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安
摘要: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通過運用比較分析法對利息、利率決定理論、經濟危機理論等核心概念和理論問題進行課堂講授,學生了解到不同的經濟學家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來考察經濟現(xiàn)象,解釋現(xiàn)實經濟問題。通過分析比較,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比較與評判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 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比較教學法
一、引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我國高等財經類院校所開設的兩門經濟學基礎理論主干課程。一方面,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運動產生了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經濟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因此要了解各種經濟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必須從生產關系入手。生產關系歸根到底是利益關系,對于這種理論的接受與否,是有強烈階級性的。另一方面,西方經濟學是研究以市場經濟進行資源的配置和利用的經濟學科。它是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發(fā)展的經濟理論體系,側重于研究資源配置、研究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它是對西方發(fā)達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規(guī)律的理論總結。
這兩門課程可以說是兩套不同的理論體系,在研究對象、研究方法、邏輯體系、思想主張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講授這兩門課的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兩門課之間的關系呢?筆者嘗試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一些核心概念和問題進行講授,向學生展現(xiàn)出不同的經濟理論對同一經濟現(xiàn)象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釋。通過分析比較,學生有機會去研究不同的經濟理論體系,并且對一些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或問題能有更深刻的體會。
二、馬克思與凱恩斯利息理論的比較分析
(一)馬克思的利息理論
馬克思通過對利息來源的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利息的本質。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由于貨幣資本暫時閑置,使貨幣資本的持有者可以將貨幣資本借給職能資本,職能資本通過實際使用貨幣資本實現(xiàn)價值增值,然后把價值增值的一部分作為利息支付給貨幣資本的所有者。利息從現(xiàn)象上看,其直接來源是職能資本家獲得的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平均利潤是利潤的轉化形式,利潤又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所以利息最終的源泉和本質還是生產領域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
馬克思對利息的本質進行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自己的利率決定理論。馬克思認為,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潤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潤是利息的最高上限;平均利潤又不能小于零,因此利息也要大于零,不然就沒有人愿意將持有的貨幣資本借出去。在此界限內,利息率高則取決于金融市場借貸資本的供求狀況。如果資本的供給大于需求,利息率就下降;如果資本的需求大于供給,利息率就上升。
馬克思通過對借貸資本的實際運動的分析揭示了利息的來源,他把利息的來源放在了生產的基礎上,認為利息的本質是生產當中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與之相反,在西方經濟學里,對利息的解釋各種各樣,比如采用心理因素、時間因素和單純的數(shù)量關系解釋利息。此類利息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即這類理論并沒說明利息從哪兒來。
(二)凱恩斯的利息理論
凱恩斯認為利息是放棄流動性偏好的報酬。所謂流動性偏好就是人們對具有流動性的資產形式的偏好?!傲鲃有浴币辉~在西方經濟學中特指某種資產轉換為其他資產形式的難易程度,難度大說明流動性小,難度小說明流動性大。從這層意思上講,貨幣具有最大的流動性,所以流動性偏好就是以貨幣形式保存資產的偏好,放棄流動性偏好就是以非貨幣形式保存資產,這將為資產所有者帶來許多不便,因此放棄流動性偏好就必須有利息作為報酬,把利息看做是放棄流動性偏好的報酬,就意味著凱恩斯把利息看做一種貨幣現(xiàn)象,從而他提出貨幣供求決定利率的理論,即貨幣利率理論。
凱恩斯認為,利率的功能是一種使貨幣供求相等的價格,利率價格的決定取決于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shù)量。其中流動性偏好反映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shù)量則反映了貨幣的供給。凱恩斯認為流動性偏好取決于三種心理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其中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所引起的貨幣需求與收入水平有關。投機動機所引起的貨幣需求與利率有關。根據(jù)對三種心理偏好的分析,我們可以把率,進而影響投資需求,從而影響國民收入。
(三)比較與評論
馬克思從生產領域中尋求利息的來源,對利息的本質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從根本上講,利息或者利率問題是因借貸關系而產生的,沒有借貸關系也就不會出現(xiàn)利息,但人們借貸的不是單純的貨幣,而是可以投入生產以獲取利潤的資本。利率主要取決于借貸資本的供求,利率主要受借貸雙方力量對比的影響,貨幣量變化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故馬克思認為在正常情況下“利息率的高低取決于借貸資本的供求”。
凱恩斯把利息看成單純的貨幣現(xiàn)象,沒有認識到貨幣是資本的貨幣。這使得他的利息脫離了其產生的物質基礎。但是他的貨幣供求決定利率這一觀點也存在合理的方面,它否定了古典學派的貨幣面紗觀點。凱恩斯認為貨幣對經濟是有影響的,這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打下了理論基礎。他也認為由于存在由利率引起的流動性陷阱,貨幣無法全部作用于價格水平,從而降低了貨幣的推動作用。因此,以貨幣政策作為恢復經濟的主要手段并不管用。相反,他主張采用更直接的財政政策,增加財政支出,刺激需求,擴大就業(yè)。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兩位經濟學家在研究方法上的差異導致他們看問題的深入程度不同。馬克思運用唯物辯證法從物質生產中分析本質核心的東西。凱恩斯則把利息歸結為心理因素,僅從現(xiàn)象層面的分析變量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
三、馬克思與凱恩斯經濟危機理論的比較分析
(一)馬克思的經濟危機理論
