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俊
摘要: 電影字幕翻譯在翻譯過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的限制。本文從翻譯的目的論角度出發(fā),從影片《赤壁》的字幕翻譯中選擇了一些實例進行分析,指出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
關(guān)鍵詞: 電影《赤壁》電影字幕翻譯目的論文化因素翻譯策略
一、引言
在現(xiàn)今社會,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發(fā)展,經(jīng)濟和文化進一步融合,電影字幕翻譯研究作為一門新興的研究領(lǐng)域,越來越受到翻譯界的關(guān)注和重視。然而,在翻譯過程中,它又受到很多因素尤其是文化因素的限制,同時隨著國外影片大批涌入中國市場,電影字幕翻譯作為獲取信息、享受娛樂的重要工具,地位越來越重要。高質(zhì)量的電影字幕翻譯能為外語片錦上添花,吸引更多的觀眾,不僅讓觀眾得到更好的享受,而且能更好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而由于電影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字幕中所蘊涵的文化因素的翻譯就變得至關(guān)重要,這些都給字幕翻譯者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此外,作為一種有效的傳播中國文化的手段,電影字幕翻譯的質(zh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促進了我們對電影字幕翻譯策略的研究。
據(jù)此,本文從影片《赤壁》的字幕翻譯中選擇了一些實例,從目的論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指出譯者在進行字幕翻譯的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各方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因素,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而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在進行翻譯實踐活動時要從觀眾的角度出發(fā)來形成簡練連貫的譯文。
二、目的論的基本概念
功能翻譯理論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德國興起,其宗旨為“目的決定方式”。功能翻譯理論包含三大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及“忠誠原則”。其中以“目的原則”為最高原則,其他兩項居于從屬地位。翻譯的“目的論”認為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明確整個翻譯活動的目的是什么。
作為對傳統(tǒng)對等思想的反叛及對翻譯理論的重要補充.以凱瑟琳娜·賴斯(Katharina Reiss),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賈斯塔·赫茲·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為代表人物形成了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威密爾提出的“目的論”是其核心?!澳康恼摗闭J為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就是要明確整個翻譯活動的目的是什么。威密爾是這樣解釋目的規(guī)則的:每一文本是由一個既定目的而產(chǎn)生,應當為該目的服務。翻譯時,應根據(jù)客戶或委托人的要求,結(jié)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地翻譯。譯者應該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這一規(guī)則解決了直譯還是意譯、動態(tài)對等還是形式對等等這些翻譯研究中的兩難問題,意味著為達到某一特定的翻譯任務的目的可能要求或直譯或意譯或在兩個極端之間,意味著接受方或者說讀者是目標文本目的的主要決定因素。此外,威密爾還認為跨文化交際應當把不同的行為習慣、價值觀,以及交際情景考慮在內(nèi)。
三、電影《赤壁》簡介
電影《赤壁》是導演吳宇森根據(jù)中國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改編拍攝的。這部影片講述了在東漢時期,公元208年,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在長江赤壁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決戰(zhàn)。
吳宇森導演曾在CCTV-6頻道的一次采訪中提及,該影片拍攝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構(gòu)筑中國及西方國家在文化和歷史方面交流的橋梁,使外國觀眾也能欣賞到中國的“特洛伊”,同時,也讓中國的本土觀眾從一種新的角度來重溫這個古典故事,當然賺取票房也是其重要目標。
《赤壁》面向海內(nèi)外市場發(fā)行,目標觀眾來自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如何妥善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成為譯者主要的任務之一。下面作者將從目的論角度出發(fā),著重分析譯者在電影《赤壁》字幕翻譯中對文化因素的處理所采取的相關(guān)策略。
四、從目的論視角看電影《赤壁》字幕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
《赤壁》本身是一部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史詩電影,在其字幕中必然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這勢必給字幕翻譯帶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基于吳宇森導演所提到該電影的三大目的,譯者對其翻譯采取了如下策略:
1. 濃縮法(condensation)
李運興曾指出字幕翻譯主要涉及兩個制約因素:時間和空間。時間是指語言和圖像的同步配合,即字幕譯文必須與人物對白、動作和畫面同步;譯文為滿足觀眾閱讀需求在字數(shù)上受空間限制。對此,字幕宜選用常用詞、小詞和簡短的詞語;句式宜簡明,力戒繁復冗長,盡量不用過長的插入成分、分詞結(jié)構(gòu)和從句。據(jù)此,字幕譯者常常要采用濃縮的翻譯策略,濃縮即只譯出原文信息的精髓要旨(李運興,2001)。例如:
諸葛亮:而孫氏父子經(jīng)營江東多年,民富兵強,有實力與曹操一戰(zhàn)
For generations, the Sun Clan has ruled the South. They have the wealth and strength to fight Cao Cao.
