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德
摘要: 語言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語言的學習離不開文化知識的滲透與拓展。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是機械的、低效的、枯燥的。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闡述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重要性,并提出相應的文化教學策略,以期同行在語言教學中提高文化滲透意識,使學生真正理解語言,自如運用語言。
關鍵詞: 文化教學語言學習教學策略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見,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認可,但文化素養(yǎng)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不是在大學能夠一蹴而就的。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與學生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能力是緊密相連的,中學英語教學如果不注重文化知識的滲透,學生學到的往往就是語言的詞匯、句型等結構性知識,一到實際應用就不知所措,往往說出來的只是語法上正確的句子,卻不符合英語習慣或與語境格格不入。因此,從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開始,就要重視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強化文化差異意識。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認識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語言表征和反映文化,文化滲透在語言中。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tài)、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huán)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與環(huán)境產生了不同的語言習慣、社會文化、風土人情等諸多語境因素。
因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語言要表達同樣的思想并非用同樣的表達形式和形象。例如:在中文里,人們說一個人睡得很熟,往往是說:“某某睡得像頭豬”;在英語中,同樣的思想,人們卻用:“Somebody is sleeping like a log.”(睡得像根木頭)中國人恭維女性的時候總是說:“您總是這么漂亮,像個小姑娘一樣?!比欢瑯拥囊痪湓捯菍χ⒄Z國家的女性說一定會激怒對方。因為在英語文化中,說一個人像個小姑娘一樣有貶低她人之意,意味著說話人認為對方不夠成熟穩(wěn)重。因此,語言的學習更是文化的學習,語言學習不是單純?yōu)榱丝荚?,而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人和文化,以便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際。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就必須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提高英語運用能力,與熟悉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密不可分。
許多人在國內學了十多年的英語,初到英語國家還會遭受cultural shock(文化沖擊)。對于一些在學習中倒背如流的東西,到了國外卻派不上用場。比如,當對方稱贊時,猛然間不知道該如何作出回應,有些文化意識的也總是害羞地先笑一下,然后才擠出一句:“Thank you”,更糟糕的是說:“No,No”,導致對方很尷尬,因為這種謙虛在對方看來你可能認為對方不誠實,所以,為了在跨文化交際中不產生或避免產生沖突和故障,我們必須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重視目的語文化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本族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差異,通過各種策略,使學生充分理解語言中的文化因素。
二、文化教學策略
加強文化教學,提高文化素養(yǎng),促進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以課本為依托,充分挖掘文化因素,進行文化滲透。
現行的英語教材不再圍繞語法進行編排,而是以話題為中心,使學生在充滿文化元素和文化背景的語言材料中學習語言。比如,在一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對話:一個小孩問:“How old are you?”時,老奶奶用幽默的語調回答:“Ah,its a secret.”教師可借此將英美文化中的隱私和禁忌語的使用問題補充教給學生。如可將英語國家人士的談話禁忌歸納為四個詞:I,WARM,where,meal。I代表income;第二個詞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表religion,M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與英語國家人士聊天的“七不問”:不問對方收入,不問體重、不問年齡、不問宗教信仰、不問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不問“吃了嗎”。通過植根課本,拓展文化知識,學生能夠感覺到學習的樂趣和語言學習的實用性,增強學習興趣及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的信心。
文化因素的挖掘需要教師本身有較好的文化素養(yǎng)。知曉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知識水平,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語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語言,更要教給學生有關這一語言的文化。教師要加強自身的外國文化修養(yǎng),通過看一些有關語言教學與文化方面的書籍,觀看一些反映這一語言文化的視頻材料,學習外文歌曲,涉獵各種文學作品等了解外國文化,增強文化敏感度,有效地對根據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
2.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了解背景知識,提高文化意識。
文化背景知識包羅萬象,從廣義上講,它包括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藝、宗教、習俗、禮儀、道德、倫理、心理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狹義上講,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形體表情等無聲語言,都能夠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識。這些紛繁復雜的文化知識光靠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積極自主的學習會比單純教師的講授更為有效?,F在的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查找相關的文化背景,并且由于每個人的視角不同,有時會得到比教師講授更為全面的資料。通過自主了解背景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信心都會得到提高。鼓勵學生自主了解背景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對于有些背景知識,教師只需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查找、閱讀資料了解目的語文化。
3.利用詞匯教學,增進文化了解。
在學生掌握詞語概念意義的基礎上,教師要挖掘詞匯內部的文化因素。源語與目的語完全等值的很少。許多表面對應的詞,可能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聯想,因此在講解詞匯時應注意挖掘詞義中的文化內涵,詞義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視具體情況采取語境法、詞源法、搭配法、比較法等。比如在教授news一詞時,我們可以讓學生知道詞的來源。所謂news(休息),也就是從四面八方來的新鮮事,news這個單詞的四個字母分別代表四個方位:north(北)、east(東)、west(西)和south(南),也就是匯集四面八方來的事。
詞匯是文化的結晶體。英語中很多詞匯都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教授這些詞匯時就可以適當地講解一些宗教文化,以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比如:serpent,Christmas,Easter,baptism,prayer等。不了解英語國家的宗教文化,就很難理解英語民族的思想。詞匯的產生與語言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時代等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詞匯反映著文化,因此,在教學中利用詞匯教學增進對文化的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4.設置語境,體驗語言使用環(huán)境。
語境是語言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也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huán)境,當然也是文化內涵所體現的環(huán)境。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設置語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感受外國文化的氛圍,置身于異國文化生活中理解文化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恰當地進行交際。例如,教師可以指派角色進行模擬表演,在實際活動中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在學生表演過程中,可以讓其他學生評價其語言是否符合英語習慣,是否會導致誤解、沖突等,使學生在體驗中真正地理解語言的正確適用,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
文化教學是語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應與語言教學同行,強化文化知識對促進語言學習的重要性。注重文化差異的對比,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在合適的場合用合體的語言表達正確的意思,避免文化沖擊,沖突和誤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語言與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李立昂.談談文化背景知識傳授的方法[J].外語界,1998(1).
[4]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
[5]王勇.在語言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J].國外外語教學,1998(4).
[6]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