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所有媒體的同類項。好新聞是所有媒體夢中的情人。但好新聞不一定是大新聞,也不一定是奇聞怪事,更不是天上的星星遙不可及。一年一度的中國新聞獎評選會上,專家們經(jīng)常會因為名額有限而就一件新聞的取舍爭得面紅耳赤。其實,好是一個主觀色彩濃厚的形容詞,每個人心目中的好新聞是有差異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好新聞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就像每個人心目中的美食、美人、美景千差萬別,但是仍然有公認的美食、美人、美景一樣。那么,好新聞到底應當具備什么樣公認的要素呢?好新聞的背后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好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所謂要素,就是構成某事物必不可少的元素。傳統(tǒng)新聞理論中,新聞的要素被總結為“五個W”,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如何(how)。在筆者看來,這五個W只是構成一般新聞的要素,而不是構成一件好新聞的要素。竊以為,新聞要被眾人稱“好”,應當具備真、善、美的品質。
這里的真,有主客觀兩層含義:
一是指真誠。真誠是體現(xiàn)在作品中的一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或狀態(tài)。真能動人,誠能感人。即便是一件批評性的新聞,如果能讓被批評者感受到一種真誠,也能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傳播效果,令被批評者心悅誠服。很多新聞作品缺乏感染力,主要不是因為事實本身缺乏亮點,而是因為作品中體現(xiàn)不出、感受不到作者的真誠。
二是指真實。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好新聞的必要條件。真是主觀對客觀的認知和判斷。實則是主觀認知和判斷的對象,是新聞事件或事實本身。但是,由于條件的差異,主觀認知和客觀事實有時候并不一致,也就是說,真有時候不一定等于實。因此,真實不僅有局部真實和整體真實之分,還有主觀真實和客觀真實之分。如何做到真與實、主觀真實與客觀真實、局部真實與整體真實盡量一致,主要取決于主觀的努力程度和客觀條件的允許程度。
這里的善,有因果兩層意思:
一是指善意。包括與人為善和懲惡揚善。
二是指善果。也就是說,不管是正面新聞還是負面新聞,都應該對社會起到鼓舞、鼓氣、鼓勁或者警示的作用。2011年“7·23”溫州高鐵事故發(fā)生后,全國大多數(shù)媒體一窩蜂地指責高鐵、嘲笑高鐵、妖魔化高鐵。要說事故和死人,當然不是好事,應當竭力避免,發(fā)生了也應當及時報道,而且應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但是,世界上每年都會摔下來多架飛機、翻沉多艘艦船、撞壞無數(shù)汽車,死的人也是千百倍于高鐵,為什么就不能對剛剛起步的高鐵多一些寬容呢?事實上,中國的高鐵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從引進技術到出口技術,一下子使中國走在了全世界鐵路建設技術市場的前面,為中國人的出行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無窮的便利,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引起了西方世界一些人的“羨慕嫉妒恨”。這種高新技術和新生事物,即便出現(xiàn)一些問題,也是必然的,是可以改進的。但遺憾的是,事故發(fā)生后,許多網(wǎng)民和媒體蜂擁而上,群起而攻之,一竿子把高鐵打翻在地,結果導致中國本來引以為豪的高鐵在世界上聲名狼藉,國內許多高鐵項目停工,在全球高鐵市場的合同幾乎一夜間被取消,蒙受了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聲譽損失。這就是媒體非理性報道的惡果。也就是說,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新聞表面上看對“事故的受害者”負責了、對社會負責了,卻對中國的整體形象和長遠利益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因而是不值得鼓勵的,也不能說是好新聞。
這里的美,也有內外兩層意思:
一是內在的美。好的新聞作品應當具有審美的價值和作用,要有社會意義,并具有內在節(jié)奏的美、邏輯的美、意義的美,使人們閱讀后有一種美的享受或洗禮,而不是像有的新聞那樣,追求一種轟動效應、腥色效應、審丑效應和恐懼效應。
二是外在的美。好的新聞作品在制作上、文字上、畫面上或聲音上給人一種美感,能夠讓人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或者美的追求。但是,外在的美如果不和內在的美有機結合,就會變成一種嘩眾取寵,就是本末倒置。
像很多新聞獎一樣,中國新聞獎評的是好新聞作品,這當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想讓中國的媒體生產(chǎn)更多的好新聞,眼睛僅僅盯住作品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盯住人。因為,新聞作品是由人生產(chǎn)的。也就是說,沒有好記者,就沒有好新聞。新聞本無所謂好壞,只有經(jīng)過記者的加工,才有了“好”“壞”之分。因此,對于一個媒體來說,培養(yǎng)更多的好記者遠遠比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地抓好新聞更有效、更有益、更本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記者呢?或者說,一個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呢?
好記者的標準是什么?
如果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語言來表述,好記者可以用五個標準來衡量:
智,即好記者要具有能夠對社會現(xiàn)象和新聞事件作出正常判斷和超常判斷所必須的知識和智慧。
信,即記者具有誠實可信的品質。人無信不立。記者無信,作品豈能有真?自己無信,豈能信人?