“富國”和“強兵”這兩個詞可追溯到夏、商和西周時代,意為“百姓的富裕能使國家繁榮興盛,并能促使軍隊的強大;而擁有了強大的軍隊,國家就能克敵制勝。”如果要按照這個來翻譯的話,譯文就應為 “The people are wealthy, the troops are powerful, they have the strength to fight Cao Cao.”這樣一來,就增加了目標語觀眾對于譯文所傳達的額外信息的理解的難度,國家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也暗示了軍隊實力的強大,因此譯者直接將譯文濃縮為了:“they have the strength to fight Cao Cao.”
2.刪除法(deletion)
除了采用濃縮的翻譯策略,字幕譯者還可以選擇刪除法來處理字母中的文化因素,刪除當然就是完全略去不譯了。具體例子如下:
曹操某臣: 丞相,荊州降將蔡瑁、張允求見
Prime Minister, the surrendered generals, Cai Mao and Zhang Yun, are here.
諸葛亮: 這位是東吳的周都督
This is Viceroy Zhou Yu.
在這個例子中,“荊州”和“東吳”都是中國古代的地域名稱,對不了解中國的外國觀眾來說,將這些名字翻譯出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增加他們理解的難度,并且由于字幕翻譯時空的限制,譯者在這里選擇直接省略其地名的翻譯。
3.意譯法(paraphrasing)
意譯法能有效地顯示出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的不同,也能使目標語觀眾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所蘊涵的文化內(nèi)容,并減少因為文化差異而產(chǎn)生的誤解。例如:
諸葛亮: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Confucius spoke of giving oneself to justice, and Mencius spoke of sacrificing for righteousness.
成語“殺身成仁”, 來自于孔子的《論語》一書中,指為正義犧牲生命?!吧嵘×x”出自于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意為為了正義事業(yè)不怕犧牲。常用于贊揚別人難能可貴的精神。中國的成語常常負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在目標語言中常常找不到相應的表達。因此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以簡練的語言適當加以闡釋,以幫助目的語觀眾理解。
孫權(quán): 我一直擔心她的終身大事,不容易匹配相當啊。
I have always worried about her marriage, as it is difficult to seek a suitable gentleman for her.
成語“終身大事”指的是人一生中的一些重大的事情,比如婚姻和事業(yè)。如果把這句話直譯為:“I have always worried about the great event in her life.”觀眾就會對此產(chǎn)生困惑,他們不知道那究竟指的是事業(yè)還是婚姻或是其他事。譯者用“marriage” 來翻譯就能使觀眾更有效地理解字幕的內(nèi)容。
五、結(jié)語
電影藝術(shù)為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人們了解彼此打開了一扇窗。隨著中外影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字幕翻譯也成為“影視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錢紹昌,2000),必將受到更多專家、學者的關(guān)注和重視。本文從翻譯的目的論角度出發(fā),以電影《赤壁》為例進行分析,認為在進行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時,除了要考慮中英文的文化差異外,還需考慮到字幕的特殊性,并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法,如濃縮、刪除或意譯等,使目標觀眾真正體驗到與源語觀眾同樣的共鳴和感動,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7.
[2]劉利艾.從目的論析電影字幕翻譯[J].安徽文學,2008(12).
[3]錢紹昌.影視翻譯——翻譯原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lǐng)域[J].中國翻譯,2000(1).
[4]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 [J].中國翻譯,1998(2).
[5]趙春梅.譯制片的追求:傳遞原片的風格[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