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制度層面來說,現(xiàn)代“兩會”制度為共和國首創(chuàng),中國古代是沒有的。但從議事形式來講,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形式?!俺瘏ⅰ焙汀凹h”——這便是中國古代的“兩會”制度。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從史料上來看,主要有四類:一是相當于今天省部級高官的“二千石”以上大臣才有資格,實為官僚和利益集團的代表。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達到一定級別的列侯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實為貴族和特殊階層的代表,這部分代表是不能參加“朝參”的。三是“專業(yè)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議郎這些專職諫官。這類代表參政議政能力強,因為都是領俸祿的,也屬“公務員”群體的代表。另外,在需要時,還會有“基層代表”。漢昭帝時召開“鹽鐵會議”,特別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層的代表參會。男女成親為什么叫“結婚”?
結婚也寫作“結昏”,在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公羊傳》中就出現(xiàn)了。將男女締結婚姻關系稱為結婚,跟古代成親的習俗有關。結是聯(lián)結、結合的意思。古時女子出嫁時,也有一些與結有關的習俗。古時女子臨嫁之時,母親會為她系結佩巾,稱為結縭。結縭在后世還成為了成婚的代稱?;榈谋咀质腔?,意思是黃昏。以昏表示婚姻的意思,是因為古時在黃昏時迎親。唐代以后,迎親的時間由傍晚改為早晨,但是將成親稱為結婚卻并沒有改變。
古代的驛路是什么路?
現(xiàn)在的道路可謂四通八達,高速公路貫通南北東西,老百姓駕著愛車就可以遍游天下。古人出行可沒有這么舒服和便捷。古代把聯(lián)通大城市間的道路叫作驛路。驛路大多是沙石路或泥土路,個別是復合土路,主要材料是石灰、泥土、沙石等。通常是由官府修建,也有依靠地方百姓和鄉(xiāng)紳、富戶等的力量而修建的。據(jù)說,我國早在商、周時就巳興建驛路,堪稱世界上最早建有交通網絡的國家之一。漢、唐之時,郵驛非常發(fā)達,每30里便置一所驛站,貫通全國。元代的驛運橫貫歐亞,聯(lián)系著各個汗國,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我國古人孝服為何選白色?
西方人選擇白色作為婚紗的顏色,是因為在西方文化中,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神圣。而在中國,白色是枯竭而無血色、無生命的表現(xiàn),象征著死亡與兇兆。比如,古人在服喪期間要穿白色孝服,“喪事”被婉轉地稱為“白事”。此外,主要還要設白色靈堂,吃“白飯”(米飯)。和白色有關的詞組,也帶有不吉利的意味,比如將帶來厄運的女人叫作“白虎星”,罵人智力低下為“白癡”。甚至白色還象征奸邪、陰險,如戲劇中奸邪之人一般扮為“白臉”,曹操就是這類典型。
人們說到自己時為何喜歡指著鼻子?
很多人說到“我”時候,喜歡指著自己鼻子,有人說這是中國人的習慣,因為西方人表示自己的時候往往會指向自己的胸膛。在古人看來,鼻子是面部最中央的器官,非常重要,所以只有鼻子才可以代替自己?!白浴痹诩坠俏闹幸馑际侨说谋亲印<毿挠^察可以發(fā)現(xiàn),“自”的形態(tài)很像鼻子。它的上面一豎表示人高高的鼻梁,最下面的凹陷表示鼻孔,中間畫了一橫表示鼻紋,連兩旁的鼻翼都描繪出來了?!白浴彪m然后來不再表示鼻子的意思,但它作為鼻子最早的字形還是保留了下來。
“一剎那”是多長時間?
“剎那”是梵語的音譯,是古印度最小的計時單位。剎那原本指婦女紡織一尋線所用的時間(尋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般為八尺),后來泛指很短的時間。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就提到:“時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咀剎那,六十咀剎那為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粟多,五牟呼粟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边@樣算來,一剎那約合現(xiàn)在的0.013秒。
戴高帽子的由來
高帽原是帽子的一種式樣,比如有高山冠、高翅帽等,最初與恭維沒有關系。用“戴高帽”來指代恭維和北朝的宗道暉有關?!侗笔贰ば馨采鷤鳌酚涊d,宗道暉喜歡戴高翅帽,穿大鞋。有一次,州里的長官來他這兒視察工作,于是他就戴高帽、穿大鞋前去拜見。他仰頭舉時,一直拜到鞋上,說:“您的功德可比三公?!彼倪@個舉動給長官及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見“戴高帽”原來是諷刺宗道暉虛張聲勢、抬高自己的做法。由于他是通過恭維他人來抬高自己,所以人們就把阿諛奉承別人稱為給對方戴高帽子。
古代和尚為何在光頭上烙有戒疤?
我們常常在電視上看到有的和尚在頭上有幾個圓點。這些圓點叫作戒疤,可不是想有就有的,小和尚在受戒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老和尚認為他合格了,才會給他點上戒疤加以認可。受戒時燃戒疤又稱“燒香疤”,所燃香疤之數(shù)目不等,或三、或六、或九、或十二,視僧侶所能忍受的程度而定。佛教初入中國時,并無嚴格的傳戒儀式。據(jù)考證,燃香習慣始于元代,僧人志德住持金陵天禧寺時,給僧眾授戒時燃香于頂,約定為終身之誓,此事逐漸演變成慣例。后世中國佛教徒往往以此表示自己的信心,然而這并不是佛教原有的規(guī)矩,只是中國特有的習俗。
“染指”的由來
“染指”一詞用來比喻沾取非分利益。這個詞語跟食指有關。要說這個詞的來歷,還得從《左傳》中的鄭國子公說起。他的食指有特異功能,每次在吃到美食之前,都會食指大動,為他做預報。一次,他的食指抖動不停,果然不久,他受詔入朝,一上朝就看到堂柱上綁縛著一個大黿。鄭靈公得到子公有預知美食的本領后,故意未給子公上黿肉,而其他的大臣卻都得到了美味。子公惱怒之下,徑直走到鄭靈公面前,將手指伸入鼎中,嘗了一口之后便直趨而出。鄭靈公當然也非常氣憤,覺得子公不守禮儀,蔑視自己,揚言要懲治其罪。于是子公便先下手殺了鄭靈公,造成了鄭國由盛而衰的內亂,子公也死于亂中,這也算是饞嘴惹的禍?!叭局浮币辉~便由此而來,開始時泛指品嘗某種食品,后世則將有非分之想或企圖插手參與某事稱為染指。
古人點火用什么東西?
古人常用的一套點火用具是火鐮、火石、火絨。使用時,先打開火鐮荷包的蓋,取出火石和火絨。一般用左手拿住火石并將火絨壓在火石與手指間,右手握住火鐮的荷包,將鐮刃對準火石猛擊。這種擊石的過程一般要重復幾次,直到撞擊的火星將火絨點燃為止。冒煙的火絨用嘴吹氣可直接點煙,也可以引燃火紙或火繩等再使用。
“吃豆腐”為何是占女孩便宜的意思?
這里所說的“吃豆腐”,是占女孩子便宜的意思,有時候甚至可以視為“性騷擾”的含蓄說法。舊時喪俗有“吃豆腐”的習慣。喪家準備的飯菜中必有豆腐,所以去喪家吊唁吃飯也叫“吃豆腐飯”。不少人為填飽肚皮,只好厚著臉去蹭飯,時間久了“吃豆腐”便有了占便宜的意思。
【文稿】李莉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