
【摘要】涉縣媧皇宮停驂宮內(nèi)收藏有一通宋代覺慈寺敕牒碑,該碑原立于涉縣索堡鎮(zhèn)西懸鐘村覺慈寺內(nèi),是宋代寺院敕牒公文的石刻本,雖已殘缺,但對研究宋代寺院敕牒、頒布寺院敕牒的基本程序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宋代覺慈寺敕牒碑,原立于涉縣索堡鎮(zhèn)西懸鐘村覺慈寺內(nèi),現(xiàn)藏涉縣媧皇宮停驂宮。碑為橫石,碑首略殘,殘長110厘米,高55厘米。碑上四周為陰刻雙線邊框,框內(nèi)敕文陰刻,行書,存13行,滿行19字,凡110余字,字徑2~10厘米不等(圖一)。錄文如下:
……禮部伏準都省批送下河東路轉(zhuǎn)運等司奏依」赦敕保明到隆德府涉縣石門寺屋宇及五十間」以上乞賜名額本部所據(jù)河東監(jiān)司保明至乞賜」名額因依令取自朝廷指揮伏□□軍」牒奉」敕宜賜覺」慈寺為額牒」至準」敕故牒」大觀四年二月二日牒(尚書省?。怪写蠓蚴赜邑﹦?(押)」中大夫守左丞薛(押)」特進左仆射(押)?!?/p>
此碑為宋大觀四年(1110年)朝廷為涉縣石門寺賜額的敕牒碑?!百n額”即君主向申請建寺的僧人賜予興建寺院的權(quán)利并賜寺名,有君主賜額的寺院稱有額寺,即合法寺院;反之,就是私自建立的非法寺院,可隨時取締或拆毀。另外,前朝建立的寺院,必須向新政權(quán)重新申請“賜額”,否則也會被視為無額寺。
“賜額”制度興于東晉,隋朝時程序趨向完備,但其主要目的在于強調(diào)統(tǒng)治者奉佛重教,控制佛教事務(wù)的意圖并不突出,而佛寺若得到御賜名額,就能提高佛寺的社會地位。如隋文帝剛剛建立王朝不久,“便出寺額一百二十枚于朝堂,下制云:‘有能修造,便任取之”,于是天下僧俗凡“請得寺額者皆依之取”[1]。
“賜額”制度完善于唐代,此時政府限制私創(chuàng)寺院、控制佛教事務(wù)的用意已經(jīng)十分明顯,如太極元年(712年)睿宗敕令“凡寺院無名額者并令毀撤,所有銅鐵佛像收入近寺”[2]。而得到“賜額”的寺院,其憑證即是由尚書省禮部出示的告知建寺申請者的寺院敕牒。宋代賜寺額、頒發(fā)寺院敕牒的程序基本沿襲唐朝,即由申請人提出申請,所在官府代為陳請,再由帝王頒賜,禮部發(fā)文。
清代學者葉昌熾的《語石》中記載:“符牒,隋以前未有也?!剖婪嬲呓^少?!坞阂曁票遁!纬跤芍袝T下給牒,元豐改官制后,由尚書給牒,皆宰執(zhí)親押。 ……寺院皆由守臣陳請,方得賜額?!搽罕胤铍沸?,故其文輒云‘準敕,故牒 。”[3]宋代寺院敕牒頒給申請者之后,寺院常常會將敕牒摹刻于石,制成石本敕牒,公告世人,這是存世的宋代敕牒數(shù)量遠遠大于唐代的原因之一。
現(xiàn)藏涉縣媧皇宮停驂宮的覺慈寺敕牒碑雖已殘斷,但敕牒公文的內(nèi)容基本保留了下來,仍能從中了解到其格式及內(nèi)容。
按《語石》的記載,一般宋代寺院敕牒的格式及內(nèi)容為:
抬頭
某某之事
右。某奏,云云。
中書門下牒(或尚書省牒) 某
牒。奉敕:云云(宜依,依奏,余依)。牒至準敕。故牒。
年月日牒
宰相具官姓名
此敕牒碑抬頭殘缺,余存碑文的起始交代了敕牒申請者及申請內(nèi)容。申請賜額的寺院為石門寺及規(guī)模和其相當?shù)谋镜厮略?。石門寺隸屬當時的河東路隆德府涉縣。河東路為宋徽宗時期的26路之一,下轄3府、14州、8軍及81縣,隆德府為其中之一府,下轄涉縣等8縣。
據(jù)涉縣縣志記載,石門寺始建年代不詳,約在北宋前或北宋初,有南院、北院、東院三組建筑,占地約十幾畝,包含殿宇、廊房、僧舍等共計50多間。其中北院正殿為七間樓房,中殿、南殿各七間,東西廂房各五間。至徽宗大觀年間,寺院因歷年久遠,外受風雨摧殘,內(nèi)遭蟲鼠侵蝕,致使神光失色、廟宇傾頹,因此欲重新修建,特向河東路轉(zhuǎn)運等司提出申請。而據(jù)此敕牒內(nèi)容,尚書省禮部將奏請呈上后,獲皇帝恩準,并賜額“覺慈寺”[4]。
“石本敕牒,多各為年月,或遲之數(shù)十年而后刻,或百余年而后刻,又皆有刻石之年月?!盵5]由碑文可知,覺慈寺敕牒頒發(fā)的時間為“大觀四年二月二日”,即1110年,此碑未見立碑的具體時間和刻石工匠姓名等。
“宰相具官姓名”是寺院敕牒文字內(nèi)容的最后一部分,列出頒發(fā)敕牒的簽發(fā)人。簽發(fā)人官職一般是宰相或職位相當于宰相的官員,可見宋代對寺院管理的重視。碑中頒牒人的官職“中大夫守右丞” 和“中大夫守左丞”也稱副相,為宋代尚書省官職名,左比右尊,品級均為正三品;“特進左仆射”為宰相之任,從一品,為碑文中職位最高者。
