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工學院 趙 平 吳 琴
插圖:浦田千晶
以上三個句子摘自一些翻譯作品,均被作為“不影響原意的前提下不譯”的標準范例。三個象聲詞「ぺろぺろ」「ざわざわ」「ガタガタ」,都在譯文中被刻意省略,理由是:第一句中的“吞”字已經(jīng)充分道出了原意,如再加上“叭嗒叭嗒”,就會令人感到多余;第二句中的「ざわざわ」也不必非要譯成“寒噤”,因為“寒噤得起雞皮疙瘩”會使文字有失凝練;第三句中的「ガタガタ壊れていった」譯成“破滅了”,既忠實地再現(xiàn)了原文又節(jié)省了筆墨。
有趣的是,這三個句子與被當作標準范例的譯句,作為理解母語干擾的實例,同樣十分典型。
語言之間的翻譯自古有之。人類將動物的鳴叫聲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釋、模仿自然天籟音聲創(chuàng)作的象聲詞,可視作最原始的“翻譯”?!端鍟返谝淮问褂昧恕胺g”這個說法。國內(nèi)對于翻譯的定義可謂五花八門,其中最有名的翻譯理論當數(shù)嚴復的“信·達·雅”論,對它的爭論至今仍在延續(xù)。支持的人認為該論是翻譯理論的巔峰,反對的人感嘆那是難以達到的境地。不過,吉林大學宿久高教授在《日語文學作品聽讀與賞析》(外研社)中的一段論述頗顯見地:
“從狹義上講,翻譯是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過渡,是一種‘語言’的嫁接和置換。它的目的是要找出不同語言體系中的、不同文字的、準確的對應關系。但是,從廣義上說,作為‘文化載體’的翻譯,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單純的語言轉換和置換現(xiàn)象,而是一種具有社會性與文化性的行為,是一種‘內(nèi)部’與‘外部’的、異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是譯者對異文化的理解與解釋?!?/p>
象聲詞的把握與翻譯的準確與否,較之于其他詞類,與“譯者對異文化的理解與解釋”有著更為復雜的交織,跟“母語干擾”更是難解難分。
例如,亞馬遜熱帶叢林中有一個民族,其語言中與顏色相關的詞匯,除黑、白兩色以外,只有紅、綠、藍三種,結果該民族必須經(jīng)過特殊訓練才能識別紫、黃色、粉紅、淺藍等色彩。這是母語干擾的一種典型事例。
與之類似的典型事例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qū)的方言中不存在[n]和[l]的區(qū)別,把“南”和“蘭”都發(fā)音作[nan]或[lan],把“南方”說成“蘭方”、“藍天”說成“南天”對部分南方人來說毫無差異。因此,在學習日語時,五十音「ナ」段和「ラ」段假名的發(fā)音就成了這些地區(qū)的人的第一道難關。由于“「ナ」「ラ」不分”存在于日語學習的初期階段,故日語教學與研究者對此重視有加,而象聲詞的母語干擾來自日語學習的中、高階段,因此反倒容易被輕視。
現(xiàn)代漢語中模仿自然界音聲的象聲詞所剩無幾,而日語象聲詞仍然活躍在日常會話、漫畫、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等領域。但是到了歷史學、哲學、政治學、語學等學習或研究的“高級”階段,日語象聲詞因傾向于“感性”和“直覺”,被看作非正式的口語體,雖有栩栩如生的“描述”作用,卻難登“論文用語”的大雅之堂。這些因素加上母語干擾的影響,讓不少日語學習者很難意識到日語象聲詞在語言表述中的重要性,在翻譯過程中也會理所當然地一帶而過,甚至將其跟“不影響原意的前提下不譯”的理論掛上鉤。日語文學作品的翻譯中,這類因意識偏差和母語干擾造成的“不譯”現(xiàn)象比比皆是,屢見不鮮。
但是,正如漢語中大量由象聲詞衍變而來的詞類不容忽視一樣,日語象聲詞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過渡”中,也絕不能當作可有可無的存在。通過“日語咖啡(18)”和“日語咖啡(19)”的分析我們已經(jīng)得知,日語象聲詞翻譯成漢語時,往往難與漢語象聲詞對應,如果不吃透原意并準確地換成描述性詞類,極易導致有意無意的漏譯。
至此,我們可以回頭分析本文開頭那三個例句中象聲詞的“不譯”手法存在的問題了。
首先,第一例句的「ぺろぺろ」,在文中表現(xiàn)的是“用舌頭舔”的模樣(狀態(tài))。同為描述“舔”的象聲詞,還有「ぺろっ」和「ぺろり」。不過,后兩者表示的是“用舌頭舔一下”的意思。如:
(4) アイスクリームをぺろっ(ぺろり)と食べちゃいました。/一口吃掉了冰激淋。
「ぺろぺろ」表示的則是“用舌頭不斷地舔”的意思。如:
(5) アイスクリームをぺろぺろと食べています。/一口接一口地吃著冰激淋。
因此,例2譯作“聽到那種嬌滴滴的聲音,身上噌噌地/一個勁兒地/一陣一陣地起雞皮疙瘩”,方能接近原意。
從“寒噤得起雞皮疙瘩”這個佶屈聱牙的陳述也可看出,母語干擾甚至影響到了譯者的漢語句式。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能清楚地認識到象聲詞在日語學習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母語干擾對我們學習、理解、運用、翻譯異國語言時帶來的摯肘。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芸朔刚Z干擾,準確地去理解和把握日語象聲詞呢?這里有必要簡略地介紹一下筆者的經(jīng)驗。
首先,要端正對象聲詞的認識,絕不能因為其難登論述文等“大雅之堂”而掉以輕心。要把學習象聲詞作為提高日語水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意識地去背誦并盡可能多地使用象聲詞。
以下作為結束語,附上筆者創(chuàng)作的一段有關象聲詞小知識的趣味對話,各位同好在一讀之后,不妨嘗試著翻譯成漢語,看看怎樣才能準確表達出其中象聲詞的含義。
オノマトペの話
B:どんな詩?聞かせてください。
B:それはいいですね。
B:もったいない。
B:そう言えば、私もよく創(chuàng)作してるんですよ。
B:キラキラ…。
A:何が起こってるんだ?
B:カラカラ…。
A:死にそうだな。
B:ムラムラ…。
A:おかしい!
B:タラタラ、バラバラ…。
B:血液はサラサラ流れてい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