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項和"/>
武興暉
摘要: 教材討論了等差數列的前N項和(后稱部分和)的兩種形式,又進行了簡要的拓展.本文從另一角度著眼列出另一種形式,通過比較分析討論它們在應用上的差異,為選取最優(yōu)解法提供參考.
關鍵詞: 部分和首尾式首差式一般式中位式
等差數列的部分和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后續(xù)學習的基礎知識.我們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提出等差數列部分和的四種表達形式并對其進行命名,通過理論分析和實例解答,更清晰地認識等差數列部分和的本質特點,更靈活巧妙地處理有關問題.
一、提出
等差數列的特點在于所有相鄰項等距,教材通過倒序相加法得到公式S■=(a■+a■)n/2(1),稱之為首尾式.我們又把數列通項公式代入首尾式,整理得S■=na■+■n(n-1)d(2),稱之為首差式.[1]接著,我們把(2)整理成關于n的二次式:S■=An■+Bn(其中A=■d,B=a■-■d)(3),稱之為一般式.
教材主要用首末項或首項公差來表示部分和,在教研中,我們試圖用中間項來考查它.由于部分和的項數有奇數和偶數之分,我們分開考慮:當n為奇數時,(a■+a■)/2就是數列中間項,代入(1),得S■=a■·n=a■·n;當n為偶數時,中間有兩項,由等差數列性質知:(a■+a■)/2等于兩中間項的平均數,同樣可得S■=a■·n=■(a■+a■)·n.現在我們把情況統(tǒng)一起來:當N為奇數時,中間項即等差數列中位數;當N為偶數時,中間兩項平均數即數列中位數,此數不是數列中的項,我們理解為“虛項”.這樣,公式可統(tǒng)一為S■=a■·n(4),稱之為中位式.在使用時出現虛項我們求前后項算術平均數即可.
我們把首尾式、首差式、一般式和中位式通稱為等差數列部分和的四種表達形式.它們分別從不同角度刻畫了等差數列部分和的特征.
二、比較
雖然幾種形式可以互相轉化,但都有其自身特點,在應用上也各有千秋.
從刻畫的角度看,(1)側重于首尾項,即首尾項平均數乘以項數;(2)側重于項間距即公差,形式較為復雜;(3)側重于S■和項數n的函數關系;(4)表示為數列中位數與項數的積,簡潔,明了.
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在應用上的不同效果,在一般的計算中(1)、(2)應用較多,但有較多項數條件時用(1)方便,出現公差時可考慮(2);(3)反映的是函數關系,在討論最值等問題時用著方便,由于(2)反應數列基本元素的關系,一般還要與(2)結合使用,當然有時也用不等式處理;(4)形式很簡潔,若出現判斷中間項關系時,可能有特別的效果.
三、應用
鑒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從一些典型例題來討論它們應用上的差異.這里主要突出(3)和(4)在理解與解題上的特殊效果.
例1:討論:(1)若等差數列項數2n+1(n∈N■),則S■=(2n+1)a■,且S■-S■=a■,S■/S■=(n+1)/n.(2)若等差數列項數2n(n∈N■),則S■-S■=nd,且S■/S■=a■/a■.[2]
解析:(1)項數特點:1,2,3… n(前n項),n+1,(后n項)n+2,…2n+1.
令:奇列(n+1項):a■+a■+a■+…+a■=S■
偶列(n項):a■+a■+a■+…+a■=S■
由公式(4)得:
當n為偶數時,S■=(n+1)a■×0.5=(n+1)a■,
S■=na■×0.5=■(a■+a■)·n=na■(偶列中虛項,卻是原數列的項).
當n為奇數時,S■=■(a■+a■)(n+1)=(n+1)a■(奇列中虛項,卻是原數列的項),S■=na■.
∴S■=S■+S■=(2n+1)a■,且S■-S■=a■,S■/S■=(n+1)/n.
(2)項數特點:1,2,3… n(前后各n項),n+1,n+2,…2n.
