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卓
歸去來兮 宦海浮沉二十載
今悟昨非 園花減輝不惑年
嘉靖二十年。這一年,李元陽44歲,這正是人生年富力強精力旺盛的黃金時期。然而,心灰意冷的李元陽卻又一次強烈地萌生了歸隱家園的念頭。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常常將晉朝陶令公的《歸去來兮賦》捧在手中誦讀:“歸去來兮,田園荒蕪胡不歸!”
這時,他的父親病逝的噩耗突然傳來。在《歸去來兮賦序》里,陶淵明表達心跡時這樣說:“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意思是說:“我為了衣食,驅(qū)使自己去當官,心中一直怏怏不樂,深感愧對平生清高的志向。本來想過了今年,到時就收拾行裝辭官歸里。這時,正傳來妹妹病逝于武昌,我就馬上前往奔喪,自動提前辭職?!贝饲榇司埃瑑蓚€人的心境何其相似乃爾!
李元陽帶著滿腹愁緒,悵然返回千里之外的家園。
正當壯年,然而李元陽年輕時的理想抱負卻一次又一次地被碾成碎片。他感覺很累很累,宦海中的浮沉確實不是滋味。他猶如一只蒼鷹,在天空盤旋一周之后,最終又落回那棵起飛時的枯樹上。他寫了一首《歸里》,抒發(fā)了他郁積多年的心情:
故廬依井巷,廿載方來歸。
窗竹留清影,園花減昔輝。
顧茲時物變,何怪世情違。
生苦緣多欲,吾今悟昨非。
然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十年前回鄉(xiāng)修筑的默游園,如今派上了用場。園中竹樹花卉蓊郁繁茂,芳香艷麗十倍于初。父親的喪事辦得頗為體面,他自嘲地感到“心滿意足更無他愿”。
他試圖徹底調(diào)整一下心境,重新為人生定位。他精心布置居室,將家傳的和在福建時校勘刻印的《十三經(jīng)注流》、《通典》等三千多卷古籍陳列于書架,還有在江南購得的曹御史古琴一張、文侍詔所贈宋貢硯一只、麗江木土司所送石鼎石磬西洋鶴等文具也擺設(shè)有致。他潛心營造著告老還鄉(xiāng)的安樂窩。
在書齋里,他很愜意。他寫道:“吾鄉(xiāng)四時氣候,暑止于溫,寒止于涼,裘葛之用不甚役心?!彼€說:“先人遺田百畝,足以自贍;近營山谷一區(qū),可樵可釣,足以自娛?!?/p>
不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反差畢竟太大,李元陽從理想的頂峰一下子跌落到了現(xiàn)實的低谷,這個落差太大了。表面的心安理得遮掩不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失落感。他脫離了骯臟的官場,省卻了爾虞我詐的傾軋;沒有宦海的羈絆,無官一身輕。但他的內(nèi)心還是很苦楚,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
陽自筮仕以來,在詞垣(翰林院)郎署,無所建明。再為縣令,一為郡守,頗稱茲惠。獨為御史時,自信太過,以為荀有利于生民,裨于國體,死生毀譽,升沉榮憂,非所計也。卒之,以劾宮寮得罪于輔相,詆許氏得罪于冢宰,又為郡守不能道旁跪拜,又本無文,濫為學士所齒。側(cè)目之下,眾崇所加。猶得茍全軀命,以友鹿豕,此陽之大幸也!
