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艷 奚正新
【摘要】近年來,高校的學生因心理危機引起的自殺和傷害他人的事件時有發(fā)生,提升高校心理危機干預能力成為高校的迫切要求。本文著重探討了目前高校心理干預能力的現狀,并就如何提升干預能力提出幾點意見。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現代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不斷加速,人們競爭壓力日益加大,導致心理疾病患者日益增多,并呈現出“低年齡、高文化和高發(fā)生率”的傾向。當代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智力、較高文化和自尊心的群體,他們有著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因而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學生是心理健康的高發(fā)率人群。國家教育部曾對全國12.6萬名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20.23%的人患心理障礙;云南省對4421名大學生采用SCL-90測試,結果顯示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低于全國成人水平。在我國,每年有28.7萬人死于自殺,總的自殺率為23/100000,其中大學生自殺率約為20/ 100000。
近年來,為適應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各高校相繼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對于幫助大學生緩解心理壓力,提高心理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從實踐來看,由于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加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致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
一、心理危機和心理干預
大學生心理危機是指大學生某種心理上的嚴重困境,當事人遭遇超過其承受能力的緊張刺激而陷于極度焦慮、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狀態(tài)。大學生心理危機可分為四類:①情景性危機。包括親人死亡、婚變或失戀,遭暴力傷害、事業(yè)失敗或自然災害。②發(fā)展性危機。指在個人生命發(fā)展階段可能出現的危機,如青春期性行為的問題、成長時的家庭沖突、身患絕癥等。③內心危機。指潛意識中固有的某種心理問題的爆發(fā)。④存在危機。指突然發(fā)覺生活缺乏意義,失去人生價值。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心理治療措施的一種,是對有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的一種短期的幫助行為,目的是隨時向那些經歷個人危機、處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將要發(fā)生危險的大學生提供支持和幫助,以制止不良后果甚至惡性事件的發(fā)生。心理危機干預在國外高校被廣泛應用,我國對心理危機干預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在高校中危機干預的開展、運用、實施還很少。
二、高校心理干預能力的現狀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規(guī)范
雖然多數高校已經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但多數人員編制和正常的活動經費太少,工作任務太重,工作不能正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隨意性太大,大多數高校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兩課”教育的輔助手段,開課方式多為選修課,或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中增加幾個心理健康教育課時,甚至有些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視為可有可無的課程,導致許多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游離于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失去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發(fā)展機會。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者的專業(yè)水準普遍低下
目前,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一般有“專、兼、聘”三類人員。所謂“?!?,是指專門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但真正意義上的有資格證明書的咨詢師還是少數。而兼職的,是目前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他們一般是從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選拔出來的,只接受過非常簡短的培訓,不僅對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膚淺,而且因長期做學生工作而積累了一些經驗。一些高校誤把心理危機干預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誤以為凡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德育工作的人員都能直接從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未經過專業(yè)培訓的人員在進行心理危機干預時往往照搬套用思想政治工作或德育工作的經驗、方法,違背心理咨詢的原則、規(guī)律和要求。
(三)心理危機干預的應激能力差
高校對大學生已發(fā)生的心理危機的結果甚為重視,對類似“馬加爵現象”心理危機學生的防控意識卻較為淡薄。對于經常有異常舉動的“馬加爵”應是防控重點,遺憾的是危機發(fā)生前期沒有對其進行干預。而SARS剛剛爆發(fā)時高校學生中出現的過度恐慌,導致一些學生離校的情況,現在回顧起來,這些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我們的心理危機干預行動遲緩,甚至不知如何作為,失去了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機。
三、提升高校心理干預能力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要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機構,確保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有足夠的人員編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學校教學管理,將其作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一門必修課,確保所有在校大學生都有機會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條件的高校也應在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需要,開設好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論課程和旨在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優(yōu)良品質,提高心理調適能力的心理素質訓練課程,并將其正式納入學校教學管理。
(二)重視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這在國外已早有共識,因此,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不是隨便任何人都可以勝任的,也不是憑工作熱情就可以“拿下”的。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明確規(guī)定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不僅如此,高校的教育對象是在校大學生,化素質普遍較高,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yè)素質,而且要有較高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
(三) 建立學校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除了進行心理健康普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完善集普查、教育、咨詢、跟蹤、干預一體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而外,為了進一步完善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還應努力打造一批具備心理健康常識的學生骨干,其中包括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委員、宿舍長、心理健康協會會員,定期由心理咨詢中心教師對這部分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及必要的心理危機干預常識培訓,以便這部分學生能夠及時發(fā)現心理有問題同學。同時建立相應規(guī)章制度,由各院系輔導員及心理咨詢中心教師與這部分學生定期溝通,做到以點帶面,使學生工作各部門及時掌握廣大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有重度心理問題的學生,迅速采取相應措施,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參考文獻:
[1] 童輝杰,楊雪龍.關于嚴重突發(fā)事件危機干預的研究評述
[J].心理科學進展,2003,(11)。
[2]李百珍:《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與心理咨詢》,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 Lazarus,A. A. Multimodal behavior therapy 1976, NewYork:Springer.
[4] 王登峰等,心理衛(wèi)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胡凱.大學生心理健康新論[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