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摘要:當下,兒童“被成人化”已使兒童世界處在危險邊緣,而兒童立場的缺失則使教育走進了一個死胡同。兒童立場的確立是教育的根本旨歸和出發(fā)點。要使兒童的靈魂轉(zhuǎn)向,教育者的靈魂應當先于兒童轉(zhuǎn)向。要正視兒童世界的存在,實現(xiàn)教育思想和行為的轉(zhuǎn)變:教師要做長大的兒童,要保護童心,要積極面對成人和兒童世界的沖突。
關鍵詞:兒童世界;兒童立場;靈魂轉(zhuǎn)向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編碼:A文章編號:2095-1183(2012)08-0017-03
最近讀了佐佐木赫子的《遙遠的聲音》、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及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這三部小說從不同的側(cè)面關注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關注他們的成長世界,并對他們的內(nèi)心和精神世界進行了深刻的描寫,讀后讓人沉思良久。這是小說《遙遠的聲音》中描寫的一個故事:
小學生正彥在假期時被媽媽逼著每天坐一個多小時的電車上輔導課。那天,媽媽記錯了時間,正彥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像他的表哥那樣去悠閑地玩啊。于是他就在路邊給媽媽打電話,卻不幸被汽車撞死。在慘劇發(fā)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經(jīng)過,聽見正彥對媽媽說:“……玩……好嗎?”后來,正彥家里總是接到死去的正彥打來的電話。一天表哥去他家,電話鈴又響了,果然又是正彥:“……我玩什么好呢?”表哥接過話筒悄聲而又堅決地說:“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騎自行車?!贝撕螅廊サ恼龔┰僖矝]來過電話。
又聯(lián)想到兩個典型的案例: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傳媒學院2008級主持專業(yè)學生李啟銘在河北大學某超市門口開車接連撞倒兩名女學生(一死一傷)。他不但沒有停車施救,還說出了“我爸是李剛”的雷人話語,最終被判有期徒刑6年。
2011年,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駕車撞人后不但不施救,還無情地連刺傷者8刀而致其死亡,最終被判死刑。
仔細分析李啟銘和藥家鑫二人的童年成長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他們倆都接受過類似“正彥式”的童年教育。李啟銘小時候經(jīng)常受到父母嚴歷的責罰,甚至被關進儲藏室,而藥家鑫則因為練琴而被父母用棍棒體罰。童年的“特殊禮物”是讓這兩位“80后”成為冷酷無情的殺手的原因之一。當下中國的兒童,大多在類似的環(huán)境中成長,“被成人化”“被成才”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兒童的行為被控制,感受被忽視,情感被冷漠,主觀世界被分解!他們不得不接受家長的“全天候”管理,每天在各種各樣的輔導、考試中疲于奔命,而屬于他們自己的時間、空間又有多少呢?大人們出于望子成龍的愿望去要求孩子,還美其名曰“一切為了孩子”,殊不知卻往往像正彥的父母一樣害了孩子。
也許,因為我們曾經(jīng)是兒童,就以為自己很了解兒童,其實,這正是成年人的可笑之處。而基于此的教育,則是一種悲哀。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后代,這是勿庸置疑的。現(xiàn)在兒童的臉上,何時有天真的笑容?當他們站在我們面前時,我們是否真的了解他們?看見他們沉默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他們在想什么?
《窗邊的小豆豆》中小豆豆“被退學”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老師告訴豆豆的媽媽:
“起初,正上課的時候,她總要把課桌開開關關地弄上上百遍。因此我就對她說:‘沒有事就不要這樣開來開去的。于是,府上的小姐就把筆記本、鉛筆盒、教科書統(tǒng)統(tǒng)塞進桌斗里,然后再一樣一樣地取出來。……先收鉛筆,關上,再打開,再把筆記本放進去……每當這時候,眼前就是開書桌,關書桌,令人眼花繚亂?!?/p>
但小豆豆的媽媽知道豆豆上學的第一天,放學回來后曾特別興奮地報告過:“媽媽,學校真棒!家里的抽斗是這樣拉出來的,可學校的桌子上面有蓋,和垃圾箱的蓋子差不多,只不過更滑稽,什么東西都能收進去,可好玩哩?!?/p>
小豆豆多動,只是為了好奇和好玩!如果不是媽媽的話,我們也一定會認為豆豆是個多動不守紀律的孩子。而她竟因為好玩和好奇最終被退學!