這是自責、自省,還是慶幸呢?李元陽內(nèi)心煎熬的因素實在太多。
民生多艱 退隱怎能得心安
巢由伊皋 二者豈能相兼容
失意也是一種煎熬,在無法忍受的時候,人們就只好以避世來解脫。對此,作家林語堂在上世紀30年代曾幽默地說:“中國人消極避世的習慣有如英國人出門帶雨傘,因為政治氣候?qū)δ切┰噲D單獨做點冒險事業(yè)的人來說,總是不大正常。換句話說,消極避世在中國有明顯的‘活命價值。”歸里后,李元陽的詩文中消極避世的內(nèi)容不是太多,然而二律背反難以自拔的矛盾情緒不時還是困擾著他。
李元陽屬于中國的士階層,也就是西方人所謂知識分子階層。西方人常稱知識分子為“社會的良心”,認為他們是人類的基本價值的維護者。也就是說,他們承擔著特殊的文化使命,以“社會良心”為己任。按華裔學者余英時的分析:“知識分子除了獻身于專業(yè)工作以外,同時還必須深切地關(guān)懷著國家、社會,以及世界上一切有關(guān)公共利害之事,而且這種關(guān)懷必須超越于個人的私利之上?!比欢诜蓸O不健全的社會里,這種關(guān)懷肯定是相當危險的。麻煩的是,這種“社會良心”一但“上癮”從而成為思維定勢之后,改起來也很難。
在宦海中,令人肺脹的事情太多;回到家鄉(xiāng),這樣的事情并沒有減少。李元陽曾經(jīng)在一首題為《書軒言懷》的詩里抒發(fā)了這種情緒。有一天早晨,他獨自坐在書齋里讀書,忽然門外傳來了聲聲凄涼的哭泣。他無法安靜下來,開門一看,是三位鄉(xiāng)下來的婦女在嚎啕痛哭。原來,她們是婆媳三人。這家人以砍柴織箕為生,卻因交不起官稅,父子三人被縛去縣衙慘遭酷刑,父親死于非命,兩個兒子被打得遍體鱗傷。到了這個地步,官府還是不放過她們婦道人家,頻頻上門追索罰款。三婆媳聽說李元陽是一位仁慈的官員,特跑來喊冤。詩人最后寫道:“言畢氣欲盡,使我心肝摧!”
他還憤懣地寫下了《久雨口號》、《苦雨嘆》等很多詩篇,感嘆那把曾經(jīng)使魑魅愁的龍劍,永遠不能遇到張茂先?!鞍笥谛乃馈?,空懷驕陽的龍啊,愧對前賢!
最使李元陽難過的是孤寂。盡管遠近的鄉(xiāng)親父老經(jīng)常慕名來默游園作客,或求教,或討文,或聊天,但李元陽仍然感到莫名的孤寂。他寫道:“平生私愿足,惟有嘆離群?!彼粫r想起在京師年輕時的朝氣和銳氣:“憶昔石渠(翰林院)諸學士,滾滾胸中抱百川?!彼员壤像R:“馬齒年三十,天寒露骨盤。雖多莝秣會,未達馳驅(qū)勤。不肯櫪邊臥,猶嘶冀北郡。可憐千里志,目送暮山云?!?/p>
李元陽經(jīng)常地陷入苦悶?!盎倚牟淮希牢毒靡巡础?,“屈指五十年,何殊石火灼”。他或是“釀酒慰離群”,借酒澆愁;或是“靜中會意將誰告,溪畔逢人只浩歌”。他甚至想:“逍遙天壤間,奚必學莊周?!?/p>
這種情緒頗似聞一多先生對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評論:“我們似乎為獎勵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證生活的豐富,幾千年來一直讓儒道兩派思想維系著均勢,于是讀書人便永遠在一種心靈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與伊皋、江湖與魏闕,永遠矛盾著、沖突著,于是生活便永遠不諧調(diào),而文藝也便永遠不缺少題材?!蔽覀冎溃灿墒浅哺负驮S由的并稱。相傳他們都為堯帝時的隱士,堯想讓位他們倆人,但他們都不接受,因此歷來用巢由指隱居不仕的賢人。而伊皋則是伊尹和皋陶的并稱,伊尹為商朝初年著名的丞相,皋陶是堯舜時最公正的司法官。巢伊是古代隱士和出仕者的代表,也就是身居江湖與魏闕的兩種人。中國古代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文人,在個人權(quán)利缺乏保障的情況下,總是處于隱與仕難以選擇的境地。
惜孤憐貧 惠民事慷慨解囊
熱心公益 行善舉興學葺寺
一個正直的人總是要千方百計在痛苦的煎熬中求得解放,從自然王國走向必然王國,殊途同歸地去實現(xiàn)充實的人生,尤其是像李元陽這樣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解放的途徑有千條萬條,年輕而睿智的李元陽選擇的是什么途徑呢?
