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任何文章都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體。思想是內容的靈魂,語言文字是為內容服務的。作文訓練就是訓練自己用語言文字正確、生動、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立意、謀篇、遣詞、造句要建筑在自己的真實感受之上。
許多學生在作文中編造美麗的謊言,表達虛假的情感,這樣就等于抽掉了作文精髓和靈魂,失去了作文的活水源頭,剩下的只是貌似像樣的軀殼。教師一讓學生寫作文,學生往往是絞盡腦汁去思考,總找不到素材,總想寫點新奇的東西。其實,我們周圍的人和事物往往是寫作的一些好素材。要培養(yǎng)學生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還應從周圍熟悉的人和事寫起。然而,一些學生由于對周圍生活的太熟悉,就覺得太平常,生理學上叫做缺少感官刺激。于是就缺乏對每件事物的新奇感,也無從發(fā)現(xiàn)其特征。于是,真正寫起來,對每件具體東西進行具體描寫時,便無從下手了。正是由于對周圍事物的太“熟悉”,就形成一種懶于觀察、疏于分析的惰性心理,錯誤地認為可以不去調查研究,閉著眼睛也照樣能說出個“大概”來。對一件事情的描述,雖然能寫出幾句話,但都寫不到點子上,寫不出特色,達不到作文的要求。由此看來,對熟悉的東西寫不通寫不好,其實是并不熟悉那些“熟悉”的東西;只是熟其然,未熟其所以然,熟其表而未熟其里,總以為熟人熟事,一“悟”著就“熟”了??梢哉f,這是寫作上的一種“學習病態(tài)心理”。
學生怎樣克服“熟而不熟”的心理病態(tài),學會寫好“熟悉文”呢?首先要從心理上樹立一種積極意識,善于從“熟悉”的包袱下解脫出來,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事物,尤其是從身邊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學會同中辨異、異中求類,動中求靜、靜中求動,全方位觀察,盡力挖掘出“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點”,即別人尚未發(fā)現(xiàn)的地方,別人忽略了的地方或者別人想說而沒有說出,想說而說不好的地方……其具體方法有:
從事物縱的發(fā)展和橫的聯(lián)系上,建立一種把熟悉事物看成不熟悉事物的積極心理,拓寬對熟悉事物重新認識和審查的新領域,尤其不要疏其枝節(jié),淡其細末。
縱的發(fā)展,指運用發(fā)展的觀點,以時間為“序”,以事件線索為“脈”,既認真了解事物的過去,也仔細分析事物的今天,還要推測事物的明天。只有這樣,才能將事物看得真切、清晰、生動,才能在“熟悉”中認識那些“不熟悉”的部位,才能發(fā)現(xiàn)出若干值得回味、慨嘆的東西……
橫的聯(lián)系,就是指把一個事物解剖成若干個橫斷面,充分認識和“熟悉”它的內在結構和各個局部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通過了解、比較,熟悉它和周圍事物確切的方位以及彼此映襯后所顯示出的特征。另外,還必須掌握一套橫向聯(lián)系的“熟悉方式”。如“甲——乙——丙”并列式,“正面——側面——反面”多項式,“左右”“前后”“上下”“內外”對稱式等。
這種“縱展——橫聯(lián)”的熟悉事物的方式方法,一般宜采取“縱橫結合”,不斷熟悉已經“熟悉”的事物,并及時地把這種“熟悉”所得寫出來。通過寫,還可更加深入地發(fā)現(xiàn)和了解“陌生點”,寫出面貌全新的文章來。
要盡力運用直覺思維,從感興趣的部位入手,對“熟悉”事物突然感到“陌生”,總以為是“陌生”而看不夠,以致產生某種特殊感受或新的認識,并調動非智力因素,激發(fā)寫作情趣,造成一種“非寫不可”“非寫出好文章不可”的積極心理狀態(tài)。
一棵樹,最先映入人眼并引起興趣的是鮮艷的花及翠綠的葉,但看慣了看熟了“花”與“葉”的人,如果運用直覺思維(即靈感思維),能突然由“花”和“葉”而“領悟”到根,又從根“領悟”到那些甘于奉獻而又默默無聞的人……當然,這樣的作文立意,就是脫“熟”而翻新的。要知道,作文是一種心理興奮活動,而人的興奮心理是要靠外界事物對大腦等各種感官的不斷刺激才能保持的。這種“不斷刺激”光靠形象思維還不夠,加上邏輯思維有時也不行,這時就要運用包括靈感思維在內的直覺思維。什么是直覺思維?說得通俗一些,直覺思維就是撇開事物的內在聯(lián)系,不按邏輯的法則去發(fā)現(xiàn)去領悟。這種思維的好處在于打破了思維定式,在眾多熟悉事物的一點上直接引起共鳴,獲得一種意想之外的感受或結論,甚至產生一種連自己都難以置信的靈感,所以這種思維的一部分也稱靈感思維。世界上不少科學家靠這種直覺思維獲得驚人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我們平時常說的“頓悟”和“急中生智”便是如此。
怎樣發(fā)揮直覺思維的作用呢?例如,有人看到花園里怒放的鮮花時,馬上想到自己那熱情奔放而美麗的妹妹……把妹妹比作鮮花,多么新鮮貼切,這就是直覺思維的效果。但如果第二個人再把姑娘比作鮮花就沒有新意了,第三個人再如此則是愚蠢的人了。有人卻從鮮花想到綠葉,把羞澀內向而純潔的姑娘比作綠葉,則再恰當不過了。須知,沒有經過多次主動有意識的訓練而形成一種思維活動形式以外,只想臨時去運用直覺思維是不可能的,它必須建立在反復的聯(lián)想和想象等基本思維訓練的基礎上,“厚積而薄發(fā)”,最后才能進入最佳的“靈感”境界。
要樹立一種敢于打破現(xiàn)狀的不滿足感,對熟悉事物多進行“不相信”的心理思維活動,再運用反思法,尋找“陌生點”,在熟悉事物中盡力發(fā)現(xiàn)不熟悉(即新鮮)的因素來。
反思,通俗地說就是反過來想一想、試一試。它是一種力圖打破傳統(tǒng)觀念,突破思維定式,從而進行翻新、求異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反思法是一種逆向求異思維,是學生突破“熟悉文”構思的好方法。
反思,首先要“反觀”。因為一個熟悉的事物,你對它經常那樣順著看慣了,缺乏新奇感,有可寫的內容都寫了。這時一定要換個視角,最宜反過來看,一來增加看的興趣和內容,二是由此產生意外的、新鮮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如果把這些發(fā)現(xiàn)和感受寫下來,便會使人耳目一新了。
“反觀”之后的反思,主要是將“反觀”后所得的材料和體會,進行篩選、梳理、提高,亮出“閃光點”,不落俗套的一個個排除,又一個個挖掘,直至確定一個最新鮮的立意,然后再構思一個讓人看第一眼就覺得不同凡響的結構等。但是,反思必須對路、合理,切記牽強附會或故弄玄虛。
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學會去觀察自然,解讀社會,認識自我,引導學生扎扎實實練就寫作的真本領,善于發(fā)現(xiàn)周圍熟悉的東西,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是作文的真諦。
(通渭縣張家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