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溪子
從軍墾農場第二次分配工作,以為已經歷劫,應得道成仙了。誰知劫數(shù)未盡,磨難接踵而至。
余被分到哲里木盟,即是神話般的科爾沁大草原。遙想當年,那里不僅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xiàn)牛羊,而且出現(xiàn)過孝莊皇后、僧格林沁、嘎達梅林等風云人物。如今,雖然格爾沁已風光不再,但仍是內蒙古的糧倉。盟府所在地通遼市,被稱為內蒙古的小上海,頗有幾分靈氣、“洋”氣。余為分配到哲盟,慶幸了一陣。可未料到,事情并未如人所愿。
那時,哲盟劃歸吉林省。余等尚未到通遼報到,省革委會的文件已提前下達。文件稱,這批大學生要繼續(xù)接受再教育,不得留在縣以上(包括縣)的地方和單位。聽到傳達文件,頭腦里像頓時飛進成千上萬只蜂,眼前一片茫然:廣闊天地,余將在哪里落腳?那時,上上下下處于癱瘓狀態(tài),眾人除了“鬧革命”,幾乎無事可做,又能讓余等這批外來者干點什么呢?余這批月薪四十多元的大學生,著實成了當?shù)匾淮筘摀N羧盏摹膀溩印?、“寶貝”,如今成了“累贅”,一股酸痛從鼻尖直扎進心里。
通遼鐵路部門的領導,不知是有遠見,還是覺得“有機可乘”,到分配辦挑了二十多個各專業(yè)的學生。盟分配辦正愁這些人無處可分,既然有人要,當然樂享其成。余便是被鐵路部門領走的人之一。雖然鐵路自成系統(tǒng),但也不能破了省革委會的規(guī)矩。于是,余又被鐵路部門再分配到一個鄉(xiāng)村小車站,當一名養(yǎng)路工。
鐵路上的工作,有兩門為眾人所“畏懼”。一是裝卸,二是養(yǎng)路。那年月,尚無裝卸機械,幾乎全靠肩挑背扛。上百斤的麻包、運件,扛著走上半尺寬的跳板,一走三晃,不僅需要力氣,也要膽量。養(yǎng)路則是風里來雨里去,一年四季在野地里摸爬滾打。干這兩行的,多是沒文化、有力氣的壯勞力。
聽說分去當養(yǎng)路工,余心里頓時涼了幾分。雖不了解此項工作,但也見過、聽說過。沒想到剛一出坑,又進一洼。余那時太天真了!神州大地風風雨雨之時,個人怎么可能享受明媚陽光呢?可事到如今,硬著頭皮也得往前走。
余去的是遼寧大虎山到吉林鄭家屯線上的一個小工區(qū),距通遼四十多里。離鐵路幾十米處四間磚房,是工區(qū)所在地。據說,此房乃張學良時代所建,一身滄桑。墻體灰磚已經發(fā)黑,門窗像老人的牙,或一動三晃,或已有點合不上了。平日,這里是站區(qū)工友開會議事之地,余等一到,又兼作余等之“家”。一同到來的,共三名大學生。原有一名家在外地的青工。四人便成了同在一口鍋里撈飯,同在一個炕上而眠的伙伴。
那年月,別說大學生,就是大大小小的領導干部,到基層勞動改造也是常事。盡管如此,小工區(qū)一下子來了三個年輕人,還是著實熱鬧了一陣,工區(qū)一邊有幾幢平房,有的跟“大鄭線”一般老,有的蓋了十多年,工友和家屬就住在平房里。安置余等的工友們前腳走,大嫂們、孩子們就跟了進來。大家看了看余等的模樣,便七嘴八舌地問長問短,很親熱。南腔北調的話語像林間蹦跳的小溪,淌得很遠。
余等雖說還是接受再教育,但是,“幾不準”之類已不復存在,工友們把我們看做徒弟,家屬們把我們當做新工友,與軍墾時的光景大不一樣。無形的繩索隨身份的改變脫落了,感到自己好歹已是一個自由人。
養(yǎng)路工生活開始了。清晨,太陽還在睡懶覺,大家便推著軌道車上路了?;蛐扪a道床,或治凍害,或換枕木。師傅們手把手教,也放手讓余等干,還囑咐道:“不必著急,能干多少干多少!”打固定鋼軌的道釘,是一門技術活。起初,余掄起七八磅重的大錘,狠狠一砸,不是打在枕木上,就是把偌大的道釘砸得扭頭歪脖。偶爾砸在鋼軌上,嘡地一聲響,迸出幾點火星,雙臂刷地像觸了電,半天抬不起來。