中國人認為,人的處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宗教信仰,即:“入仕為儒,辭官為道,身死為佛。”也許是從小受白族“三教合一”的影響,即:“三教同心,忠恕、慈善、感應(yīng)?!被蛘呤菨撔挠诶韺W的研究(理學是儒家吸取佛道的結(jié)果),他就是力圖以這三種信仰去平衡自己的心理天平。在這種心理的調(diào)整,成就了他后半身優(yōu)游林下時的一系列輝煌。
首先,他以儒家的處世態(tài)度正視人生。他前半生在外奔波,自愧對家鄉(xiāng)無所作為,于是列出32件公益事,如編纂地方志、修建寺廟古跡橋堤道路,以及關(guān)心鄉(xiāng)里的婚喪嫁娶、饑寒冤抑等等,日以自課,至老不少替,雖廢家產(chǎn)也在所不惜。這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行善的內(nèi)容,正如元代雜劇《看錢奴》中賈仁說的:“我也會齋僧布施,蓋寺建塔,修橋補路,惜孤念寡,敬老憐貧。”
在這些公益事中,恢復崇圣寺和維修經(jīng)地震開裂的崇圣寺三塔是最大的壯舉。明正德乙亥年(公元1515年)五月六日,大理發(fā)生了一次破壞性極大的地震,著名的崇圣寺和洱海周圍的房屋被夷為廢墟,建于南詔大理國時期三座中的千尋塔像刀破竹子一樣分成兩半,但第二天又合而復原。盡管如此,塔已岌岌可危了。經(jīng)歷這次浩劫,千年古寺業(yè)已頹廢,法事從此中斷,這對于妙香古國大理是一種嚴重的缺陷。于是,回鄉(xiāng)不久,李元陽就拿出家資,親自帶領(lǐng)幾個弟兄,足足花了40年的時間修復崇圣寺和加固三座塔。寺內(nèi)“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位置的向背、房舍的高低,以及片瓦寸木他都竭盡全力一手謀劃。而寺內(nèi)的銅鑄彌陀、觀音、勢像,是他派遣他的弟弟李元期花了三年時間住返于大理和永勝之間鑄造而成的。這座寺廟的格局,在將近100年后的明崇禎年間徐霞客來大理時還完好,直到清朝末期才徹底被毀。
除此之外,他還到雞足山建寺,如金頂寺的普光殿,以及傳依寺、放光寺、千佛寺等,重修龍華寺、大士庵、萬松庵、觀音庵、千佛閣等。將大理城內(nèi)的玄真觀遷往蒼山中和峰半腰建成中和寺。
對于家鄉(xiāng)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建設(shè),李元陽同樣不遺余力地傾注。大理的文明源遠流長,這與自南詔大理國以來統(tǒng)治者重視教育,并頑強地建立學校(當時稱庠序)以推廣漢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到了明代,尤其是嘉靖首輔、惡棍張璁提出“去孔子王號,易像為木主”以后,學校受到嚴重沖擊,偌大一個大理城只有一所破舊的書院?;剜l(xiāng)后,李元陽就在默游園西建起了“院樓各三楹”的書院“桂香樓”,后改名為中溪書院。當時,有人曾評價:“(云南)共有書院十余處,以云南五華(昆明五華書院)成材、大理之中溪最著”。
至此,我們不能不為李元陽的精神所感動。雖說,李元陽曾稱“先人遺田百畝,足以自贍;近營山谷一區(qū),可樵可釣,足以自娛”,而且他在外做官十余年,但因廉潔奉公而儲蓄不多。他能夠如此不遺余力、慷慨解囊,關(guān)心故鄉(xiāng)的寺院、學校、方志等公益事業(yè)的建設(shè),實在是繼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古風。試問,如今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這一點呢?
