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琴
教育學家指出:“有效的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課堂改革的實施,我們欣喜的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教學方法,都在發(fā)生著巨大的改變。課堂的教育教學不再追求簡單的“作秀”,而是更注重了真正的實效性。由此,課堂中也出現(xiàn)了教學流行語,如:“還有不同的想法嗎?”“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你聽懂了嗎?”,可以看得出教師已較好的做到了角色的轉(zhuǎn)變,對學生主體的尊重。但透過這些用語,我們又能品味出怎樣的內(nèi)涵呢?
一、對“還有不同想法嗎?”“還有嗎?”“還有嗎?”……的思考
案例A:
《兩位數(shù)加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一課,教師出示例題“47+32”讓學生進行口算。
生2:先算40+30=70,再算7+2=9,最后算70+9=79。
師:還有不同算法嗎?
生2:先算7+2=9,再算40+30=70,70+9=79。
師:還有嗎?
生3:先算47+2=49,再算49+30=79。
師:你真棒!還有嗎?
生4:先算32+7=39,再算39+40=79。
師:還有嗎?
生5:先算47+30=77,再算77+2=79。
師:還有嗎?
……
案例B:“分數(shù)的意義”的教學,課堂中設計了“從12個圓中創(chuàng)造出分數(shù)”這一環(huán)節(jié)。
請同學們拿出12個圓片,動手分一分,看看你能創(chuàng)造出哪些分數(shù),并把它寫下來。比一比,看誰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多!
(學生小組合作實踐,試著擺圓片,并寫下分數(shù),然后教師組織反饋交流)
(有一位同學首先說發(fā)現(xiàn)了1/2,教師讓他在磁性板上粘貼圓片)
師:12個圓片還可以怎樣分也能表示1/2?
(又有學生上臺粘貼圓片,表示出1/2的不同分法。共四種,圖略)
師: 這四種分法相同嗎?為什么?
生1:雖然分法不同,但都表示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所以每一份都可以用1/2來表示。
師:大家對1/2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你能根據(jù)1/2意義,說說寫1/2時,應先寫什么嗎?為什么?
生2:應先劃分數(shù)線,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再寫分母2,表示把12個圓片平均分成2份,最后寫分子1,表示這樣的一份數(shù)。
師:看來,分數(shù)線表示把一個整體平均分,分母表示一個整體平均分的份數(shù),分子表示有幾份這樣的數(shù)。
師:現(xiàn)在,誰能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分數(shù)與大家分享?
(學生上臺演示,邊貼圓片邊敘述,并板書1/4、1/3、2/6、3/4、1/12等分數(shù))
師:大家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可真多!老師也從12個圓片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分數(shù)——1/5,可能嗎?
(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大家議論紛紛,暢所欲言)
生3:12個里不可能創(chuàng)造出1/5,因為12個圓片不能平均分成5份。
生4:可以表示出1/5。把12個圓片先分成5小份。這樣,每份一樣多,都是兩個圓片多一些,用分數(shù)表示就是1/5。
師:看來:12個圓片平均分,每份的圓片數(shù)不一定是整數(shù),只要分得每份一樣多,就能用分數(shù)表示。那么,12個圓片里還能創(chuàng)造出哪些分數(shù)?
生:1/7、1/9、1/11……
思考:
追問是課堂教學中對話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對學生答問結果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的一種有效處理方式,是對學生回答的進一步提問。在目前課堂里,還有很多“再想想,你還知道了什么”“就這一種嗎?” 等低效甚至無效的追問方式。就如案例A中只是“還有嗎”“是什么”的簡單的重復,使得學生的回答僅是幾種方法的重組。
而案例B僅簡簡單單“大家發(fā)現(xiàn)的分數(shù)可真多!老師也從12個圓片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分數(shù)----1/5,可能嗎?”教師鼓勵學生思考該怎樣表示,這樣就能讓學生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認識到每份數(shù)除了整數(shù)外還可以是非整數(shù),一個整體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個分數(shù),從而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讓學生對分數(shù)的建構:變“膚淺”為“深刻”。有效的追問對于學生明確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思維活動的敏捷性、深刻性,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具有獨特的價值。
二、由“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引起的思考
《乘法運算定律》教學片斷:
師:春游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紅旗小學要組織同學們?nèi)ゴ河危覀円黄饋砜匆豢?。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幅圖,并讀一讀圖上面的文字。你發(fā)現(xiàn)出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1:學校組織102名這幾年級師生去春游。
生2:平均每人的費用是25元。
師:共有102名師生去春游,每人需要25元,同學們算一算,他們這次春游一共需要多少錢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方法試算一下吧!
(學生在本子上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結果是多少?
生1:用豎式計算,結果是2550元。
生2:先算100人多少錢,再算2人多少錢,最后相加。
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學生無語,教師預設的第三種方法: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并沒有出現(xiàn)。) 師:剛才有位同學說先算100人多少錢,即:100×25=2500(元),再算2人多少錢,即2×25=25(元),最后相加。這是不是把102分成100和2,如果在這里加上小括號(100+2),然后用我們的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學生恍然大悟。)
師:我們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了102名師生春游需要多少錢,在這幾種不同方法中,你認為哪種方法最簡便?為什么?
生1:我認為采用乘法分配律的方法比列豎式的方法更簡便,因為把102分成100和2,再用100乘25,2乘25,這兩個積都可以口算,而豎式計算比較麻煩一些。
生2:我認為第二種方法也不錯,100乘25很好算,得2500,2乘25得50,然后相加,直接就可以算出結果了。
生3:我認為第二種和第三種方法是一樣的,都是把102都看成100和2,先分別乘再相加,只是算式的形式不一樣,用乘法分配律只用一個式子,更簡便。
師板書略。
處理方案一:
師:很不錯,同學用多種方法在解決了這道題。
師:在這次春游活動中的102人中,有4位老師,98名學生。請你算一算學生一共需要交多少錢?用你喜歡的方法計算。
生:98×25=2450(元)
幾乎沒什么學生敢嘗試用乘法分配律。
處理方案二:
師:在這次春游活動中的102人中,有4位老師,98名學生。請你算一算學生一共需要交多少錢,你會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嗎?快試試看。
(學生想了多種的計算方法)
師追問:來看看這幾種方法,你認為哪種方法更簡便?為什么?
(生多種回答略)學做到生自然而然擇優(yōu)入用。
思考:同樣的一堂課,僅“你會用比較簡便的方法嗎?”簡單的話語,整堂課沒有熱鬧的場面,也沒有華麗的激情設計。然而聽后耐人尋味,尤其是老師的“潤物細無聲”追問,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體驗了解題策略的多樣化、最優(yōu)化,讓數(shù)學思考理深入一層。
有效課堂的追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如果說單純是為了追求“時尚課堂”,我認為更應注重實效的課堂。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能使實效課堂追問活動表現(xiàn)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敏性。而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追問的正確認識,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追問的有效性,最后,讓我們一起努力,在課堂波瀾起伏的智力角逐中,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數(shù)學課堂有效思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