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寧軍
初去燕子磯還是若干年前,好像臨近江邊時七拐八彎,老屋疊架而陳舊不堪,公共汽車一路顛簸,在狹窄泥濘中穿行。欣賞燕子磯的自然之美,與公園跟前的雜亂無序,一樣讓我印象深刻。此一趟乘車再往燕子磯,由和燕路直行,卻是寬敞平坦,綠化帶依次沿伸,遠(yuǎn)遠(yuǎn)就可以看到燕子磯郁郁蔥蔥的雄姿,雅典古樸的園門座落于大路旁……
周圍環(huán)境變了,幾乎難以辯認(rèn)。不變的是燕子磯,它歷經(jīng)滄桑而洞悉世事,只因目睹太多人生悲歡、潮起潮落!
園門旁的“南巡蹬道”,將人引向磯頂?shù)摹坝ぁ?,記述著康熙皇帝五次率群臣登臨燕子磯的典故。峭石小徑旁以形命名的“酒樽石”,傳說是李白把酒問天、一醉方休的詩仙遺跡。江風(fēng)浩蕩,波濤翻卷,激起多少壯志豪情。畢竟,望大江東去,想世代興亡,給帝王開闊治理天下的胸襟,給詩人點燃浪漫情懷的火種,燕子磯似乎能“點石成金”。
那是一種值得后人遐想的生命狀態(tài)??滴趸实蹚木┏浅鲅玻宦非昂艉髶?,固然不乏君臨天下的排場,然而當(dāng)朝在位數(shù)十載,平定北疆、收復(fù)臺灣,“康乾盛世”的強盛景觀,已經(jīng)溶入了中華民族的燦爛史冊?!翱滴跷⒎鲈L”的民間故事之多,直至屏幕上的康熙幽默詼諧,也是康熙留給后人的遺產(chǎn)吧。在燕子磯上想到康熙,仿佛《康熙王朝》主題歌猶在耳邊,韓磊用低沉雄勁的嗓音喊:“我還想活它五百年!”
相比之下,在乾隆皇帝之前一千多年的李白,游燕子磯也許更為瀟灑、更為自然。那時金陵遠(yuǎn)不如后來繁華,燕子磯附近荒草沒膝也屬正常。李白是騎毛驢還是騎瘦馬,坐小舟還是乘大船,不得而知,反正他竟然登上了燕子磯,揮筆寫下“吞江醉石”的妙句。如果說李白“月夜登磯”,那肯定一步一個詩句,浪漫到家。不過,真的挨近“酒樽石”題字,腳下可得留神,石頭錯落插足都難。李白能在半夜時分,乘月色攀石而上,實在是一大壯舉。我寧可相信有此傳說,李白就該臨石望遠(yuǎn),飄飄欲仙。因為李白無拘無束,如此摯愛生命而神采飛揚的人杰,顯然是難不倒的。
燕子磯應(yīng)該記得,有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在此慷慨激昂、抒發(fā)抱負(fù),留下了生命的蓬勃印記;也有許多失意之士、絕望之人在此觸景傷神、愁腸百結(jié),甚至劃上了生命的句號。陶行知親筆所寫“想一想,死不得”的名言,現(xiàn)在刻成了一塊石碑。據(jù)說當(dāng)年是陶行知叫校工找來兩塊木牌,豎在燕子磯頭。一塊上寫大字“想一想”,小字曰:“人生為一大事來,當(dāng)做一件大事去。你年富力強,有國當(dāng)救,有民當(dāng)愛,豈可輕生?”另一塊寫大字“死不得”,小字曰:“死有重于泰山,或有輕于鴻毛,與其投江而死,何如從事鄉(xiāng)村教育為中國三萬萬四千萬同胞努力而死!”
那是1927年,陶行知在燕子磯畔的曉莊鄉(xiāng)開啟中國平民教育先河,創(chuàng)辦曉莊師范學(xué)校。這位36歲的留洋博士也曾登臨燕子磯,沐浴江風(fēng),重振精神。他聽說,燕子磯下又有年輕女學(xué)生沉江自盡,非常震驚。其他人告訴他,燕子磯常有跳崖自殺的悲劇,人們見怪不怪了。陶行知卻無法安寧,他大聲疾呼“想一想,死不得!”這句勸喻輕生者的吶喊,至今回響在燕子磯上。陶行知立志于平民教育,不就是希望中國人有抱負(fù)、有知識,活的有尊嚴(yán)、有人格嗎?他怎么能漠視任何一個鮮活的生命呢!
陶行知不會想到,時隔十個春秋的1937年,驚心動魄的槍炮聲與爆炸聲拉開了一幕慘絕人寰的人間悲劇。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大半個中國,當(dāng)這支喪失人性的東洋軍隊攻占民國首都之后,對放下武器的士兵與手無寸鐵的平民,展開了瘋狂的大屠殺。燕子磯灘涂尸骨遍野,鮮血染紅了滔滔江水。中華民族這道深深的傷痕,凝聚成燕子磯頭峰下的三角石亭,當(dāng)中“遇難同胞紀(jì)念碑”字字如血,似乎是數(shù)以萬計生命的控訴!
就在詩仙李白對酒當(dāng)歌的美麗勝境,就在康熙皇帝豪情滿懷的登臨之地,近代中國卻留給我們一個如此痛苦的參照。山頂?shù)奶招兄皠裾]碑”,讓人絕不放輕言放棄生命,應(yīng)該體味生命的寶貴價值,為民族振興盡一份力量。山麓的“大屠殺紀(jì)念碑”,讓人永遠(yuǎn)記住殘害生命的罪惡,知道落后的民族只能挨打,以血的教訓(xùn)呼喚悲劇不再重演!
今天的我,于燕子磯讀這兩塊碑上關(guān)于1927年與1937年的記憶,兩個巨大的驚嘆號戳在心頭。它們述說的并非某一個體的記憶,而是一個民族的記憶,然而一個民族的集體強盛,又離不開以人為本,也就是每一個體的覺悟與強健,懂得為何而生,為何而死。曾有過燦爛文明并承載過苦難的中華民族,復(fù)興的企盼在歷史回望中如此真切。
燕子磯,像燕子那樣飛臨大江的崖岸,因為濃縮歷史的無數(shù)瞬間,而變得格外富有而厚重。輝煌與沉淪,激越與悲愴,往昔與未來,組成了一曲波瀾壯闊的生命交響,在大江邊縈繞、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