研讀佛理 掩卷悟出新思維
閉門觀經(jīng) 太和正氣滿周身
為了從煎熬中解放出來,李元陽選擇的第二個途徑就是深入佛理,從中尋找人生的真諦。
退隱回鄉(xiāng)后,李元陽之所以潛心佛學,其中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上,大理自南詔以來佛教興盛,有“蒼山與洱水,佛教之齊魯”之譽,即佛教在大理如同儒學在山東一樣繁榮昌盛。僅在點蒼山上,就曾有“蒼山三百六十寺,寺寺夜半鳴鐘聲”之盛況。李元陽曾在詩中寫道:“身退已十載,迥與塵網(wǎng)離。居處愛泉石,結(jié)交必僧緇(和尚)”。作為見多識廣的文化人,他常去寺廟是不足為奇的。再從主觀上看,作為飽讀儒家經(jīng)典的李元陽,深入研討宋明理學中王陽明的“心學”,此派學說援佛入儒,因此李元陽“結(jié)交必僧緇”也是常事。
什么是理學?理學又稱“道學”,是儒學在新形勢下的發(fā)展,或儒學發(fā)展與時俱進的產(chǎn)物??傊?,理學是以義理性命為主要內(nèi)容的儒家學說。因這種學說主要存在和發(fā)展于北宋、南宋、元、明及清初,故名“宋明理學”。剛開始時,理學竭力標榜排斥佛、道,實際上卻在暗中汲取佛教和道教思想,以疏注儒家經(jīng)典,發(fā)表己見。這種兼收并蓄把儒學推向新階段,故也稱“新儒學”。理學在宋代即分為以朱熹和以陸九淵(明代被王陽明所繼承)各為代表的兩個派別,即朱學和陸學,李元陽大致可以歸入于陸派內(nèi)。陸九淵(公元1139年—公元1193年)是南宋哲學家,理學“心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題,認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讀書,“學茍知本,六經(jīng)皆我注腳”。他們把“心”看作宇宙萬物的本源,是陸學的核心,所以又被稱為“心學”。心學與朱熹“理是本”、“理氣不能分離”的客觀唯心主義相悖。明代,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學的傳統(tǒng)。趙藩認為,李元陽的觀點接近王陽明,可以稱得上是王陽明的“私淑弟子”。最近,白族著名學者張文勛教授在《李元陽集》序言里評價:“中溪先生熟精程朱諸家之說,參與佛老之論,力求三教融通,闡釋心性之本義,其視角新,故其理論亦多新義?!?/p>
退隱之后,李元陽有了較多的閑暇,通過佛理來深入研究理學了。他曾在《重刻〈楞嚴會解〉序》中,表述了這個過程,他說:初學理學的人對儒家汲取佛教學說不太理解,就像“矮人看場”,人云亦云。當初我也不例外,學得似是而非,摸不著門路,自從讀了佛經(jīng)《楞嚴經(jīng)》后:“我讀卷未終,頓覺雙眸耀。”原來,理學的精蘊就在這里面。因此,他認為:“良知與良能,日月懸中天,老釋方外儒,孔孟區(qū)中禪”,要掌握理學,就要 “不計為孔、為釋、為老”。
確實,佛經(jīng)給了李元陽精神動力,他給友人寫信道:“衰年閉戶,誦詠《黃庭》,覽閱《圓覺》,閉目內(nèi)視,日夜不啻太和元氣,充滿腔子,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如此?!庇辛诉@樣的人生觀,他就大可不必去鉆理論的牛角尖,可以從“入仕為儒,辭官為道,身死為佛”的迷惘中走出來。因此,到了20世紀初,今人李根源說,中溪先生之學“以佛入,以儒出。復性為本,濟世安民為用”。在世界觀上雖有唯心之嫌,但卻是面對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主義。
李元陽的這些力圖將三教融通的哲學思想,使他在明代哲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因此成為當時國內(nèi)知名哲學家楊升庵、李卓吾、羅念庵、王龍溪等的摯友。只是因為他的后半生一直蝸居于相對閉塞的邊疆,在交通不太暢通的年代,外部世界對他了解不是很多。
惺惺相惜 欲從夫子問真諦
人以群分 樂為太守紀善政
俗語說:“朋友是自己的影子。”明代作家馮夢龍也說了相似的話:“門內(nèi)有君子,門外君子至?!睆囊粋€人所交往的朋友,可以了解這個人的為人。從前面已經(jīng)介紹的李元陽與楊升庵、楊士云、張居正、高崶等賢達的友情,我們可以充分理解“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和“惺惺惜惺惺”的真實含義。這里,我們不得不特別提到李元陽與另一位不凡人物的關(guān)系。
