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
摘要:到了兩晉,墓葬形制再次發(fā)生重大變化,兩漢時期的庭園屋宇室墓葬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成單室券頂磚墓,墓葬祭祀形式也以墓室內祭臺或食案的設置而進一步簡化,流于象征性的形式。
關鍵詞:洗硯池;晉墓;墓葬
洗硯池晉墓群于2003年發(fā)現并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2座墓葬,M1號墓為雙室墓葬,為山東已發(fā)掘漢晉大中型磚室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山東已發(fā)掘大中型磚室墓葬中惟一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出土了豐富精美的隨葬品。墓葬出土隨葬品十分豐富,有銅器、瓷器、陶器、漆器、鐵器、金器及其它質料的隨葬品250余件(套)。同一墓葬埋葬3個未成年人,是考古發(fā)掘中極為罕見的現象。M2號墓葬為單磚室墓,主墓室前有寬大的甬道,是山東已發(fā)掘磚室墓中規(guī)模最大的單室墓葬,M2號墓雖然被盜,但規(guī)模更大,墓室結構完整,與1號墓葬相距不遠,時代相近。
M1和M2為拱形卷頂磚室墓葬,墓葬是埋藏死者遺體的,兩漢時代,墓葬由簡單的豎穴土坑逐漸向人間屋宇建筑靠攏,將墓葬擴展為寢室庭園。到了兩晉,墓葬形制再次發(fā)生重大變化,兩漢時期的庭園屋宇室墓葬空間被進一步壓縮成單室券頂磚墓,墓葬祭祀形式也以墓室內祭臺或食案的設置而進一步簡化,流于象征性的形式。隨著道教在本地區(qū)的傳播發(fā)展,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死后升仙的無望,墓室逐漸向著修煉的洞天轉化,死者已經不再祈求神秘的圖像引導和安慰,也不指望自己的后裔會出多少孝子賢孫,會怎么樣光宗耀祖,有的只是清凈的安息,和竹林七賢一樣的自我陶醉在青山綠水之間,徜徉在遠離塵囂的洞天福地。
一、墓葬形式的起源與發(fā)展
券頂洞石墓最早出現在西漢晚期的洛陽,到東漢時期在中原大地廣為流行特別是單室豎長形帶墓道的形制更受中產階級的歡迎,但是,對于家境殷實或做過一官半職的士族而言,這種僅可安置一棺一槨的墓葬形式,畢竟無法表現后人的孝道,也讓死者在地之靈略嫌狹窄,所以,并列雙室或周圍帶回廊前頭有庭園如字形的墓葬更受上層階級的鐘愛。
但是,這種本來屬于中下層階級的墓葬形制,到了兩晉,卻為不少高官望族所接受并形成制度,如南京象山的王氏家族墓地,老虎山顏氏家族墓地等王氏顏氏都是名門望族,是對中原傳統(tǒng)的繼承。
兩晉時期廣為流行的單室券頂洞室墓葬形制,其原型是西漢晚期洛陽地區(qū)的屋殿頂磚石墓,模仿自現實屋宇,券頂則與卷棚或穹廬有關拱形券頂墓的形制已經出現,立刻風靡全國這其中固然有楔形墓磚新形式的技術因素,也可能有著深厚的文化因素,如黃曉芬所說受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圓地方影響等等長谷川誠一甚至認為是導入了西方建筑的樣式不管怎么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墓葬室頂都普遍地接受了券頂和穹廬頂的形式,不同的是,江南地區(qū)流行的是券頂,而北方地區(qū)則接受了穹廬頂;券頂堅持的是豎長形平面墓室,而北方則逐漸由長方變?yōu)檎叫位蝰R蹄形;長方形墓室的券頂像兩漢時期婦女和老人乘坐的車子上的卷棚,穹廬頂則是帳篷的頂卷棚使墓室變成了車輛,死者躺在墓室之中,可以安然的回到故鄉(xiāng),可以隨心所欲地周游列國,上升到神仙的世界,穹廬頂則是草原民族的屋殿,覆蓋在墓室之上猶如回到了祖居的草原。二、晉墓墓葬的特點隨著墓葬形制的簡化,帶來的喪葬儀式發(fā)生了變化,首先是減少了墓地祠堂,將不斷的墓祭簡化到了墓室之中,在墓室之中設置祭臺,一次性祭祀另外,隨葬品的地域化也使兩漢濃郁的喪葬習俗進一步簡化。一是去掉墓室的前堂。該形式兩漢時期廣為流行,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前堂后寢的翻版現實生活中的前堂是起居室,是公共活動空間,可以會見來賓,接受朝拜;形墓室的前堂就是墓室的祭祀場所,墓室中的前堂除了公共空間用途之外,更重要的是祭祀山東淄博金嶺一號墓葬前堂部位曾經出土一座陶享堂冥器,同樣的享堂冥器在山東沂南漢墓畫像之中也有表現,在吊唁者的隊伍旁邊,放著一座小房子,這個小房子,就是和金嶺漢墓出土的陶享堂一樣,都是隨葬的物品而這種享堂其實就是墓地的祠堂將墓地祠堂縮微后放入墓室,其作用應該是室內祭祀的象征除了享堂,在墓室內設置祭祀場所如祭臺或食案,也是墓室祭祀的重要表現。