令:奇列(n項):a■+a■+a■+…+a■=S■
偶列(n項):a■+a■+a■+…+a■=S■
由公式(4)得:
當n為偶數時,S■=na■×0.5=■(a■+a■)n=na■(奇列中虛項,卻是原數列的項)
S■=na■×0.5=■(a■+a■)n=na■(偶列中虛項,卻是原數列的項)
當n為奇數時,S■=a■×0.5×n=na■
S■=na■×0.5=na■
∴S■-S■=nd,且S■/S■=a■/a■.
說明:根據項數的特點,我們考慮用中間項來表示部分和,而當奇列偶列項數是偶數時,出現的虛項恰好是原數列中的項,所以條件中n的奇偶性對結果表達沒影響,加深了我們對中間項與部分和關系的認識.當然用(1)也很好,我們可以從其他角度看看效果怎樣.
例2:設{a■}是等差數列,且S■=m,S■=n,求:S■.[3]
解1:設S■=Ax■+Bx(x∈N■)
則Am■+Bm=n (1)
An■+Bn=m(2)
由(1)、(2),得A(m■-n■)+B(m-n)=n-m
∵m≠n,A(m+n)+B=-1
故A(m+n)■+B(m+n)=-(m+n)
即S■=-(m+n)
解2:不妨設m>n,有等差數列性質
s■-s■=a■+a■+…+a■+a■=n-m=■(m-n)(a■+a■)
∴a■+a■=a■+a■=2(n-m)/(m-n)=-2
∴S■=■(m+n)(a■+a■)=-(m+n)
說明:這里用一般式解可謂另辟行經,效果很好,解2結合數列性質和(1)也較好,其他方法應該是很繁,可以實踐一下.
例3:已知兩個等差數列{a■},{b■},它們的前n項和分別是S■,T■,若S■/T■=(7n+2)/(n+3),求a■/b■.
解1:等差數列部分和S■=An■+Bn=An(n+B/A),由已知,可令S■=(7n+2)kn,T■=(n+3)kn
∴a■=S■-S■=(7×2+2)k×5-(7×4+2)k×4=65k
b■=T■-T■=(5+3)k×5-(4+3)k×4=12k
∴a■/b■=65k/12k=65/12
解2:由等差數列部分和公式(4),得
a■/b■=a■×9/(b■×9)=S■/T■=(7×9+2)/(9+3)=65/12
說明:解1把條件還原為部分和一般式的形式,再用數列自身部分和與其項的關系代入求解;解2由中位式得解,因為中位式反映中位數項與部分和的關系,我們可把所求項當做部分和項數的中項,解法簡潔而巧妙.其他方法則較復雜.
例4:設等差數列{a■}的前n項和為S■,已知a■=12,且S■>0,S■<0.(1)求公差范圍;(2)問前幾項和最大,并說明理由.
解1:(1)∵S■>0,S■<0
由等差數列部分和公式(4),得
a■×12=(a■+a■)/2×12>0
a■×13<0
∴a■+a■>0
a■<0
又∵a■=12∴a■=a■+3d=12+3d,a■=a■+4d=12+4d
∴(12+3d+12+4d)>0
12+4d<0
得-24/7 (2)由等差數列部分和公式(3),得:S■=An■+Bn,又a■=12 ∴A=■d,B=a■-■d=a■-2d-■d=12-2.5d 即S■=■dn■+(12-2.5d)n 上式理解為二次函數,則對稱軸n=2.5-12/d ∵-24/7 ∴-1/3<1/d<-7/24 ∴6<2.5-12/d<6.5 由于與對稱軸最近的整數只有6,因此前6項的和最大. 說明:(1)問用公式(4),(2)問用公式(3),可見它們有著不同的特征,這里見證了應用上的不同效果. 通過以上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這四種表達形式自身的特點,在不同的問題中,表現出解法可行性和繁簡程度的不同,實踐中若能選擇恰當的形式便可以達到特殊的解題效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薛金星.高中總復習全解:數學[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3]姬翠萍.高中學習輔導與訓練:高一數學[M].新世界出版社,2005(6). [4]周沛耕.怎樣學好高中數學[M].科學出版社龍門書局,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