大概是在萬歷七年冬的一個薄暮,李元陽的默游園來了一位陌生的風塵仆仆的客人。此人50來歲,官員模樣。經(jīng)過寒暄,李元陽喜出望外,挽著客人的手,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誰呢?他就是非同一般、當時頂頂有名的奇人、姚安知府李贄。這一年,李元陽已經(jīng)84歲了,而李贄不過52歲,他們第一次見面,卻互相心儀已久,算得上是忘年之交。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溫陵居士等,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生于福建泉州,這一年正是李元陽已經(jīng)考取進士的第二年。李贄是回族,嘉靖年間舉人。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授共城教諭;三十九年,擢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李贄來到離大理東面不遠的姚安府任知府。這一次,他是走了數(shù)百里崎嶇路專門拜訪他崇敬的李元陽的。李贄和李元陽謀面之前即有了成為摯友的深厚基礎(chǔ)。一是李元陽年輕時曾巡按福建,雖然當時李贄尚年幼,但李元陽在閩的口碑使李贄敬佩;二是他們的理學思想很相近,都屬于王陽明這一派。李贄受業(yè)于“泰州學派”創(chuàng)始人王艮的兒子王襞,很敬佩李元陽的摯友當時著名理學家王龍溪和羅近溪。第三個基礎(chǔ)則是他們都對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對隱和仕有著相同的感受。第四是姚安鄰近大理,對于李贄的政風,李元陽早已耳聞,這一年初,他曾應(yīng)李贄僚屬之請,寫了《姚安太守卓吾先生善政序》表達了“雖未瞻履絢,然私心甚慕”之情。
如今,互相心儀已久的文人相會,不亦樂乎?對于他們的這次見面,李元陽留下了兩首詩,言真意切,謙恭有加。一首是《卓吾李太守自姚安命駕見訪因贈》,另一首是《感通寺送卓吾李太守回任,自姚安見訪往復千余里》。在詩里,他把客人比作莊子《逍遙游》中不被小人理解扶搖直上云霄的鯤鵬,倚劍獨立的古賢豪;比作與主人聯(lián)榻的東漢名士徐孺子。他們徹夜不寐,忘形地誦讀佛經(jīng)。
為什么一位老者對比他年輕的客人會如此的尊重呢?這除了李元陽的高貴品格所使然外,與李贄的特殊人格也有密切關(guān)系。在李元陽心目中,為了實現(xiàn)理想,在隱與仕二者中,李贄勇敢地選擇了仕;雖然熱衷于理學,卻不遺余力地抨擊假道學,包括孔子之非;雖然正直為官,卻一門心思沉入佛學的探索,既出世又入世,這與李元陽很相通。所以,在詩里他寫道“我欲從君問真諦”,實際上是互相切磋交流。
誰知,大理一別,第二年李元陽就病逝了。為此,李贄悲痛欲絕,寫了《李中溪先生告文》悼念,他說:“公倜儻非常人也,某見其人,又聞其聲”,“勇猛堅固,轉(zhuǎn)不退輪,為海內(nèi)賢豪驅(qū)先”。他還特地提到李元陽在荊州時的一件德政,即長江纖夫勞力過重又無水喝,經(jīng)??仕貌≌邿o數(shù)卻無人管,李元陽自掏腰包買了草藥煎大鍋藥供纖夫喝,救了不少人。到要筑長江堤時,這些人爭相出力,十分賣力。李贄感嘆道:“夫其所市藥費,不過四五百金耳,而令全活者以萬計,又卒致其力筑堤,為荊人世世賴!”
不久,李贄也辭官到湖北黃安麻城芝佛院循入空門,最終因得罪權(quán)貴而入獄,最后自刎而死。
李元陽與李贄的交往是繼與楊升庵結(jié)識之后,又一段有關(guān)友情的佳話。
民風日非 全是狺狺噬民者惟金是覓
殺人盈野 皆因干名賣直者貪功邀寵
李贄對李元陽有兩句中肯的評價:“剛毅正直,勇猛堅固?!彼谌螘r如此,回鄉(xiāng)后仍不改初衷,盡管他為此付出過沉重的代價。
李元陽疾惡如仇,尤其是對貪官污吏恨之入骨。在福建巡視時,那種龍劍在手雷厲風行的做法,使他十分痛快?;剜l(xiāng)以后,他無權(quán)無勢,但有筆,他的道德文章,使許多人請他作文,不論是墓銘墓志,或是碑銘贈序,在臧否人物時,他往往會借題發(fā)揮,表達愛憎。
大概是嘉靖三十幾年,鶴慶太守何璋要離職升遷,當?shù)丶澥空埨钤枌懸黄R序。于是,他又發(fā)了一通議論。他說,當他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常聽人們談起鶴慶是一塊風水寶地,府城附近有巖巒、泉竇、飛靄、流霞,尤其是民風醇厚,“其人樸野,其俗儉陋”。因此,在這里做官的都以賢和廉著稱,大多最后都能得到升遷。但到了他退隱回鄉(xiāng)以后,情況就變了樣,鶴慶民間搶劫格斗之風橫行,亂砍樹木、亂挖礦藏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為什么如此呢?李元陽沒把責任推給“民心不古”之類的托詞。而是十分尖銳地指出,那是“狺狺噬民者”,即像惡狗一般的貪官污吏“惟金是覓”到處刮削老百姓的結(jié)果,這幫人不惜指使吏卒在大街上白日搶奪財物來行賄自己?!吧嫌兴茫卤厣跹伞?,民風變而至此,其總根子是吏習之不正。何太守來了以后,嚴加整治,“善良之人始有生氣在天壤間”。他堅信:“由此言之,民俗之美,系于吏習之臧否。其風至神,其效至速,如此是宜?!泵慨斅牭竭@樣的見解,我們不能不為李元陽的敏銳和良知贊嘆!
