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莎莎
【文化發(fā)展】
——剛剛成為直轄市時,重慶被稱作“文化荒漠”。15年來,重慶通過政策扶持,大力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著力推動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文化精品不斷涌現(xiàn),文化產業(yè)方興未艾……重慶實現(xiàn)了從“文化沙漠”到“文化高地”的華美轉身。
2011年11月30日,北京,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培訓會。
“靠政府‘養(yǎng)活,只能讓我們過上溫飽生活。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找市場,自己掙錢吃‘滿漢全席?”
臺上,張樂正在進行國有藝術院團體制改革交流演講。
“滿漢全席”一直是張樂的奮斗目標——成為重慶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之后,他便開始尋找藝術和市場的雙贏之道。
責任擔當
2010年初,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局長辦公室。
正在法國巴黎出差的張樂,被局長汪俊緊急召回。
“專業(yè)藝術院團改革是塊硬骨頭,難啃得很,恐怕還得你出馬呀!”張樂一進門,汪俊就語重心長地說。
2005年,重慶啟動國有院團體制改革,市政府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策略,在人員分流安置、財政投入等五個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使得重慶歌舞團、京劇院、話劇團先后成功實現(xiàn)了轉企改制。到2010年,在計劃改制的六個專業(yè)院團中,還剩下重慶雜劇團、曲藝團、越劇團三個院團亟待啟動改制。
當時,這三個院團歷史包袱沉重,深陷困境難以自拔。對于改制,相關人員心里沒底。
“如果能讓張樂處長來幫助一起改制,我們相信一定能成功!”三個院團領導有點慌神,于是集體建議請張樂加入。
作為市文廣局藝術處處長,張樂多年來一直與全市各院團打交道,對各院團的情況了然于胸,對院團改制的困難和規(guī)律也把握到位。
面對領導的囑托和院團的期待,張樂挑起了重擔。
同時面對三塊“硬骨頭”,這位“新官”陷入了沉思。
“三個院團包袱重、力量弱,如果讓它們單獨改制,很難形成優(yōu)勢競爭力。一旦進入市場,它們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張樂和同事們決定采取“抱團”策略。
“抱團”改制
2012年春節(jié),王漪過得特別愉快。
王漪是新聘用員工,剛到雜技團不久,由于基本功扎實,很快成了骨干,并參與了大型雜技劇《花木蘭》的海外巡演。
“剛到雜技團時,我沒編制,工資也比別人低,感覺特自卑,對這份工作也沒激情?!蓖蹁粽f,“可現(xiàn)在不一樣了,‘抱團打破了‘大鍋飯,讓收入和業(yè)績掛鉤,多勞多得!”
王漪的經歷,是“抱團”改制的一個縮影。
2010年4月28日,通過重慶市雜技團、曲藝團、越劇團和重慶演出管理處四家單位整合資源,重慶演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這是“抱團”改制的關鍵一步。
“有了演藝集團這個綜合化市場主體,‘抱團就有了平臺?!本腿窝菟嚰瘓F黨委書記、董事長之后,張樂調研發(fā)現(xiàn),改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個——內部分配機制吃“大鍋飯”,嚴重壓制職工積極性;機構設置職能不清,嚴重影響院團運行效率;院團資源分散、整合不力,造成表演和經營脫節(jié),形不成合力。
對癥下藥,張樂帶領同事掀起了三場改制——
針對機構設置問題,集團通過整合資源,成立了重慶演出公司、舞美公司、大型節(jié)目中心等市場主體,使集團得以深度融入市場。
針對分配機制問題,將收入和工作績效掛鉤,逐步實現(xiàn)崗位定期聘用、薪酬隨崗變化,形成了“誰演誰得、多演多得、演好多得”的收入分配機制,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
針對院團資源配置問題,集團將各種演出和經營資源有機結合,開辟了國際馬戲城、山城曲藝場、重慶大劇院(演藝集團占有30%股份)三大陣地。
三大改制之后,集團內部運行開始順暢。
而張樂的目光,又放到了企業(yè)核心競爭力上。
作品為王
2011年10月,重慶演藝集團排練廳。
臺上,雜技劇《花木蘭》正在匯報演出。
臺下,法國歐洲演出公司總經理、導演正在審查節(jié)目。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花木蘭應該就是我們法國的圣女貞德,還有,情節(jié)不必這么復雜……”法國人搖頭。
短短一個月后,“花木蘭”再次出現(xiàn)在法國導演面前。
“太棒了!”法國導演伸出大拇指。
短短一個月,張樂團隊如何讓節(jié)目“起死回生”?