東北的冬天,滴水成冰,對自幼生活在江南的余,是嚴酷的。去東北前,有人跟余開過玩笑,說東北人的不少。冬日里,擤鼻涕一不留神就把鼻子擰掉了;一摸耳朵,又少了一塊。這當然是笑談。但是,零下三十來度,確為余所未歷。冬天,有的活是不能戴手套干的,余的手凍出了泡,并因此而惡心。不過,這樣的日子只有一兩個月。
在工區(qū),夏天最累的活是換枕木。換枕木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必須在下一趟車到來之前換好,有時只有十多分鐘。彎腰躬背快速扒石渣,驕陽燒得背火辣辣的,滾熱的鋼軌炙得臉仿佛要流出油來。換完一根枕木,全身沒有干處。過去乘火車,只嫌車慢時長,哪知車下灑有偌多工人的汗水。
無論冬夏,中午飯都在道邊野地里吃。大家?guī)巷埡?,裝上一些小米??熘形鐣r,劈一段廢枕木,籠起火來,先燒一桶開水。水開了,枕木已燒過了。大家往飯盒里加上開水,蓋上蓋放在火紅的木炭上。然后,眾人收好工具,橫七豎八往道邊坡地上一躺。這是一天中最舒心的時候。余常瞇眼望著天上的太陽,透過那忽隱忽現(xiàn)的七彩光,仿佛看到了家鄉(xiāng)云溪的大江,北京長安街上初放的華燈,大草原上飄過的羊群。時而一聲汽笛長鳴,列車呼嘯而過,震得大地顫動不止,余之雙肩仿佛正扛著那兩股鋼軌。不知過了多久,有人喊道:“吃飯!”大家慢慢起身,炭火盡了,小米飯也燜熟了。那小米飯,真香!
冬去春來,余似乎已經適應了養(yǎng)路工作。余不時感到,養(yǎng)路工作是平凡的,然正是他們平凡的雙肩,扛起了千里鋼軌,讓列車穩(wěn)穩(wěn)當當馳向遠方。這項為許多人瞧不上眼的工作,余倒覺得有幾分崇高。
養(yǎng)路是艱苦的,但比起軍墾農場的活來,卻是輕了許多。這里沒有強制性任務,沒有呵斥與驅使,八小時工作制,節(jié)假日休息。雖然是“徒工”,但過上了蕓蕓眾生的正常日子。
師傅們對余等不僅無半點歧視,反多了幾分關心。重活,險活,他們總是干在前頭,常說的一句話:“別看年輕,你們是生手!以后的日子長著哩!”在道邊休息,嗑兒從天上嘮到地下,從八百年前嘮到眼下?!盀樯哆@里的地名叫‘窩鋪的多?百年前這一帶是無人的荒原,沒有地名。來墾荒的人搭個窩鋪居住,若這家人姓張,這里就叫‘張家窩鋪了!”“二三十年前,這里遍地是沒人高的蘆葦,巡道時闖上野兔子是常事。”“跑車的看不上咱養(yǎng)路的,說咱認的字沒有道上的枕木多??蓻]這兩條軌,認字再多也開不了火車!”……
幾個月過去,大嫂們真把余等當做了小兄弟。被子臟了,她們拿去幫助洗了、漿了。有新鮮菜,總送一碗過來。孩子們有什么事,嫂子們愿意跟咱嘮嘮,討個主意。一句話總掛在她們嘴邊:“大哥不識字,這下可有了識字的兄弟!”有一位大嫂還說:“工友們說了,你們就是多念了幾天書,有啥錯?我們還拼著力讓孩子念書呢!”
這就是我們的產業(yè)工人和他們的家人!在那個年月,仍不失博大的胸懷、真摯的情感。他們的作為,真讓一些高文化的人汗顏!他們沒有把知識分子視為異類,而是看做兄弟和子弟。
師傅們對余等沒有半句說教,然余等均感受教不淺。最有力的教育,是無聲的,不是強制,而是一種體悟。
后來工作變動,余等四人先后離開了養(yǎng)路工區(qū)。但師傅、嫂子與余等仍常來往。余愛人生孩子,嫂子特意從鄉(xiāng)下趕來幫忙!直到余退休,彼此間仍有音訊。
說來也怪,有時相處十年八載的人,分別后很快就淡忘了。余與工區(qū)的師傅們共事不過年許,卻彼此經數(shù)十年不忘!可嘆,十年不若一載!相知、情感,需要時光的澆灌,這是常理;然而,也不能完全以時計。這是生活告訴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