對于造成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李元陽同樣持有自己不同凡響的見解,而且措辭激烈,憤怒之情溢于言表。
明朝在云南實行“改土歸流”之后,從嘉靖初至萬歷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的70年間,由于貪庸的地方官員變本加厲地借機敲詐勒索,逼使土司叛亂屢屢發(fā)生,規(guī)模大的就有七八次,其中以武定、尋甸的反抗為甚。為了平叛,當局又向民眾征兵繳稅。如此惡性循環(huán),致使社會長期動亂。問題是,每次征討,明軍都是勝少敗多,嘉靖三十年那次平元江土司那氏族人的戰(zhàn)役,明軍不僅折了兵,還賠了左布政使(相當于副省長)徐樾。打了敗仗也算了,這伙人還要向朝廷謊報勝利的軍情,無中生有,瞞上欺下,凱歌聲聲,邀功請賞,反正有平民百姓當他們的炮灰。
在大理形勢相對平靜一些,東邊的難民就紛紛往大理逃難。嘉靖三十六年,易門土司王一新等叛亂,官方平叛殺了王一新。四十四年,武定土司鳳繼起兵,朝廷派兵部尚書(相當于國防部長)親自帶兵征討,雖然明軍勝利了,但老百姓卻付出了血的代價。李元陽憤怒地寫下了《凱旋詩贈諸將》,對著鮮血染紅了的金沙江水和江邊累累白骨,他無奈地高呼:“寄言世上爺與娘,生得男兒莫求乳?!痹诹硪皇住堵勎涠ㄊ隆分?,他甚至咀咒:“豈知喜功人,背上生剜瘡!”
然而,寫詩也好,著文也罷,都不過像白族俗語說的“照壁后面罵官而已”,書生意氣對于權(quán)勢者都是無濟于事的。和過去在位時一樣,李元陽又采取直言上書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懣。他奮筆疾書給隆慶年間的云南巡撫陳時范寫了一封激昂慷慨的信,勸說姓陳巡撫停止對土司的征戰(zhàn),保護邊疆的安寧。文辭懇切,說理透徹,感人至深。其基本觀點和前面的詩文相一致的,即云南本來應(yīng)當平安無事,只是那幫喜功好名的官吏“興無名之師,殺無辜之民,費帑藏之金,破邊氓之產(chǎn)”,“殺人盈野,原草為赤,上干天和,旱澇相仍,瘡痍呻吟,所不忍聞”。他還毫不畏懼地說,這是干名賣直者(故意表示公正忠直以獲取名聲的人)貪功邀寵行徑。當年,身為御史,他敢于疏劾皇帝的寵臣營私舞弊,被稱為“真御史”;身為知府,面對朝廷惡宦如雨的鐵彈,他不避讓,被譽為“奇男子”。如今,自顧衰殘,但為桑梓憂,他敢于“出位潛言”。這就是李元陽至老不渝的無私無畏的精神。這是很少有人能夠做到的。
登臨感悟 山水之樂妙乎仁知之事
傳神寫照 山水之情著于形狀之外
縱觀李元陽的一生,愛憎分明,疾惡如仇。對傷天害理之事,他是怒目金剛;對山水美景,他留連忘返。
李贄在《李中溪先生告文》中,除了說李元陽剛毅正直外,還說他“慈祥愷悌,于人無不愛”,而且“倜儻非常人”。這里所說的“慈祥愷悌”指的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而“倜儻非常人”,則是豪爽灑脫而不受世俗禮法拘束的人。古人說:“玩文史以怡神,閱魚鳥以散慮?!比收弑赜H自然。李元陽的倜儻,突出地體現(xiàn)在他對自然的酷愛上,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相與評品形勢(指自然風光),以為怡神之助”。
