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項建恒
在一個與現(xiàn)在完全不同的時代里,那些對物和環(huán)境施加的影響比我們現(xiàn)在小得多的人創(chuàng)立了美的藝術,確定了美的藝術的不同種類。然而,我們的手段在這方面所達到的適應能力和精確度上正經歷的驚人發(fā)展使我們看到,古代的美的藝術即將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在所有藝術中都存在著一種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去觀賞和對待的物質成分,這種物質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現(xiàn)代化科學和現(xiàn)代化實踐。近二十年來,無論是物質還是時間和空間,都不再是自古以來的那個樣子了。人們必須估計到,偉大的革新會改變藝術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將影響到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最終或許還會導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變藝術概念本身。
——保羅·瓦雷里:《藝術片論集》,法國,第103-104頁(《無處不在的征服》)
當代影視動畫,是技術性傾向明顯的工作,是建立在技術革命之上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就目前的現(xiàn)象來說,其表現(xiàn)較多運用在商業(yè)效果顯著的“大片”之中,被借助用來完成那些追求視覺刺激、而真人又難以完成的視覺效果。可一提到“大片”這個詞,又時常會被一些人嗤之以鼻,以世俗冠以稱呼。的確,為了奪人眼球,不少“大片”借助當代影視動畫技術,雖把視覺效果做得震撼人心,卻往往忽視了藝術的“真我”精神。
圖1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一書中(見圖1),解釋了他對誕生于技術背景中的藝術品的理解。書中詳細闡述了由技術變革而引起的藝術面貌與思想的革新。照相機、攝影機等器具繼相出現(xiàn),藝術家們圍繞著這些器具開始了爭論和實驗。藝術面貌得以新的呈現(xiàn)。由于世界觀和出發(fā)點的異同,新的藝術面貌往往會成為爭論的焦點,這些新涌現(xiàn)的藝術面貌,有些被時間證實了它存在的必要性,甚至成為主流,也有些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證明它無人問津,或根本一無是處。但無論如何,這些新面貌都具有時代的意義,在新技術出現(xiàn)并成為趨勢的時候,這些涌現(xiàn)的新藝術面貌都同時提出了某種藝術發(fā)展的可能性,雖然他們的觀點不同,但都為藝術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藝術的發(fā)展被冠以兩極運動的稱呼,一是“膜拜價值”(Kultwert),另一個是“展示價值”(Ausstellungswer),在藝術的發(fā)展中,后者的意義在不斷加強。眾所周知,藝術活動起源于祭司活動,大多產生在祭壇和寺廟當中,這是最不方便展示的一種藝術,這種藝術活動后來演化成一些紀念活動和某方面具有領袖意義的人物畫像,雖然可以移動展示,但是數(shù)量和場地都受到很多限制。到了攝影出現(xiàn),藝術的展示性就被極大的提高了,并由于這符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提高和追求“展示價值”成為藝術生產力發(fā)展的趨勢。毫無疑問,當代影視動畫技術是追求藝術“展示價值”發(fā)展的結果,這種表現(xiàn)手法成為電影這種可復制的藝術品中重要的生產工具。
隨著藝術“展示價值”(Ausstellungswer)在社會地位中越來越受重視,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前所未有過的、被更多的人觀看。由于所有的人處在不同的立場、有不同的社會背景,所以也都“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動畫的誕生,源于一些畫家致力于“讓繪畫活動起來”的初衷,所以,它的出現(xiàn)可以完全認為是一個藝術現(xiàn)象。伴隨著發(fā)展,動畫藝術被逐漸的引向生活消遣的需求,由于這種需求傾向發(fā)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娛樂性滲透到動畫這一藝術形式當中。
圖2
