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英
要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我認為需要關注以下三“點”。
1.摸清學生的起點。有效教學必須建立在對學生學習起點的了解上,通過教學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產生“增量”。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但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們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點不清楚,不能正確估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兩種情況:一是在理解內容上低估學生,實行“零起點”教學。頻繁提問學生已經知道、已經懂得、已經了解的問題,這樣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也讓學生思維的深度不夠,就不能發(fā)掘學生的學習潛力,長期下去,會讓孩子們在思想上產生惰性,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二是過高地估計學生的能力起點,脫離實際,學生可能會不知所云,稀里糊涂,也不會收到應有的效果。如二年級學生初讀課文后讓學生概括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都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到中年段才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就是三、四年級才達到這個水平,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實在太難。這就要求把《語文課程標準》熟記于心并靈活運用于教學中,這樣就能夠盡可能地避免教師在教學中犯越位和不到位的錯誤。
2.找準切入點。就是課從什么地方入手?不能過高、過低、過遠、過近、過繁、過庸。比如說有的閱讀課,沒有進行精心的設計,沒有選擇切入點,逐段推進的流程讓學生感覺索然無味;有的設計了兩個問題:你讀懂了什么?你還有什么不懂的?這樣的切入又太泛化,讓學生無從下手,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有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破壞了文路和作者思路,任意地切割,容易擾亂學生的思維;有的切入的問題太死板,如《少年閏土》如果以“你覺得少年閏土是個怎樣的人?”來引領,后面的教學過程肯定是機械、僵化的。
恰當準確的切入,能夠提高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切入點需要在深入解讀教材、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的基礎上來確定,要圍繞切入的話題展開教學,所以切入的問題應該具有整體性,覆蓋性較強。如寫景的文章,“找出文中你認為最美的語句,邊讀邊想象畫面,把你的感受寫下來”;情感濃厚的文章,“讀課文,哪些語句最能觸動你的心?讀一讀,寫寫你的感受”,等等。這樣開放的切入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更有利于下一步聽說讀寫思活動的開展。
3.扎實訓練語言著力點。一堂課應該是主線清晰、內容豐滿的課,找準了起點和切入點,保證了教學的脈絡清晰,但光有骨頭沒有血肉的課堂教學是干枯的、乏味的,所以要選準語言著力點,進行精打細磨。
首先,要對文本內容進行適當取舍,選準訓練點。取舍的標準,宏觀來說是課程標準的年段目標,對照年段目標,我們知道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具體來說是我們設定的整篇課文的目標和課時目標。根據(jù)目標決定取舍,有的內容盡管好,但與教學目標關系不密切,要下決心舍去。一個典型的例子: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中一位教師講《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獲特等獎,他是抓住“這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切入教學:課堂前半部分圍繞問題哪些語句你讀出父親的了不起?在大篇幅的描寫中他把學生的閱讀視線主要聚焦在三個語言點上:首先是一句話“誰愿意幫助我”,然后是一個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最后是一個形象:“父親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樣大取大舍奠定了其課堂教學的深度。
其次,要在語言著力點上走實,在關鍵的時候給學生搭設臺階。好的做法是在一個“點”上展開,通過朗讀、思考、體驗、感悟、想象、表達等多種活動,使學生在語言、思維、情感、認識等多方面獲得發(fā)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預設精細些,不是挖好坑讓學生跳,而是預設出學生感悟不出、體驗不到時的策略: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我們看是極險極窄的地方,小艇能夠穿過去,而且速度非????!笨梢赃@樣引導,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如果我們剛好坐在這艘小艇上,會感覺怎樣?如果我們就是船夫,又會怎樣?這樣,就從讀者、乘客、船夫三個角度進行了解讀,這樣所得的感悟無疑是立體的、豐富的。
最后,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要重視語言表達方式的教學。在這方面,當前傾向性的問題是閱讀教學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內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視文章表達方式的教學,忽視語言的積累和運用。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的課程性質有了明確的定義:“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閱讀教學是干什么的?憑借文本的語言,著重培養(yǎng)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從而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學習做人。語文是學習語言的課程,閱讀是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
閱讀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使用語言。很多時候我們是把閱讀課上成了閱讀理解課。表現(xiàn)在課堂上重視對文本思想內容的感悟,卻忽視了揣摩作者是怎樣用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挖掘;重視對語言文字感情的體會,卻忽視了對詞句的表達效果的探究,重視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yǎng),卻忽視了由讀學寫的銜接。這些都是造成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找準語言訓練的著力點,引導學生在弄清楚“寫了什么”(內容)的基礎上,著力引導學生在體會“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么寫”上下工夫。讓學生在學完一篇課文后,既能對課文內容留下深刻印象,又能對課文的語言、表達方式經久不忘,并能夠觸類旁通,自覺應用到自己的習作當中,這樣才可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功效。比較經典的例子《地震中的父與子》中描寫父親救孩子的過程:這么多動作,作者只寫一個“挖”字,你能讀懂作者的心嗎?還有:“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作者這樣羅列時間的進程,他為什么不直接寫挖了36小時呢?引導學生感同身受的同時學會像作者一樣去思考,去體會作者遣詞造句、選材用材的良苦用心,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這樣就把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有機地結合了起來,進行了無痕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