缺少對兒童的認識使我們喪失了兒童立場,這種立場的喪失使教育走進了一條死胡同,使兒童世界處在危險的邊緣。所以,我們面臨的最緊迫任務,就是去了解那些尚未被真正認識的兒童,把他們從所有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一、真情守望:尋找正視兒童世界的立場
教育者說到底就是“麥田的守望者”,應當用真心、愛心去守望屬于兒童的那片“麥田”,守望屬于兒童的心靈世界。教育者的這種真心守望首先要基于對兒童最根本、最真實的認識。如果不能回答“兒童是誰”,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兒童立場,更談不上教育兒童。
1.兒童是人,不是“小大人”
兒童是人,是獨立的個體,有人的思想和智慧,具有人的二元性:即有一個尊重的自我和受尊重的自我;有一個知的自我和被知的自我;有一個控制的自我和一個受控制的自我。周作人先生曾說過:“以前的人對于兒童多不能正當理解,不是將他當作小型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便是將其看成不完全的人,說小孩懂什么,一筆抹殺,不去理他?,F(xiàn)在才知道兒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雖然和大人不同,但仍是個完整的人,有其內(nèi)外兩面的生活……”
早在幾十年前,中國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先生就明確指出:兒童是人,但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童不是身體較小的成人,兒童就是兒童,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特點和需要,有著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
成長需要“浪費”時間,但只能由他們自己去完成,是任何人無法代替的。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教育者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去要求他們,要讓兒童去體會成長過程中“化繭成蝶”的艱辛,享受成長過程的成功與失敗,體會成長過程的美麗。
2.兒童是探索者,更是自由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從天性上講,兒童就是探索者?!焙闷嫣骄渴莾和奶煨?。小時候,我們經(jīng)常為把手表、鬧鐘拆開后又裝好而自豪不已,又經(jīng)常為拆了東西裝不上而心里懊惱——盡管會挨父母的責罵??墒沁@一拆一裝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因為那充滿了探索的樂趣。
蒙特梭利也說過:兒童是上帝派來的密探。探究是“上帝”交給兒童的使命,如果不讓兒童去探究,那我們就是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兒童的天性。所以兒童又應當是自由的,自由的探索,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動才能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之火和希望之光。
3.兒童是一種可能性
西蒙說過:“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的存在,但是有無限的可能性?!痹谖磥頉]有到來之前,我們無法知道這個孩子將來要干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個性。這就使兒童的成長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成尚榮指出,這種可能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說兒童還沒有成熟;二是說兒童還沒有確定,沒有確定就是說兒童可能犯錯誤,這是客觀存在;三是說兒童還沒有完成,但他又在完成一個個的小目標并向著未來的那種可能性邁進。正因為有了這種可能性,才使兒童的成長有了不確定性;正是有了這種成長的不確定性,才使兒童的世界充滿了神秘,充滿了各種機遇和挑戰(zhàn);也正是由于這種可能性,才讓每個人的童年五彩繽紛,永遠難忘。
作為教育者,我們只有正視兒童世界,客觀地認識兒童世界,才能形成正確的兒童立場,也才能有正確的兒童教育,實現(xiàn)兒童教育的真正轉(zhuǎn)向。
二、回歸本源:實現(xiàn)兒童教育的靈魂轉(zhuǎn)向
柏拉圖說:“教育是使靈魂轉(zhuǎn)化的技巧?!弊鳛榻逃?,我們的靈魂轉(zhuǎn)向了嗎?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的靈魂沿著一條正確的道路前行,達到“使人成為人”,達到“明德、親民、至善”的境界?
