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至11月,西藏社會科學院的苯教研究專家頓珠拉杰曾經對當惹雍錯這一區(qū)域的象雄遺跡和廢墟做了詳致的田野調查,寫就《西藏西北部地區(qū)-象雄文化遺跡考察報告》。
當惹窮宗遺址
位于那曲尼瑪縣文部村向南15公里處,當惹雍錯湖的東沿,海拔4790米,城堡遺址主要在瓊宗山南邊的瓊拉山山頂上。該遺跡主要是殘存的房屋建筑,最大的一間面積為10X5平方米,最小的為5X3平方米。最高殘墻為1.5米,殘墻厚度為35-70厘米。墻體用石頭砌成。
在主建筑群的東邊有17米長的類似圍墻的殘墻,殘高20-45厘米。主遺跡的西面靠湖,東面和北面有兩座小山坡,上面均有建筑遺跡、尤其是北面山坡上的建筑遺跡僅次于主遺跡。所以,東北兩座山坡上的遺跡很可能是主體城堡的組成部分,并且是用來放哨和觀望的。
根據苯教文獻記載,當惹窮宗城堡是象雄王國李彌夏國王的東部城堡,在苯教史上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據當?shù)孛耖g傳說,象雄王國曾經在其國土的四方建過四大城堡,當惹窮宗城堡就是其中的東邊城堡。
到了7世紀,象雄王國的最后一位國王李彌嘉被吐蕃軍隊滅于當惹雍錯湖畔。
巴瑪溝遺址
該遺址位于尼瑪縣當惹窮宗以北5公里的巴瑪溝上部靠北山腰上,海拔4850米。遺址共分上下兩排,下面一排總長22米,寬9米,共有7座房屋遺址,房屋殘留兩層,殘高2.6米,墻體均用片石砌成,其中一個完整的門高1.5米,寬1米,這些殘留兩層的屋面均用片石蓋成,沒有發(fā)現(xiàn)用過木材的任何跡象。再往上走10多米有另一排建筑遺址,這一排總長28米,寬9米,建筑殘高45厘米至1米不等。從殘留的遺跡看,可以斷定共有5座房屋遺址,但是很難看出當初是否有兩層建筑,墻體均用片石砌制而成。
在巴瑪溝的陽面,即北面山腰上可清晰地看出修建水渠的痕跡,好幾處殘墻高達3-4米,在巴瑪溝下部有很多荒廢了的田地廢墟,可以明顯的看出在山腰上殘留的水渠遺址原來就是灌溉山谷下面的田野用的。
在巴瑪溝建筑遺址周圍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佛教遺留的東西,如嘛呢石堆或殘留佛塔,等等。當?shù)啬撩駛髡f,該遺址是一座古寺廟廢墟,但是他們也說不清到底是什么樣的寺廟,是什么原因變成廢墟。
巴瑪廢墟
該遺跡位于巴瑪溝下部荒廢的田地廢墟以西靠當惹雍錯湖邊的土丘上。從外面看很難看出有建筑遺跡,只有一大堆亂石土丘。據當?shù)氐木用裰v,幾年前有人聽說該廢墟為城堡宮殿遺址,所以試圖挖掘該廢墟,發(fā)現(xiàn)下面有房屋式的建筑物。
阿葉色達殘塔
從巴瑪溝出來沿著當惹雍錯湖往北2公里處,山腳與湖水間有一塊大約2-3平方公里大的平地叫阿葉色達。在這個平地上有一個殘塔遺跡,塔身殘高1.2米,用片石砌成。從殘存的塔形看,很難辨別這座塔最初的形狀。在塔的南側,有一條長長的,用片石砌成的殘墻,這條殘墻總長22米,厚度為50厘米,殘墻最高處有60厘米。
殘塔和殘墻上堆放著63片刻有文字和圖案的石片。石刻文字內容均屬苯教咒語,而圖案部分除了苯教式雍仲符號外,還有其他一些圖案,如海螺,寶瓶和吉祥結等,苯教咒語內容為(藏語)。
達青廢墟
位于阿葉色達殘塔遺址往北沿著當惹雍錯湖大約5公里處的達青山谷下部平地上。該平地面積大約有1-2平方公里,平地大部分為荒廢的田地廢墟。在這些田地廢墟的西部靠湖的地方有很多建筑遺跡,從這些建筑遺跡看,這里可能是一座村落的遺址。
崗隆宮達遺址
位于達青廢墟以北大約2公里處的崗隆溝上部靠南面山腰上,海拔4900米。分上下兩排建筑遺址,其中下面一排的總長63米,最寬處12米,有8座類似房屋遺址,上面一排只有3座類似房屋的遺址,建筑殘高20-50厘米,殘墻厚度為20-35厘米,整個建筑均用石頭砌成,由于建筑被火面積破壞,所以從外觀很難確定是房屋遺址還是墓葬遺址。根據當?shù)鼐用駛髡f,該建筑遺址是一座古寺廢墟。
這個山谷比起前兩個溝,水源要豐富一些,在山谷下部還有一座村落,山谷的北面還有幾處類似古代遺址的地方,那些遺址沒有前幾處那樣清晰,所以很難明確地判斷為古建筑遺跡。
窮宗附近的種種遺跡說明,這里曾經有人類大規(guī)模的定居和活動。一般人認為萬里羌塘高原是西藏的游牧民族居住區(qū),作為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自然就是漂泊不定,四方為家,從而也就談不上任何意義上的定居點和與之相應的房屋建筑。
所以,后來在萬里羌塘包括西部阿里出現(xiàn)的小規(guī)模佛教建筑成了該地區(qū)最早的建筑,而這些建筑也不過是幾百年的歷史。佛教傳播到到羌塘高原以前,那里的建筑史幾乎是零,再加上惡劣的氣候條件,無人質問萬里羌塘是否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廣袤的藏北高原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十處打制石器和細石器地點,可見當時的人們曾經在這一區(qū)域有過較長時期和較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