碑文中“中大夫守右丞劉”應為副相劉正夫。劉正夫(1062-1118年),字德初,衢州西安人(今浙江衢縣柯城區(qū)人),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徽宗崇寧間召為左司諫;大觀元年(1107年)出知河南府,三年(1109年)召為尚書右丞(即中大夫守右丞);政和七年(1117年)致仕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途中病逝,終年56歲,贈太保,謚“文憲”,再贈太傅。劉正夫還是一位書法家,與時人范致虛、吳材、江嶼號為“四俊”,代表作有《宣臺記》、《泛舟提名》二帖[6]。
“中大夫守左丞薛” 為副相薛昂。薛昂(?-1130年),杭州人,登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第;崇寧初,歷太學博士、校書郎、著作佐郎,為殿中侍御史,試起居郎,改中書舍人兼侍講,升給事中兼大司成;大觀三年(1109年)拜尚書左丞(即中大夫守左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卒[7]。
“特進左仆射”僅列出官名,沒有具體官員的姓氏,但根據(jù)《續(xù)資治通鑒》記載:“大觀三年,六月,辛巳,以何執(zhí)中為特進、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即“特進左仆射)?!盵8]《宋大詔令集》卷58也記載:“大觀三年六月,何執(zhí)中特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加恩制?!盵9]何執(zhí)中(1044-1118年),字伯通,處州龍泉人(今浙江省龍泉市),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 進士,歷任判官,尚書左、右丞,大觀三年(1109年)任特進左仆射,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卒,終年74歲[10]。
碑文中每列官員的下端各有一方花押印。花押印又稱押印、押字印、署押印,始于唐,興于宋,盛于元,是指將個人姓氏、姓名或字號經(jīng)過草寫、變化成類似圖案的一種符號,來代替漢字入印章,有單字(單花)押印、字加花押印等多種形式。花押印除具有一般印章的功能外,還有使別人不易識別和難以摹仿的作用。此碑中的三方花押印均為單字押印,圖案分別為三位官員劉正夫、薛昂、何執(zhí)中的姓氏變體,無邊欄,其線條如書法之用筆,構(gòu)成如圖案之造型,于書法似曾相識,于圖畫過于抽象,呈現(xiàn)出宋代花押印的基本特點。
大觀四年(1110年)二月,獲得敕牒的石門寺改名為覺慈寺,并進行了重修。此后的覺慈寺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800余年,佛音悠遠,香煙繚繞,成為涉縣著名的8個中型寺院之一。但是因為自然、人為的破壞,到“文革”前,覺慈寺僅剩一座殘破的北大殿、3通石碑和8根石柱[11]。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當?shù)厝罕娮园l(fā)重修了正殿,并在樓上鑄銅佛像10余尊,樓下6尊,修葺一新的覺慈寺游人、香客接連不斷,逐漸恢復了昔日的輝煌。
現(xiàn)藏媧皇宮停驂宮的這通覺慈寺敕牒石刻本公文雖有殘缺,但仍舊能從中了解到宋代寺院敕牒公文的一般格式和頒布寺院敕牒的基本程序,為研究宋代佛教的賜額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
[1] 宋·宋敏求:《長安志》卷10,思賢講舍出版,1891年。
[2]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26《慧云傳》。
[3] [5]清·葉昌熾:《語石》卷3《符牒四則》,商務(wù)印書館, 1936年。
[4] 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涉縣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年。
[6] 元·脫脫:《宋史》卷351列傳第110《劉正夫傳》,中華書局,1976年。
[7]同[6],卷352列傳第111《薛昂傳》。
[8] 清·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卷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9] 《宋大詔令集》卷58,中華書局,1962年。
[10] 同[6],卷351列傳第110《何執(zhí)中傳》。
[11] 政協(xié)涉縣委員會:《涉縣寺院》,2004年。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