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關系是否融洽,決定家庭教育的效果。作為家庭教育的主導者,父母在處理與孩子相關的事情中應尊重孩子的參與權,這是化解親子沖突的根本。
關于參與權,聯(lián)合國在《兒童權利公約》提出:“兒童有權對影響兒童的一切事項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兒童的意見應按照其年齡和成熟程度給以適當?shù)闹匾暋!蔽覈段闯赡耆吮Wo法》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fā)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兒童參與權的表述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發(fā)表意見,二是得到重視。即兒童通過自由、自愿地表達意見來達到他們對有關事項的參與。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兒童不應該被簡單地看作是一個弱小的群體,他們不僅僅需要照顧,應該作為一個擁有權利的群體而被所有人尊重。兒童在表達自己的需要時最有發(fā)言權,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如果給予適當?shù)闹С趾妥鹬?,他們將可以做出合理的、負責任的決定。兒童參與不僅是他們的基本權利,也是其成長和發(fā)展的基本需要。保護兒童的參與權,在操作層面家長應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適當放棄自己的權利
在家里,“孩子不聽話”給父母們帶來了無盡的煩惱。比如是先寫作業(yè)還是先看電視或者先玩的問題,經(jīng)常引發(fā)孩子與父母的沖突。在父母看來,孩子放學回家寫作業(yè)最重要,不寫完作業(yè)看電視是不能允許的,否則父母心里就不踏實;孩子呢,并不是因為看電視不寫作業(yè),而是怕那個動畫片等寫完作業(yè)就播完了,看電視和寫作業(yè)只是個先后順序的問題,先看電視并沒有什么不妥。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孩子與媽媽的爭辯是在爭取先看電視的權利。
事實上,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同時也就意味著處于強勢狀態(tài)的成年人必須放棄某些權利。比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準玩”,而是應告訴他,如果學習夠好了,或是功課做完了,就可以玩,同時限定玩的時間。也就是把每一個“否定”變成一個“機會”,把決定權從父母手上轉移到孩子手上。這樣不但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地去做那些父母要求“必須做”的事?!胺艡唷睂τ诟愫糜H子關系的作用不可低估。
傾聽孩子的聲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很少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成年人常常沒有耐心聽孩子的講話,對孩子的意見不屑一顧,或者孩子說的話稍不如父母之意,便被一通批評擋了回去。所以很多時候,成年人并不真正了解孩子,這也是造成孩子被誤解、親子關系不和睦的重要原因。
有一位母親發(fā)了這樣一條微博:“為了讓孩子對你說真話,什么事兒你都得面上鎮(zhèn)靜自如,要有超強大的心理承受力啊!我女兒說:1.媽媽,你說我長大后要是回想—_下,學生時代居然沒談過戀愛,該多遺憾??!2.我想體驗一下36小時不睡覺的感覺!3.我想嘗嘗逃學的滋味兒!4.考個全校倒數(shù)第一又怎樣呢?×××又怎樣?”網(wǎng)友評論說:“這些話,孩子能說出來,媽媽能聽得見,就是個好事!怕的是孩子有話不跟媽媽說,媽媽不屑于或者不敢聽孩子說。”這位媽媽回復:“為了聽到孩子的真話,無論多著急都要鎮(zhèn)定自若,讓他覺得跟你溝通是對的,不會看到你的反應暗暗下決心,下次再也不告訴你了?!爆F(xiàn)在許多父母怪孩子跟自己沒話說,其實就是這個問題。孩子的話或許只是一種調(diào)侃、一種試探,這位媽媽的理智面對成為與孩子溝通的前提條件。那么對于孩子的聲音如何處理呢?
一是審視對孩子要求的合理性。父母要求孩子“聽話”,而孩子卻“不聽話”的時候,首先不要批評孩子,而是聽聽孩子不聽話的理由,審視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為什么不被孩子所接受?如果換一種說法或者做法是否同樣可以達到目的?而如果以“壓服”的辦法讓孩子遵從父母,只能是“壓”而“不服”,使孩子產(chǎn)生對立的情緒,更加不信任你;或者走向反面,變得唯唯諾諾,只會循規(guī)蹈矩,失去判斷力。
二是培養(yǎng)孩子講理的能力。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說:“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作孩子的優(yōu)點,但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我要他們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焙⒆訉Ω改傅牟槐M合理或者不符合自己意愿的要求敢于爭辯,表明了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辯中,父母與孩子都來表達自己的意愿,闡述自己的理由,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與父母講理中,達到參與的目的。
讓孩子自主選擇
當家長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時,如果簡單地、瑣碎地命令他做這、做那,往往即使他能做也不愿意去做,孩子不愿意被動接受。如果試著用詢問的口氣“你愿意做這件事嗎?…‘怎樣才能做好呢?”這就給了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孩子轉而處于主動狀態(tài)了。當孩子意見被采納,他會感到自己的重要,與父母是平等的,這樣也更容易形成融洽的親子關系。
許多家長,習慣于在孩子的事上自作主張,替孩子選擇,這就弱化了孩子選擇的能力,剝奪了孩子參與的權利。其實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選擇的機會。作家馮驥才講過一段在美國的經(jīng)歷:有一次在愛荷華公園,見一婦女拿一件風雪衣與一個四歲的小女孩兒說話,著急又認真,說個不停。過去一聽,原來這件衣服一面是綠的,一面是紅的,她非要孩子自己確定是紅的朝外還是綠的朝外,她不替孩子決定。這是孩子自己的事。后來這小女孩兒做了決定,媽媽很高興,因為孩子已經(jīng)能自作主張了。選擇是我的權利——這一觀念西方人從兒時起就深入心靈了。
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是對孩子的信任,也可以使孩子特別珍惜這個選擇。
創(chuàng)造孩子參與的條件
兒童享有參與權,但是參與的機會很少。我們時常在電視里看到孩子們天真活潑的樣子,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每當孩子面對鏡頭說話的時候,就像是在背課文,滿口都是大人話,甚至帶著成年人慣用的“官話”、“套話”。孩子不會講小孩兒話,不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不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明顯地是被成年人操縱,或者只是一種“裝飾品”、一種“象征性參與”,他們的真實想法沒有機會表達或者不懂得如何表達。因此要解決兒童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兒童對自己的參與權“沒興趣”的問題,首先是父母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兒童參與氛圍,比如支持和指導孩子獨立做事,孩子的事大人少指派、少安排,激發(fā)自我管理的潛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和父母都有各自的家務勞動崗位,都有主持家里的某一個活動的權利等。通過自主參與,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意見,在獨立做事中獲得成長。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參與權,父母與孩子作為家庭成員是平等的,父母不再唯我獨尊、以成年人的強勢面對孩子的時候,親子沖突自然就會得以化解,家庭將更加和諧。
(關穎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
責編:王敬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