1.做“長大的兒童”
首先要有童心。李吉林說過:“我,長大的兒童。”“沒有童心,當不好小學語文老師?!庇谑牵禾斓纳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跡,而這些也是她教育學生的寶貴素材,她沉醉其中,雖苦猶甜。
其次,要保護童心。要用心去體會,用愛去包容,學會面對孩子的天真、頑皮,甚至是無禮、蠻橫。請看德國畫家卜勞恩的著名漫畫《假期第一天》中的禿頂父親:
一個胖胖的老頭趁兒子熟睡之際,和長鼻子叔叔一起悄悄把他弄上車。警察也配合,路人也配合。終于,孩子醒在了夢幻般的美麗田野。周圍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小動物驚訝,而孩子更驚訝。那個禿頂?shù)母赣H“陰謀得逞”,躲在樹叢中含笑窺測,他的內(nèi)心比田野更美麗。
在我看來,那個禿頂?shù)睦项^不僅僅是一個好父親,還是讓人欽佩的兒童教育家,因為他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所有秘訣:那就是要保護孩子的童心。
2.讓兒童成為兒童
劉曉東說:“學校道德教育的底線就是避免破壞兒童的生活。”學校應當是孩子們的樂園,雖不可能像小豆豆把電車的椅子拆下來做桌椅,但也應使育人環(huán)境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讓校園和諧,教室溫馨。教師是愛的仁者,也應該是李吉林、斯霞,是《父與子》中的禿頂父親,和學生們一起游戲、活動,甚至一起種田、旅游,眼睛里始終閃爍著智慧的光輝,而不應像《麥田里的守望者》中霍爾頓的教師們那樣“假仁假義”。課堂應是孩子們的學堂,這里沒有題海戰(zhàn)術,沒有錯一個生字寫一百遍的處罰,沒有考試排名,只有合作與探究,只有相視的微笑與溫暖。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兒童的頭腦解放了,思緒飛揚;兒童的雙手解放了,靈巧能干;兒童的雙眼解決了,敏銳有神;兒童的嘴巴解放了,能說會道;兒童的時空解放了,天馬行空。這才是真正屬于兒童的生活。
3.主動化解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沖突
兒童不同于成人,成人更不是兒童。但成人往住主宰著兒童的世界。在兒童發(fā)展的過程中,兒童和成人之間往往容易發(fā)生沖突。蒙臺梭利所說:“當兒童的發(fā)展達到他能夠獨立行動的階段時,兒童和成人的沖突就開始了?!倍@種沖突往往是由處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引起的。
一位家長因為不喜歡吃“麥當勞”,認為那東西吃不飽,于是不允許孩子吃。矛盾發(fā)生了:孩子不理爸爸,爸爸則意見更大。其實,爸爸并不知道,之所以麥當勞的“M”標志在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那是因為“麥當勞”的研究人員研究過中國兒童的味蕾啊。那東西對孩子確實有吸引力。
顯然,事件的原因是家長缺少對兒童及“麥當勞”的了解,且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孩子,阻礙了兒童心理的正常發(fā)展。因此,即使我們充滿激情地熱愛著兒童,卻仍會在無意識中傷害兒童。因為許多成人并不清楚,在許多方面“兒童是成人之父”。
總之,兒童世界是一個需要尋找回來的世界,更是一個需要守望的世界。只有守望,才會有明確的兒童立場。說到底,兒童立場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根本點,基于兒童立場的教育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教育,才是“使人成之為人”的教育。而教育一旦偏離了兒童立場,社會就會產(chǎn)生出更多的李啟銘、藥家鑫。但愿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屬于他們的世界,而我們也能把守望堅持到底。
(作者單位:東??h平明中心小學江蘇連云港222342)
責任編輯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