動畫的產生是一個藝術現(xiàn)象,而其發(fā)展卻成為了某種娛樂現(xiàn)象。這兩個現(xiàn)象決定了完全對立的兩種態(tài)度,藝術現(xiàn)象需要專注、需要思考、需要投自身于藝術其中;而娛樂現(xiàn)象則正相反,它不需要多少專注和思考,它更多的關心人的自我感官體會,借助娛樂性來滿足人們的消遣愿望。這兩種對立的態(tài)度是任何一部動畫片在制作前就應該決定好了的,就是說動畫片本身必須先想好是服務于藝術還是服務于娛樂,而這一問題的確定,決定整部動畫的根源問題。說到底,就是說當代影視動畫技術沒有任何立場,它完全架構在另一個立場確定的基礎上,而其根源問題也就是到底服務于藝術還是服務于娛樂的問題。
較之于繪畫,電影更加精準,因為電影對環(huán)境和情節(jié)的記錄比繪畫要準確得多。動畫是嫁接于電影基礎之上的繪畫,具備電影和繪畫兩者的特征。動畫可以追求電影那樣真實的效果,甚至可以展示那些平時肉眼不能察覺的真實,當代影視動畫技術在追求逼真的效果上,可謂立下汗馬功勞。由這些逼真效果而引起的驚嘆聲一度成為動畫電影追求的方向。到電影版《最終幻想》的出現(xiàn)(見圖2),它利用當代制作技術,把這種追求真實的動畫效果制作做到了極致,但就是這種極致開始引起了事物反面的發(fā)展。不少人開始對追求真實的動畫效果開始厭煩或畏懼。大家又開始提取繪畫性的元素,并也借助當代影視動畫技術來完成其追求的表現(xiàn)效果。當代影視動畫技術已經悄無聲息的占領了幾乎現(xiàn)代所有類型動畫制作領域,無論是二維動畫、三維動畫、定格動畫、剪紙動畫、水墨動畫等等,都已經借助這種技術來完成其制作,在技術層面上說,大家是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的,不同的是其視覺表現(xiàn)的美學根源問題。動畫作為架構于繪畫和電影之間的表現(xiàn)藝術手段,必須決定其目的是“藝術現(xiàn)象”還是“娛樂現(xiàn)象”,而影視動畫技術將完全服務于這種“現(xiàn)象”確立后的表現(xiàn)效果上。比如,在服務于“娛樂現(xiàn)象”的視覺表現(xiàn)上,則要符合大眾消遣的心態(tài),要符合大眾審美;而服務于“藝術現(xiàn)象”的視覺表現(xiàn),就不能只是追求真實感的畫面和刺激的場景,因為“藝術現(xiàn)象”需要專注和思考的,需要一種可以凝神的觀看態(tài)度,需要藝術精英認可。所以,這里談到的美學根源問題,就好比是一條雙叉路口,你必須決定走哪一條,并從而決定了你的美學表現(xiàn)思路。
由現(xiàn)代影視動畫技術帶來的變化已經滲透到當前社會中,并隨之帶動了諸多相關的文化思潮,其中“虛擬”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已經不再陌生。利用臉蛋漂亮的動畫形象,完美的三維人體骨骼,帥氣的高檔外衣,再用動作捕捉儀捕捉真實的人類動作……這一切,看似一個科學家創(chuàng)造了一個完美而標準的人。在虛擬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我國也開始探索虛擬文化之路。算起來,從中國首個虛擬偶像“青娜”到現(xiàn)在央視六套的虛擬主持人“小龍”,也走過不少日子了,但是他們的影響和效果都不太好(見圖3)。技術的進步并沒有讓這些完美的偶像吸引人們的視線。當然,這也不只是在國內發(fā)生,例如2004年日本動畫《蘋果核戰(zhàn)記》,當時號稱最逼真的動畫——全部用動作捕捉儀來捕捉真人的表演動作,但最終令人比較失望,所有的動作雖然看著都很符合人體動作,但是那些表演實在是太蹩腳,就連當時參加的動作演員都覺得演出失敗極了——然而導演卻說“可以了”。
青娜
小龍
中國在虛擬偶像這一塊探索中一直都不很理想,這也是虛擬文化思潮中值得反思的地方。面對優(yōu)良的技術裝備,人卻變懶惰了,人們從心理上認為這些設備是來“解放”他們的、是來讓他們可以“偷懶的”:虛擬人物有了漂亮的臉蛋還要做表情嗎?——可愛就夠了;有了動作捕捉儀還要考慮表演嗎?——已經很逼真了。于是人們習慣了不再推敲、不再思考,這樣一來,人們擺脫了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辛苦,但與此同時也放棄了塑造精神價值的機會。
為了研究當代影視動畫技術對“虛擬”文化思潮的碰撞,我們下面要研究一部很成功的虛擬化偶像動畫——《街頭霸王》(見圖3)。
《街頭霸王》的成功是因為他把“虛擬”演繹得很“真實”?!疤摂M”其實是為了更快捷、更低成本的表現(xiàn),它的成功與否,還要看它是否用虛擬的手法打動了觀眾的感情,這種“虛擬”必須建立在某種“真實”的立場之上,要處處體現(xiàn)出“真實”的細節(jié)來。