馬克思認為經濟危機本質上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馬克思深入到生產領域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探討生產與消費這一對抗性矛盾。馬克思批判了庸俗政治經濟學家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產品實質上是用產品來購買的,貨幣只是交換媒介,生產創(chuàng)造其自身的需求,商品流通終將達到買與賣的平衡狀態(tài)。對此,馬克思評論道,詹姆斯·穆勒一類經濟學辯護論者“簡單地抽去商品流通和直接的產品交換之間的區(qū)別,把二者等同起來?!瘪R克思認為,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職能,它把W-G-W(商品流通)的過程分為兩個部分,即W-G和G-W。物物交換變成買和賣,在時間上和空間上互相分離的兩個環(huán)節(jié)。賣者在用W交換到G以后不一定在同時同地用其所得來購買其他商品。因此,貨幣充當流通手段就存在著經濟危機發(fā)生的可能性。
此外,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在支付環(huán)節(jié)上產生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貨幣支付手段職能產生后,它將原來的買賣關系變成債權債務關系,這種債權債務關系會使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錯綜復雜的債務鏈條。如果中間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了問題,整個信用關系就要遭到破壞??傊?,貨幣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產生了危機的可能性,但是,僅僅是一般商品的流通,貨幣作為流通和支付手段還不至于產生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從可能變?yōu)楝F(xiàn)實,關鍵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資本主義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首先,從生產目的來看,產品是大家共同生產的,但是這種生產是以剩余價值為目的,由于追逐剩余價值,資本家有著無限擴大資本積累的欲望。其次,從剩余價值理論來看,工人獲得的僅是其生產的全部產品價值當中的一部分,而全部產品必須銷售出去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這本身就蘊含著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最后,從長期來看,隨著資本積累造成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資本當中用來雇傭工人的錢的比重越來越少,所以資本吸收工人的能力也就減少,從而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
按照馬克思的分析,資本的積累是兩極的積累,一極積累是資本家積累了財富,另一極是無產階級積累了貧困。這必然導致生產當中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不足,產生相對過剩。這種過剩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在全社會范圍內產生危機,并且,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經濟危機就無法避免。
(二)凱恩斯的經濟危機理論
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機。根據(jù)他的理論,一國的儲蓄量取決于國民收入和邊際儲蓄傾向,一國的投資量取決于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率的相對的數(shù)值,一國的儲蓄量與投資量并不必然相等。因此,資本主義制度會出現(xiàn)危機和失業(yè)的現(xiàn)象。下面分別從儲蓄與投資兩個方面來做具體分析。
首先,在凱恩斯模型中,國民收入分為消費和儲蓄。凱恩斯認為,人們在消費時有一個基本的心理規(guī)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是消費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為了論述的方便,我們這里假設存在一個線性的消費函數(shù):C=a+bY。這里a是自主性消費,它表示即使收入為零,人們也必須有一部分的消費支出。式中b是指邊際消費傾向,凱恩斯認為消費增加的速度總是低于收入增加的速度,也就是說,人們的邊際消費傾向的一個約束條件是:0<b<1。如果消費是收入的函數(shù),儲蓄相應的也應該是收入的函數(shù)。它可以表示為:S=s(Y)。如果邊際消費遞減,隨著收入的增加,收入用于消費的那部分將會遞減,從而儲蓄就會遞增。這時如果沒有相應的投資來吸納儲蓄,就會出現(xiàn)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有效需求不足出現(xiàn)了。
其次,凱恩斯認為是否要對新的實物資本(如機器、設備、廠房等)進行投資,取決于這些新投資的預期利潤率與為購買這些資產而貸款所要求的利率的比較。只有當資本邊際效率大于利息率時,人們投資才是明智的選擇。當然,凱恩斯認為投資需求還與企業(yè)的風險密切相關,因為投資是現(xiàn)在做的事,收益是未來的事。未來的事情結果如何,總是存在著不確定性。人們對未來的結局會有一個預測,企業(yè)正是根據(jù)這種預測進行投資決策。然而,即使是最精明的企業(yè)家,也不可能完全準確無誤地預測到將來的結果,因此,投資總是存在風險的。投資者對這種風險的評估與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或悲觀情緒有著很大的關系。
最后,在上述影響儲蓄和投資兩方面的幾個變量中,邊際消費傾向、預期收益和流動性偏好這幾個變量是由市場行為自發(fā)決定的,從而國家的政策很難加以控制。只有貨幣供給,能由國家的貨幣政策所掌握。即使如此,由于種種原因,控制這一變量所取得的效果不會很大。因此,國家必須直接進行投資來使社會的投資量等于充分就業(yè)條件下的儲蓄量,以便解決資本主義的危機和失業(yè)問題。
(三)比較與評論
從本質上講,凱恩斯的理論把經濟危機的原因歸結于人們的主觀心理。由于人的心理作用,這主要是指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性偏好這三個心理規(guī)律,導致了總需求不足,這表現(xiàn)為在流通領域中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來使生產出來的全部產品銷售出去,因而提供的解決辦法也只是在流通領域中提供足夠的購買力來避免危機。
馬克思主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在矛盾。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生產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就將持續(xù),生產無限制擴張和人民群眾消費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就會不斷爆發(fā)。這一矛盾又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而進一步加劇,最終導致2007年爆發(fā)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四、結語
通過以上的幾個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學生可以深刻領會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深度及其科學性,認識到其理論是整個經濟學學科體系的基礎理論和指導思想。其次,可以增強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理論理解的準確度,并認識到它的一些原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現(xiàn)實世界有一定的解釋力。最后,通過比較的方法,展現(xiàn)給學生不同的經濟學家考察世界的不同方法,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比較與評判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蔣雅文,耿作石,張世晴.西方經濟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張彤玉,張桂文.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9.
[4]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