“不同地域、文化的觀眾,消費傾向也會出現(xiàn)巨大差異?!边@是市場化給張樂上的一課。
“作為文藝院團,不能提供好節(jié)目就不能在市場中存活!”張樂提醒自己,“必須建立符合觀眾需求的節(jié)目生產模式?!?/p>
在美國百老匯等世界知名演藝基地考察后,張樂帶領同事們探索出了“抓兩頭帶中間”的節(jié)目生產模式——“兩頭”即高度重視創(chuàng)作和市場,“中間”即在符合市場需求的前提下,對節(jié)目進行創(chuàng)作、排演和營銷,并隨時根據市場變化進行二度排練。
“抓兩頭帶中間”,《花木蘭》、《紅舞鞋》、《巴渝風》等一大批適合不同市場群體的精品劇目應運而生,成為集團在市場上開辟陣地的利器。
開拓市場
2011年2月27日,美國密蘇里州布蘭森演出基地。
王沁茹吐了口氣,面對臺下清一色的“老外”,她整理了一下服裝,上場演出。
這是演藝集團登陸美國基地的首場表演——2010年,演藝集團與美國恒創(chuàng)公司洽談,建立布蘭森海外演出基地。這是重慶首個海外演出基地。
“市場是集團生存的保障?!睆垬飞钪_拓市場的重要性。在集團成立后,他帶領同事將龐大的國內外演出市場一分為三: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和重慶本地市場,并推出了針對性的進軍策略。
在國際市場上,推動以雜技為主的文化產品出口——僅在2011年,演藝集團就赴美、英、法等十幾個國家商演1145場。
在國內市場上,以巴渝特色為核心競爭力,以策劃和運行外地演出為商業(yè)手段,進行企業(yè)品牌營銷——推動大型民族管弦樂《巴渝風》等精品劇目赴外地巡演,在全國八省市掀起“巴渝風”;在市外承辦數十場大型綜藝和會展活動,并策劃了上海世博會重慶文化周、第二屆亞洲藝術節(jié)等世界級重大活動……
針對本地市場,集團開辟了新陣地——山城曲藝場“周周演”,專門用于培養(yǎng)本地觀眾,拓展本地演藝市場。
準確的市場細分加上科學的戰(zhàn)略運用,讓張樂和同事們在市場上一路凱歌——2011年,演藝集團年收入突破了一億元,其中自主創(chuàng)收7000多萬元,比2009年翻了三番!
奮斗兩年多之后,張樂終于如愿以償——豐盛的“滿漢全席”,已擺到他和同事們面前。
百姓心聲
“每天傍晚,院壩里的農家書屋都擠滿了前來讀書娛樂的鄉(xiāng)親,有的還自己帶上茶水來看書,或聚在一起擺三國故事、談水滸英雄,熱鬧得很。”
——秀山縣妙泉鎮(zhèn)大田村老農劉辰云
“節(jié)目真精彩,以前只能在電視上看,如今經常有單位送文化下鄉(xiāng),在現(xiàn)場看節(jié)目的感覺就是不一樣?!?/p>
——巫溪縣下堡鎮(zhèn)73歲的老農民王正秀
“人們富裕了,不愁吃、不愁穿,更多的人想的是怎樣娛樂。鎮(zhèn)里有文化活動中心,村里有文化活動室。我家文化活動比較活躍,沒事時,大家都愛讓我教他們唱歌,給他們講故事,寫點書法作品?!?/p>
——九龍坡區(qū)西彭鎮(zhèn)響堂村村民張宗樵
“每天下午6點,只要有空,我都會去北碚文化館健身,那里有場地,有教練,更主要的是,像這樣的全國一級文化館不僅設施齊全,健身還免費?!?/p>
——北碚區(qū)文星灣居民湯和明
“2005年,院團改制前,我們全年演出收入僅270萬元,到2009年,全年演出收入達1050萬元;職工人均年收入也從2005年的1.6萬元,增加到現(xiàn)在的3.4萬元?!?/p>
——重慶市歌舞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欣
“重慶終于有了與國際接軌的大劇院,這座矗立在兩江交匯處的‘綠帆,我們盼了十年,它承載著千千萬萬重慶人的渴望,承載著這個城市文化崛起的期待。”
——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禮慧
大事盤點
2002年12月,《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決定》出臺。
2005年3月,重慶市歌舞團整體劃轉重慶廣電集團,轉企改制,這是重慶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第一步。
2006年,重慶在全國率先啟動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建設。
2009年12月,重慶川劇《金子》以名列第一的成績獲文化部首屆優(yōu)秀保留劇目大獎?!督鹱印芬严群髷孬@“文華表演獎”等35項國家級、省部級榮譽。
2010年8月,重慶區(qū)縣文藝院團改革全面啟動。
2011年6月,譚繼瓊主演的《鳴鳳》獲得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2011年10月,重慶市級文藝院團改革圓滿收官。
重要數據
2007年以來,重慶持續(xù)實施“三百個億”投入計劃,夯實了市、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三級文化主陣地。建成重慶圖書館、大劇院、川劇藝術中心等17個市級重大文化設施,區(qū)縣文化館、圖書館實現(xiàn)全覆蓋,影劇院覆蓋率達85%。
到2011年,重慶建成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884個,配套村文化活動室8967個,標準農家書屋5400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實現(xiàn)區(qū)縣、鄉(xiāng)鎮(zhèn)、村三級全覆蓋,實現(xiàn)了廣播村村響、電視戶戶通。
到2011年,重慶梅花獎得主由直轄前的3人4次提高到7人9次,有力支撐了直轄以來重慶文化的發(fā)展。
到2011年,重慶有108家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了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雙豐收。
2011年,重慶文化產業(yè)增加值達320億元,比2006年增長276.46%,占GDP比重從2.5%提升至3.2%,高于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