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帆陵
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fā)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公共英語課程還一直處于一個探索的時期,“針對性不強、高職教育特點不突出”等問題也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1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沒有突出高職特色
前些年高職院校一直參照《大學英語本科教學大綱》三級的要求來組織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這對高職英語課程教學在短期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不完全是根據高職高專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制訂的,不能體現出高職高專的特色,不能滿足社會對高職高專人才的要求。
1.2 高職英語教師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高職英語教學基本上還是延續(xù)初中階段的教學方式,大多數教學仍然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和教師為中心。教師使用的主要是詞匯、語法、翻譯教學法,普遍缺乏專業(yè)英語的相關知識。
1.3 生源復雜,缺乏合適的教材
目前我國職業(yè)技術學院英語教學的對象主要有兩類:一是普通高中畢業(yè)生,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知識,但整體水平不高;二是從中專、技校、職業(yè)高中升入高職高專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只在初中階段學過三年英語,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不感興趣。
2以需求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理論依據
2.1 進行必要的需求分析
職業(yè)英語(EOP)是專門用途英語(ESP)的分支,它是指在特定職業(yè)或工作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務需要使用的英語,職業(yè)英語理論的核心就是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現有或假設環(huán)境中特定學習者目標語言需求的相關信息收集和分析”[1]。Berwick(1989)將這種需求分析定義為“目前狀態(tài)和未來理想狀態(tài)的差距”。在進行職業(yè)英語培訓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在校學生或企業(yè)員工的目標崗位對其語言交際技能的要求與他們目前的語言技能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2]。
2.2 務必遵循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是職業(yè)英語教學的靈魂。教材內容要來自與崗位相關的真實語料,練習設計和教學活動都應體現真實的社會情景。只有“真實的語篇”加上“真實的學習任務”才能體現職業(yè)英語教學的特色[3]。
3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
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實踐或操作方法,本文就目前高職公共英語教學的現狀,結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探索了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以需求為導向的五維式教學模式,即包括激發(fā)興趣、語言輸入、多維互動、成果展示、共同評價五個要素。
3.1 激發(fā)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對于高職高專的教學而言,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因為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學習方法不當,自信心不足,所以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寓教于樂。比如:每次課前5~10分鐘進行有趣的課堂活動,如自由發(fā)言、主題發(fā)言、講故事、猜謎語、學唱英文歌曲等,用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作為學習新知識前的熱身活動。
3.2 加大“可理解性輸入”,教授新知識
課堂上,教師除了利用黑板或相應的幻燈片進行講授,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的聲音、影像、圖片等功能,適當的播放一些課外的英語學習材料以及英語原版電影片段,也可以直接采用自行制作的CAI課件教學。
3.3 開展基于任務的課堂多維互動活動
作為任務的設計者,教師首先要考慮任務的真實性以及任務的難度要適合學生目前的語言水平,活動開展前必須明確任務的形式和目標,分清學生和教師在執(zhí)行任務中的具體角色與職責。
3.4 展示任務成果,強化輸入和輸出
成果展示也是語言輸出環(huán)節(ji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它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語言輸出;另一方面它又給其他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在學生把他們的任務成果向全班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對每一個小組甚至每一個學生的表現做書面記錄以便進行評價,并和全班同學一起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解釋、分析和指導,使該活動小組或個人對自己的語言輸出作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3.5 師生共同評價任務成果
在管理語言課堂中,評價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全面公平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4]:(1)情感原則(是否愉快地參與和合作,或參與態(tài)度是否有明顯的進步);(2)語言原則(是否有語言進步或在語言學習上有努力的行為);(3)文化原則(是否努力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或努力改正錯誤的文化觀)。學生無論在哪一個原則上有進步,教師都要及時、公開地予以承認和表彰[5]。
4結語
本文以需求分析為背景,探索具有高職高專特色的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模式,以期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舊的教學方式,以滿足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Berwick,R.Needs Assessment in Language Programm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In K.Johnson,The Second Language Curriculu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 Cofey B.State of the art article—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Language Teaching,1984.
[4] 鄒為誠.論綜合英語課堂教學TELOS模式[J].中國外語,2006(1).
[5] 張程.高職公共英語現狀及教學新法的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