李元陽的文學成就很高,最能夠集中反映他這方面的成就是山水詩和游記。由于對自然形勝的鐘情,他不僅寫出像《清溪三潭記》、《游花甸記》、《游石寶山記》、《游石門山記》這樣膾炙人口的游記,以及反映大理風物山水的詩歌,而且他還富有很精到的山水美學觀。
當代作家馮牧在《清碧溪速寫》中說,他是在讀了李元陽的《清溪三潭記》才下決心一定要到清碧溪去的。他寫道:“朵朵白云從圓圓的藍天上冉冉飄過,從上面直射下來的陽光,時明時暗,把潭水照耀得金光閃爍,這景象真的就像李元陽所描繪的那樣:‘水出山石間,涌沸為潭,深丈許,明瑩不可藏針,小石布底,累累如卵如珠,青綠白黑,麗于寶玉,錯如霞綺。”在李元陽另一篇《游花甸記》中,更讓我們看到一位灑脫倜儻的老者形象?;ǖ閴问窍仓捩?zhèn)西蒼山云弄峰頂?shù)囊粋€小盆地,因四季鮮花盛開而得名。在這篇游記里,李元陽以并不經(jīng)意但很準確很優(yōu)美的語句,以及對景物觀察的敏銳和遣詞造句的熟練,為我們描繪了花甸壩的景色和游人的情緒:“入萬花溪。異卉秀葩,名不可辨”,“萬林陰森,千重蒼翠,奇花異卉,綴繡垂纓。廣甸之中,水竹區(qū)別,游人來往,度竹穿花。既過一區(qū),又見一奧;既度一奧,又見廣原。曠而奧,奧而曠”;“豁然夷曠,平甸二十里,凈綠如拭。至此則騎者揚鞭而騁,弧者擢矢而射,步者躍舞,倦者嘯歌,如起塵世而登云天,人各朗然自異”。讀過這些不凡的文字,一幅情景交融的畫面躍然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令人欽佩的是,他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游記理論。他說:“山水之系人文尚矣!然惟得山水之狀者能述,得山水之情者能作。登臨感觸,嘯詠賦形,至譽拳石為岱華,侈勺水為滄溟。觀者非惟不知過而且從,而更武步之如恐弗及。故郎官名于太白,蓬池著于蕭生。蓋得山水之情于形狀之外,悠悠乎將灝氣與俱,而莫知所窮。此古人所為大游觀而重自得也。若夫地以文顯,景因人勝,固有不期然而然者矣!”(《玉湖游錄序》)主張“傳神寫照”,求神態(tài)之妙,即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又比如,他說:“夫人之于山水,心煩者不知愛,神躁者不能愛,志淆者不暇愛。煩則有所蔽,躁則有所逐,淆則有所染。夫子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山水之樂仁知之事。而蔽、而逐、而染,無怪乎有山水而不樂也?!保ā渡n洱圖詩序》)提出了審美判斷的主觀性問題。還有“山水形狀之變無窮,故章句之變亦無窮?!保ā肚嗳A洞詩刻序》)“人由地佐,地以人重。自昔守山水郡者,惟詞人為雄,萍洲以柳,西湖以蘇。然惟有政其文益?zhèn)?,有文而后其地益顯?!保ā端驮獙R大夫之任序》)這些提法為他的山水文學的寫作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
八四高壽默游故園里無疾而終
道德文章文獻名邦內(nèi)萬古長青
萬歷庚辰八年(公元1580年)閏四月,位于云龍縣箭桿場的巡檢司土司字文才病逝,李元陽應(yīng)邀為其寫墓志銘。他滿腔熱情地評價了字氏家族明初依附明軍平定大理的功績,以及墓主開彝族風氣之先提倡習禮和吸收佛教的舉措。是繼3年前為字氏所創(chuàng)北極寺寫碑文后,對少數(shù)民數(shù)社會進步的贊頌。
