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俊 夏白云 席利紅
臺灣教育改革打破了分科設置課程的傳統(tǒng),依據培養(yǎng)國民十大能力的要求將所有科目劃分為七大學習領域,其中社會學習領域包括地理、歷史、公民與社會。臺灣《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中單獨列出高中社會學習領域的必修科目——地理學科《課程綱要》,其中有關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要求為把握課程目標、分析教材、開展教學提供了指導。解讀臺灣地理《課程綱要》核心能力,探討地理“核心能力”的功能,對內地地理新課程改革在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能力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臺灣高中地理“核心能力”
臺灣高中地理《課程綱要》五大組成部分(表1)中,地理“核心能力”與課程目標并重,表明臺灣地理教育重視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地理“核心能力”要求與課程目標要求一致,從通論地理和區(qū)域地理兩方面闡述,體現了臺灣對形成和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重視。
臺灣《課程綱要》中闡述的地理“核心能力”內容豐富,內涵深廣,對學生地理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做出明確的要求(表2)。
通過對臺灣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具體要求的分析,得出其“核心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表3)。概言之,地理核心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強調在活動中培養(yǎng)地理認知能力、地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強調學生的表達、參與和交流。
二、臺灣高中地理“核心能力”的功能
1.促進地理學習能力發(fā)展
地理“核心能力”的提出,對地理教學和學生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按照“核心能力”的要求,通過學習系統(tǒng)地理知識,學生能養(yǎng)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地理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如通論地理中一級核心能力第三條要求對應的第四條二級要求(表2),學生經過不斷學習逐漸形成分析地理數據、繪制圖表、撰寫報告的能力,在以后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分析、獲取地理信息和繪制圖表的問題時,便可從容應對和解決,從而提升地理學習能力。
2.彰顯地理學科實用性
地理“核心能力”強調提出和解決地理問題,注重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認知、地理信息、地理實踐等能力,強調學生的表達與參與,凸顯當代地理學科的特色,即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注重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和應用性。學生通過對地理學科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逐漸具備地理“核心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所學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地理問題,落實地理學科的應用性。如臺灣地理《課程綱要》通論地理一級核心能力要求第一條(表2),彰顯地理學科注重實用性和應用性的特點,重視培養(yǎng)學生運用地理知識,深化對地理現象、成因、分布的理解,進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三、臺灣高中地理“核心能力”對內地的教學啟示
1.注重地理空間觀察力的培養(yǎng)
地理學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結構,注重闡明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聯系,揭示地理事物空間運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诘乩韺W科特點,教師應將學生對地理空間觀察力的培養(yǎng)作為學科核心能力來對待。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空間觀察力,要高度關注有關地球表層各種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關系的辨識與評析、空間排列狀態(tài)的觀察與歸納等內容的教學。如在講全球氣候類型分布時,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全球熱量帶的分布,觀察各種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情況,進而歸納出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各有哪些氣候類型,并說明其分布規(guī)律。
2.注重地理過程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
中學地理有很多內容與“地理過程”有關,地理過程包括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按一定周期運動或變化的地理循環(huán)過程,如水循環(huán)、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的內容;隨時間推移而出現的新舊更替的地理演變過程,如內外力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容;地理事物數量在一定時間內呈現的波動性變化過程,如人口數量增長的內容;地理事物或現象由某一中心向四周分散的地理擴散過程,如不同等級城市服務功能的演變、我國西北地區(qū)荒漠化的擴張等內容。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講到地球內部發(fā)生的地質運動、大范圍的水循環(huán)和人口遷移、經歷漫長歷史時期的地殼運動等內容時,可將其作為培養(yǎng)學生地理過程分析、想象與簡單預測能力的工具和載體。
3.注重地理信息加工能力的培養(yǎng)
信息加工能力是當代中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重組與應用已有地理信息獨立解決相關問題的能力是地理學科核心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創(chuàng)造實地觀察、觀測、調查訪問等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圖表、圖片積極參與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過程,從而獲得有用的地理信息,組織開展地理探究學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
4.注重地理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實際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地理教學內容,給學生呈現出一系列探究性問題,將學生視為知識的探索者、真理的發(fā)現者,鼓勵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向教師質疑,鼓勵學生運用思考、分析、實踐等技能去探究地理問題,與教師平等地對話與交流,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地理問題的能力。同時,應引導學生在觀察、調查、閱讀等情境中發(fā)現問題,嘗試提出可探究的地理問題,學會提出地理問題的方法,理解提出問題對地理科學探究的意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如學習“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與區(qū)位選擇”內容后,教師可選取當地一家大型工廠為案例,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影響該工廠布局的區(qū)位因素有哪些,又是怎樣影響該工廠布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