但是,大部分晉墓葬形制,幾乎都沒有了T形墓的前堂,也就是沒有了橫在棺室前頭的祭祀場所,而是一條短促的墓道加一個長方形的棺室,兩漢T形墓橫堂兩端被刪除,中心部分和后室相連接,也是有一個過程的。如寧波市蜈蚣嶺吳晉墓葬雖然沒有了橫前堂,但在長方形墓室之中專門截取了前半部分,放置隨葬物品,應該與魏晉的薄葬政策有關東晉南朝墓葬將前堂略去,實際上就是省略了墓室的享堂,簡少了墓室祭祀的場地,簡化了墓室祭祀。為了表示前堂后室的存在,在M2墓葬后室之中,前部和墓室甬道地面一樣,后部則略高一些,嵊縣六朝墓有的高出一塊磚的高度,有的則是5塊磚這樣的做法,使之放置棺材的后室明顯比前室高出一塊。將放置棺槨的后室地面提高一些的做法和專門設置棺床的意義一樣,也是黃河流域兩漢時期的傳統(tǒng),其目的可能是為了防水或隔潮如山東嘉祥武氏墓一、二號墓后室都比前室高,其中一號墓后室比前室高出40厘米。二是隨葬品兩漢時期日益豐富,規(guī)制成組成套的隨葬品,到了兩晉,被統(tǒng)統(tǒng)簡約化了。其中M1墓葬中,生活日用品和漢代陪葬的陶制明器基本不見,在東晉時期的王謝家族,其隨葬品也十分簡單,如南京象山王丹虎墓中,除了幾枚琉璃琥珀和綠松石珠子外,就是簡單的青瓷壺碗和耳杯王興之夫婦墓同樣如此,只是比王丹虎多了一件瓷熏一件銅蓋盒。雖然,南京地區(qū)的東晉墓葬大部分被早年盜掘,但綜合兩晉墓葬隨葬品,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基本的飲食器物簡單化了。和兩漢時期不但有食器酒器,有儲藏器,還有食物來源和加工器具如倉灶井家畜家禽等相比較,實在是天壤之別。三、墓葬形式的解讀單室券頂墓葬除了前述可能有模仿車輛卷棚的意圖外,也可能與洞窟有關,也就是與修煉避世思想有關眾所周知,佛教傳入中土的第一個影響是長生不老,所以,最早被中土人士所接受的是無量壽經,人們所以將一部佛經冠以無量壽的含義,實際上是把釋迦牟尼當成了西王母,當成了能夠讓人們長生不老的神仙,至于佛經里本來講的是什么人生哲理,則一概不去了解了與此同時,佛教的修煉方式如在洞窟中修禪坐禪的形式,也自然被人們所理解和效仿,于是,早期石窟中的坐禪窟比比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也是坐禪成仙伴隨著佛教的流傳和深入人心,墓葬之中佛教的因素也逐漸被引入,如蓮花紋樣山東沂南漢墓前室西間室頂就是一朵八瓣蓮花,而南京六朝墓清理簡報所述畫像磚時也有蓮瓣紋樣蓮花是佛教的標志性花卉,被東漢晚期和六朝墓葬引入墓室裝飾,一方面可能有如四神圖像一樣具有辟邪的含義,另一方面也有暗示超生西天的意義如沂南漢墓將蓮花紋樣設置在前室西間室頂,就有這樣的意圖因為佛教來自西域,所以從前室西間的室頂上西天自然最便捷了。最明確表明修煉的隨葬品來自于南京象山的王丹虎墓,在其隨葬品中,最突出的是圓形漆盒中的200粒丹藥丸和三小包粉末發(fā)掘者認為,這些丹藥和粉末其實就是著名的五石散,可能是王丹虎平時所服,也可能是專門為隨葬準備的。王丹虎是東晉散騎常侍王彬的長女,58歲去世王氏家族,崇信道教,大名鼎鼎的王羲之不但信奉道教,而且還身體力行地實踐著道教服食丹藥的形式如晉書王羲之傳稱:羲之既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石不遠千里世說新語言語篇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覺神明開朗。在M1墓葬西室也發(fā)現多粒類似藥丸的東西,很有可能就是道教中的丹藥。服食了丹藥就可以辟谷,不食人間煙火,自然可以脫離現實社會,不再受口腹之欲的牽累所以,在六朝墓葬之中,也就不必隨葬多少酒食,多少糧食肉禽,也用不著隨葬儲藏糧食的倉房和儲水的井,也用不著加工糧食的磨和碓。兩晉單室券頂磚石墓,作為最流行的墓葬形制,其淵源繼承的是兩漢,可能是卷棚式車輛的華蓋,在拱形的車棚下,逝者既可以安息著回到故鄉(xiāng),也可以像釋迦牟尼一樣,在洞窟式的墓穴中,修煉坐禪,服食成仙,至于隨葬品的多寡,已經不怎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終于有了一個清凈的場所,可以不再受功名利祿之累,可以像竹林七賢們一樣,遠離塵囂,遠離是非災禍,在死后的世界里尋找到安寧,找到自己的一片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