古語說:“仁者壽?!边@一年,李元陽已經(jīng)84歲高齡了。他對人生充滿了樂觀情緒,他在《園梅集客》詩中詠道:“梅老花始繁,寒香撲人鼻?!睂τ谏罉s辱,他寫道:“物理固如斯,何用悲榮悴?!?/p>
30多年前,在修復崇圣寺時,他立下了“寺不修好誓不休”的決心,在緊靠寺和蒼山麓建造了翠屏草堂,這是默游園之后他人生的第二個港灣。他常常居住于此,怡然自得。他在“樓上置櫥,藏儒、釋、老、莊之書,約三百余卷,香一爐、琴一張、酒一壺。登樓開窗,岸幘解帶,碧波在望,青甸如拭,取琴作商聲三五弄。小僮進酒無量,微酣而止。步至樓背,升臺看山,雪壑鏤銀,朱夏猶在。山腰白云,宛如束帶。斯時,心曠神怡,不覺放歌,聲滿天地……如夢如寐,不知天壤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彼€寫道:“中溪叟今年八十有四,耳目四體未至衰頹。宅邊有默游園,風雨沍寒頗堪游息。每及首夏,即出北郭追涼風、濯流湍。蒼山諸溪澗泉石勝處,背琴攜酒,日以為常。或有客無客,聽泉坐石,必日落而起,或乘月乃歸。歸至草堂,過千松岡,出芙蓉池。修柯戛云,低枝拂沼;蔦蘿駢織,灌木陰森。佇立禽音間,窺潭影,惟意所適,期在無眠。夜半樓棲,溪聲遞響,有如鳴琴。天籟蕭蕭,令人悚然起聽。目冥境寂,天地之情,了然意會,乃知死不相干矣。唐人詩有之:‘此身只合僧中老。予嘗三復此言,清泉白石實鑒我心?!边@堪稱李元陽的人生絕唱。
然而,自然規(guī)律不可抗拒,這一年十月李元陽在他心愛的默游里無疾而終。據(jù)《中溪行狀》說:“卒前十日,召門人子弟至默游園,曰:‘自今至十日寅時,吾當謝世。吾嘗以一死生、外形骸為念,今其時矣!至期端坐,叱家人勿當前驅(qū)。言畢而逝?!薄独钤柲怪尽份d:“公卒于萬歷庚辰十月二十日寅時,享年八十四歲?!?/p>
李元陽有一個獨子,名叫李傅。失意時他曾給楊升庵寫信說:“陽只一豚兒,雖已入學,然不令作舉業(yè),只教識小學,為田舍郎,以養(yǎng)父母耳!”但后來李傅仍然走上了仕途,成了京城里的中書舍人,子承父業(yè)。中國的士文化就是這樣綿綿延續(xù)下來,不由人的主觀意愿。
李元陽去世這年,云南監(jiān)察御史劉維來到大理。劉維是湖北荊州人,當他還是一個“四五歲戲竹馬”的兒童時,常聽到人們傳頌李元陽的德政,心存敬佩。來大理后,他了解到:“中溪李先生自選館入臺,以及治郡、還山,凡有感而發(fā),著為文辭,咸載是集(即《中溪家傳匯稿》)。每部使者至滇,慕先生道德文章之盛,必肅謁請觀其集,或即捐稟餼饋先生,俾梓以傳。先生究心方外之學,以施與為事,盡散所饋,未遑刻集,故集久未傳。亦其重德惠而輕文章,不以炫奇風美為高也?!庇谑牵瑒⒕S動員其他地方官員一起捐資刻印《中溪李先生集》(也稱《中溪家傳匯稿》)。后歷經(jīng)三百多年,屢遭兵燹,刊版久毀,傳本難覓。據(jù)說陳榮昌在大理周霞處獲得鈔本,由李根源編入《云南叢書》,刊行問世,更名《李中溪全集》。
2008年底,政清人和,《李元陽集》由國家定為十一五期間全國重點圖書出版項目之一經(jīng)云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正如張文勛教授在序中所說:“中溪先生文集之校注出版,非僅大理學界之盛事,亦振興滇學之壯舉也?!?/p>
責任編輯 楊義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