有一點很重要,《街頭霸王》絕不是“漂亮臉蛋表面光鮮”的類型,作為音樂動畫,污點樂隊的戴蒙·阿爾本的音樂,讓這部音樂動畫具備了聽覺上的藝術感染力,這是一種內在的、本質的力量,這已經超越了 “漂亮臉蛋”的光鮮作用。戴蒙·阿爾本對虛擬偶像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本人相貌英俊,但卻致力于做一個幕后工作者,這是因為他更注重表現(xiàn)藝術內涵而非偶像的美貌,這成為他的藝術原則,所以他的成功應該被稱為是“實力派”。
負責設計《街頭霸王》形象、并擔當動畫導演的杰米·休利特,是一位漫畫家及設計師,曾經紅極一時的“坦克女孩”就是出自他的手筆。杰米·休利特認為,英國樂壇到處都是那些靠賣弄漂亮臉蛋、靠聽臺下女子的尖叫聲為榮的偽音樂人,這些人根本不關心歌曲好不好……他在設計《街頭霸王》人物造型的時候,拒絕追求外形完美,而是表現(xiàn)這些虛擬人物的個性特征,他為這些人物設計了性格、愛好、口頭語等等富有人物個性的特點。在動畫編劇時,像刻畫一個文學人物一樣處處體現(xiàn)這些虛擬人物的情感和性格。我們可以看看這個虛擬樂隊的人物設定。
主唱:2-D,1977年出生
特征:一頭沖冠頭發(fā)好像刺猬一樣,兩只眼睛黑漆漆的,猛一看還以為是瞎子。
介紹:修長頹廢迷人的主唱2-D,擅長彈奏鍵盤。2-D在人群中總是最沉默的一位,頭部曾受過兩次意外打擊,導致偏頭疼和部分記憶的缺失。他一直將魔頭以為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他吸引了眾多女性歌迷的目光,甚至還出現(xiàn)了他的后援會,在網絡上成立了"Love 2 Deep "的歌迷專屬網站。他喜歡收集波霸美女圖。不過,有英格蘭某報報道,他和英格蘭足球聯(lián)盟某球員交往甚密,而有被懷疑“同志”之嫌。
吉他手:Noodle,1991年出生
特征:一雙永遠睜不開的丹鳳眼
介紹:促狹可愛的日本女孩吉他手Noodle,年僅10歲,喜歡收集飛天小女警、電子雞、口袋怪獸、溜溜球玩具。Noodle總是帶著內建收音機的流行盔帽,充滿神秘東方氣息的她雖然只會講一句英文「Noodle」,但還能教2-D用“禪意”來治療頭痛。她的吉他技巧與中國拳腳功夫非常好。
貝司手:Murdoc,1966年出生
特征:滿口毒蛇般的綠牙與一雙紅色的陰陽眼。
介紹:他是個地道英國本土人,喜歡揍2-D,喜歡用打火機燒小貓尾巴,喜歡在街邊看免費A書。聰明樂觀的Murdoc不修邊幅,但內心思維縝密,以自修方式練就而成優(yōu)異的貝斯彈奏技巧和寫歌制作功力,這使他成為主宰全團的舵手。他還是英國流行樂天王羅比·威廉斯的兒時伙伴。
鼓手:Russel,1975年出生
特征:因過度驚嚇導致兩眼眼球翻白
介紹:“健身”和“狂吃”是他的兩大愛好(目前是倫敦市郊“卡洛里多功能有氧健身中心”的老板)。出身中產之家,卻崇尚說唱和Rap等黑人文化。他待人彬彬有禮,但在中學的時候,不知為啥被邪靈附體——昏迷了四年,此后就有了“嘻哈魔”常駐體內。
他們都有豐滿的人物性格,每個人既有優(yōu)秀出眾的一面、同時也有點人性的瑕疵,各自的歷史經歷發(fā)展成獨特的愛好、信仰、價值取向。虛擬樂隊的人物都有詳細的資料、生活習慣、卓越的藝術才能——這些內容全都來自現(xiàn)實生活??梢姡@完全是一個被賦予了生命的虛擬樂隊,他們都不完美,但都具備豐滿的靈魂——都令人著迷。與此相比,另外一些被塑造了漂亮臉蛋的虛擬偶像,就比《街頭霸王》要蒼白得多了。
圖3
劇中人物要鮮活起來,還要靠細心雕琢。要給這個虛擬樂隊策劃更符合他們人物性格、更接近真實社會的情節(jié)?!督诸^霸王》出第二張專輯的時候,突然鼓手Russel對外界宣稱:“其實這張專輯基本都是出自Noodle之手,可是Murdoc卻要獨占全部的功勞——Murdoc竟對外界說他就是這張專輯的創(chuàng)作者,其實他不是,這張專輯是Noodle的?!迸c此同時,Noodle也在一些地方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說:“再杰出的樂隊也會最后被盛名所毀,虛擬樂隊也在所難免。”
這些出自虛擬人物的發(fā)言著實把現(xiàn)實的人們弄沸騰了,娛樂記者們大幅登載“街頭霸王樂隊內部不合,面臨解散”的文章;歌迷們談論著這次事件、在生活中、在網絡上發(fā)表著各自的看法。
高明的策劃讓我們已經忘記了這些虛擬人物的虛無,這種虛擬已經被現(xiàn)實中的人們接受下來。“虛擬”,是用來創(chuàng)造“生命”的,它是藝術加工,而非表現(xiàn)形式,這是虛擬文化與當代思潮的火花。當代影視動畫,正處在虛擬文化湍急的潮流中,必須要懂得這種文化內涵,并把握虛擬文化在社會中的意義,才能夠得心應手的借助這種文化思潮,這也是“當代性”的重要特征。
[1]: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品[M].王才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2]:華明.西方先鋒派電影史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