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地理教學論》課程教學目的的要求,以中學地理教學的真實情境為案例,將中學地理教育中的實際教學問題引入課堂,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組織學生對案例的調查、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和交流等活動,學生運用掌握的專業(yè)理論知識,研討案件中的各種疑難情節(jié),深入體驗,提高分析、解決中學地理復雜多變教學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的實施一般可分為幾個階段進行。階段一(課余進行):準備案例教學;階段二(課內外結合進行):展示案例,閱讀分析案例;階段三(課內或課外進行):學習小組分析討論案例;階段四(課堂進行):全班學生分析討論案例;階段五(課堂進行):總結評價,深化學習案例;階段六(課余進行):評定成績。
一、《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實施實例
在地理師范生學習完《地理教學論》課程知識準備試教時,教師可組織一次案例教學,定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具體做法如下:帶領學生到中學高一年級見習,至少聽2節(jié)公開課(中學地理名教師和中學地理新教師的公開課),公開課教學內容相同,這樣有利于將不同教師采取不同教學方式的兩種案例提供給學生進行分析。
在聽公開課前,可先給學生提出以下要求:進行教育見習前1周,認真熟悉聽課內容,自己先行試講。教育見習時,帶好課本并做好聽課記錄,認真觀摩,找出自己與2位教師的差距,不斷總結提高。見習1周以內,每位學生都要進行評課,并把評課意見寫成書面作業(yè),以便督促學生思考案例。評課主要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分析:教學目的是否正確,任務是否完成;教學內容是否得當,知識點有無缺漏,重點是否突出、難點是否突破,有無知識性錯誤;教法和手段是否恰當,教學互動情況如何,板書、板圖、板畫質量如何;教學組織是否合理,教態(tài)是否自然,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引言、結尾和語言過渡是否適當,學生注意力調控和課堂秩序如何;比較兩位教師處理課堂教學問題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哪種處理方法比較好,兩位教師的課哪些方面最值得學習、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你會怎樣做,依據的地理教育理論是什么。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揮主體性作用,通過見習→獨自分析→小組討論→全班討論→總結評價等案例教學法的程序后,師范生素養(yǎng)提升較快。他們在聽公開課、分析案例時,所關注的焦點是實實在在的教師、中學生、學習內容以及地理課堂真實的師生互動。見習時,他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親身體驗,用心思考,找出差距,在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可以熟悉基礎教育現狀,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學會如何分析教材,如何處理教材的重難點,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如何調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這樣,他們在試講、實習及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就有了可供選擇的方案,知道從何處著手去進行教學,學生的執(zhí)教能力將會大大提高。同時,學生在觀看、分析和討論案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整合了所學的教育學、心理學、地理學科教學論及專業(yè)知識,迅速達到知識的內化,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二、《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與局限
1.《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的優(yōu)勢
提高地理師范生綜合能力。地理師范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要仔細研究、推敲案例,排除干擾,把握核心,才能發(fā)現和揭示其中所隱含的教育教學理論,通過這一過程培養(yǎng)師范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多角度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分析討論案例的過程中,師范生可以發(fā)揮主觀能動作用, 增強運用地理教學論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法采用討論法讓師范生共同合作探究,這給師范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互合作交流的氛圍,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在中學地理教學中面對的教學情境常常是獨一無二、變化莫測的,案例教學教會學生怎樣在極短的時間內、缺少完備信息的前提下做出判斷并提出正確的行動方案,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改變地理師范生學習方式。案例教學要求師范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主動探究知識, 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學習,包括觀看錄像、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通過學習教師精心設計的案例與參加教師預先設計好的討論,學生會發(fā)現多種多樣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提高學習興趣,主動構建教師職業(yè)要求的知識體系,徹底改變學習方式。
培養(yǎng)地理師范生教學反思精神。因為案例教學本身就是對案例所描述的個別教育教學過程的分析、思考、評價等, 教學本身就蘊涵著反思教學的方法論因素。這種自我反思精神對師范生作為未來教師的成長過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促使地理師范生整合內化知識。案例教學可以把根據不同教學目的選擇設計的真實中學地理教學案例展現在師范生面前,給他們提供像專家型教師一樣去思維的實踐機會,使其在短期內接觸并處理各種各樣的教學實際問題,逐漸體會到教學實踐的不確定性及不可預期性,從而將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學生在分析案例時,一方面不斷形成新的理論視野,增長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不斷探索思考理論如何運用于實際教學,有效促進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真正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案例教學為教師與學生提供的是同樣的決策信息,不同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在課堂上交鋒,雖然最終也許沒有確切的結論,但師范生有可能產生的種種偏見、解決問題的種種可能性及障礙能被師生充分地預見到,他們一旦走上工作崗位,就可以將這些“經驗”應用其中,得心應手地解決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問題。與師范生參加教育實習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節(jié)約時間和費用的,學生的種種嘗試都不會付出太大的代價,它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獲。學生通過案例教學獲得的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是“做中學”獲得自己理解并能駕馭的知識,是有著真實背景的知識。它能立即被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處理類似的疑難教學問題,促使地理師范生更快地適應工作情境的挑戰(zhàn)。
2.《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法的局限
案例教學法并非適合《地理教學論》課程所有內容。案例教學法必須適時、適度。案例教學法比較適合程序性知識和策略性知識的形成,而并不適合陳述性知識的傳授,特別是不適合地理教育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教學;案例教學因缺乏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很難使學生獲得系統(tǒng)和完整的知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并非所有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較高的能力水平要求。對教師而言,不僅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心選擇或設計案例,且課堂教學中不可控因素增加,教師要有效組織課堂教學,這就需要教師自身不斷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對學生而言,除了擁有較為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地理學科基礎知識和理解分析能力外,還要有較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勇于提出、表達自己的觀點并敢于維護;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前提的,但學生大多數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中成長起來的,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主動性受到限制,而一旦學生沒有參與討論的熱情,課堂就容易出現“冷場”,有時會有耗費時間較多而收效甚微的結果。
案例教學法對教學硬件有較高要求。案例教學要求①相對較小的班級規(guī)模。班級人數一般以40~60個學生為宜,最佳規(guī)模是40個學生。②專門的教室和先進的教學設施。案例教學的教室座位安排較獨特:學生坐成“U”形,教師坐在“U”口處,并可以在“U”的內部走動,以便提問任何一位學生。教室應配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建立和完善多媒體電教演示教學系統(tǒng)。
在當前形勢下,科學地選用案例教學法,以改變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雖然地理教學論案例教學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但隨著高師地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案例教學法在《地理教學論》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定會逐漸發(fā)展成熟,作用也將日益顯現。但案例教學法只是現代教學方法中的一種,從來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過分強調“案例教學”的方式,而全盤否定“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是不符合教學實際的。采取案例教學雖然有其優(yōu)勢,但不利于師范生系統(tǒng)地學習理論知識。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地以一種教法替代另一種教法,而應是多種教法的綜合運用,每個教師都應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不同恰當選擇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案例教學是過程而非結果,它只能作為教學的一種形式,在合適的教學情境下進行,不可用來代替其它教學方式,它們各有特色。▲
基金項目:廣東嘉應學院2011年度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