仁,即好記者必須心存善念,寬厚仁愛,與人為善,其作品才能有建設性,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和文明的發(fā)展。
勇,即好記者要有鐵肩擔道義和勇于擔當、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勇于擔當,就是勇于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勇于創(chuàng)新,就是在業(yè)務上不斷超越過去、超越對手、超越自己。
嚴,即好記者的工作作風要嚴謹,工作態(tài)度要嚴肅,作業(yè)流程要嚴格,生活態(tài)度要嚴正。
如果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表述,好記者可以用四個標準來衡量:
膽,即好記者要有敬業(yè)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于為民發(fā)聲,仗義執(zhí)言,不為名利所惑,不為威武所屈。
才,即好記者要有專業(yè)精神,以專業(yè)的態(tài)度和專業(yè)的標準與要求為社會提供專業(yè)的新聞服務。
學,即好記者要有職業(yè)精神,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與新事物,不斷提升新聞服務的本領和水平。
識,即好記者必須是一個有思想的時代觀察家、社會活動家、新聞探險家(新聞敏感性、新聞創(chuàng)新能力)和新聞制作家。沒有思想的記者,不可能寫出有思想、有時代高度和歷史深度的作品。
俗話說:“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睕]有唐太宗,也就沒有魏徵。好記者固然難得,但是,好記者如果遇不到一個好領導,也是明珠暗投,無法表現(xiàn)出“好”來。
好領導的標準是什么?
中國自古就希望“國有明君”。其實,一個單位、一個媒體又何嘗不希望有一個好領導?在2011年中國新聞獎評獎研討會上,很多一線的與會者在研討好新聞作品的同時,都不約而同地說到了作品的作者和作者的領導,特別是后者對好作品和好記者產(chǎn)生的重要性。好領導可遇不可求。那么,好領導是否也有一定的標準呢?當然有。那就是:
善選人才。自古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焙妙I導不一定是一個好的專業(yè)人才,但是一定要慧眼獨具,善于發(fā)現(xiàn)和選擇人才。領導的首要才能不是自己干了多少事,而是選了多少能干的人。
善用人才。有了人才,不一定能善用人才。有人不用,等于無人。有才不用,等于浪費。很多媒體單位千方百計挖才引智,卻對身邊的人才視而不見,或者對重金尋來的人才冷落一旁,或者陰差陽錯地安置。因此,好的媒體領導,不是引進了多少人才,而是讓多少人才發(fā)揮了應有的能量。
善待人才。也有不少媒體的領導知人善任,但卻只是使用、利用,而非重用,久而久之,“涼了英雄們的心”。至于嫉賢妒能者,則更是等而下之的領導了。因此,好的媒體領導,不僅要馬兒跑,還要馬兒吃好草,以必要的、到位的激勵機制,在物質上、精神上和事業(yè)上善待好記者,讓好記者覺得適得其所,才有所用,價有所值,業(yè)有所歸,更有干頭,更有奔頭,更有勁頭。
有好領導,就有好記者;有好記者,才可能有好新聞;不斷有好新聞,就是好媒體。
如何識別假“好新聞”?
一件好新聞的產(chǎn)生是很不容易的,受到很多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是,在評選中國新聞獎的時候,專家們也時常會碰到一些題材重大、聲情并茂、新聞手段和元素運用嫻熟、貌似優(yōu)秀的假“好新聞”。那么,如何將這些假“好新聞”從真“好新聞”中剔除呢?或者判斷一件假“好新聞”的標準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以下幾個否定性詞組可以提供參考:
未到現(xiàn)場。只要是記者沒有到過現(xiàn)場,無論后期搜集的資料多么豐富,拼貼的畫面多么流暢,聲音模擬得多么逼真,文字多么優(yōu)美,評論多么生動深刻,都不應當是或者被評為好新聞。這是一種行為導向,是為了鼓勵更多的記者勤跑多走,更加重視新聞的第一現(xiàn)場。當然,作為一種評獎體裁類別的新聞評論不在此列。
不真善美。不能在傳播的過程中給受眾和社會帶來真善美感受的新聞作品不應當是或者被評為好新聞。當今有不少媒體經(jīng)常制作、播出一些腥味十足或者情色不分的新聞作品,雖然能夠吸引眼球、聳人聽聞,但是,失真乏善不美,所以絕不能縱容鼓勵。這也是一種新聞的價值導向。
非相關性。新聞作品本身無懈可擊,甚至可圈可點,但是和傳播的對象基本上沒有什么關系,這樣的新聞也不應當被評為好新聞。好新聞是相對的,有明確的傳播范圍和傳播對象的。非相關性越強,意味著新聞作品的聚焦越不清晰。一件與主要的傳播對象無關的新聞怎么能成為或者被評為好新聞呢?
無引導力。這里的引導力包括:價值吸引力——好的新聞作品必須對受眾或社會有用、有利、有益;作品表現(xiàn)力——好的新聞作品必須讓受眾易受、樂受、有趣;媒介傳播力——好的新聞作品必須有一定的覆蓋率、到達率、接觸度、滿意度和忠誠度;品牌影響力——好的新聞作品必須有一定的權威性、公信力。
一件新聞作品如果不具備上述四種“力量”,就可以視之為無引導力,當然也就談不上好新聞或者被評為好新聞了。
(本文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陸地教授在第21屆中國新聞獎評比研討會上的發(fā)言整理而成)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