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第四人民醫(yī)院(041000)閆煒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急性并發(fā)癥,是其主要死亡原因,但隨著治療方法的改進及醫(yī)療條件的改善,其病死率不斷下降,約1%~18%。
1.1 一般資料 DKA患者17例均符合WHO關于糖尿病診斷標準分型,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年齡15~81歲,平均51.7歲,>60歲者l0例(55.5%)。
1.2 誘因及表現(xiàn) 8例有感染史,l0例自行停服降糖藥,3例輸注葡萄糖過多,l例進食大量碳水化合物及甜飲料。全部急診入院,初期均有煩渴。食欲減退、惡心、嘔吐11例,腹痛13例,呼吸急促伴低血壓2例,低體溫、尿量減少3例,昏迷5例。
1.3 實驗室檢查 17例尿糖均在(++)以上,尿酮(++~+++),血糖平均23.8(16.7~52.3)mmol/L,血鈉134(119~170)mmol/L,血鉀3.7(2.5~6.0)mmol/L,尿素氮7.4(5.6~29.2)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17.6(6~24)mmol/L,血白細胞數(shù)12×109(7.8~2.0)/L。
1.4 方法 全部補液,均使用小劑量胰島素持續(xù)靜滴,輔以糾正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等綜合治療。多數(shù)患者在治療后4~12h血糖明顯下降,酮癥酸中毒得以糾正,一般2d后胰島素改為皮下注射。
本組17例中好轉出院16例,死亡1例,死因為心律失常致心臟驟停。
目前認為,DKA是一種“雙激素病”。治療時給予靜點小劑量胰島素降糖,并及時補充葡萄糖。一般按胰島素:葡萄糖=1:4~6給藥,直至酮體消失,尿糖(+)。
3.1 補液是本病治療的重要手段 輸液量及速度要根據(jù)患者年齡、失水程度及心腎功能的情況決定。成人DKA一般失水4~6L,如心功能正常,原則上4h補足失水量1/3~1/2以糾正細胞外脫水及高滲狀態(tài)。最初4h為500ml/h,后4h為250ml/h,余液24h內(nèi)輸完。開始一般補給生理鹽水或復方氯化鈉溶液,當血糖降至13.9mmol/L時,應使用5%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氯化鈉溶液。
3.2 糾正電解質紊亂 通過輸入生理鹽水,使血容量增加、腎功能好轉、尿量增加而增加排鉀;應用胰島素后,糖原開始積累,更需要鉀。而DKA時,細胞內(nèi)鉀外溢,由腎排泄;治療開始后,大量輸液引起血鉀稀釋且因酸中毒被糾正,細胞外鉀進入細胞內(nèi)等,均可引起低鉀血癥,嚴重時可導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驟停。故原則上治療一開始即應補鉀,一般以20%~30%濃度(1.0~1.5g/500ml),24h補鉀6~8g,神志清醒者亦可口服補鉀。如伴有腎衰或尿量<30ml/h應先糾正腎衰,尿量增多后開始補鉀。常規(guī)補鉀后4h給予25%硫酸鎂5ml肌注或靜滴,如補鉀后血清鉀仍不升則提示低鎂,應及時給予硫酸鎂靜滴。
3.3 糾正酸中毒 DKA酸中毒為繼發(fā)性酸中毒,在補液和應用胰島素治療過程中,代謝性酸中毒可隨代謝好轉而得以改善和糾正,如血pH低于7.1或血碳酸氫根低于5mmol/L,應給予碳酸氫鈉50mmol/L(約5%SB 84m1)稀釋至等滲液(1.25%)后滴注,先快后慢。但血碳酸氫根濃度不宜超過10mmol/L。血pH驟升使血紅蛋白氧親和力上升,而紅細胞2,3—DPG升高和Gtlb含量下降則較慢,因而加重組織缺氧,可誘發(fā)和加重血糖進一步升高。同時脂肪代謝紊亂,分解加速,給酮體產(chǎn)生提供了大量前體,最終形成酮癥酸中毒。
3.4 持續(xù)小劑量胰島素治療 胰島素早期合理使用是搶救成功的關鍵。若血糖>18mmol/L,則在生理鹽水(若血鈉高于平衡鹽液)內(nèi)加胰島素靜滴,按4~6U/h速度靜滴。如2~4h后血糖值下降大于靜滴前30%,則按原劑量持續(xù)滴注;如4h后血糖下降<30% ,則增加胰島素用量30%~100%。待血糖下降至13.9mmol/L時,應將胰島素用量減至0.5U/h。
3.5 吸氧及支持治療 急癥時吸入氧氣,有利于糖的代謝;補足維生素B族,尤其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時尤為重要。
3.6 其他 去除誘因,治療各種感染與并發(fā)癥,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抗心衰、抗休克、降顱壓等綜合措施。
3.7 積極預防DKA的發(fā)生 本組中有10例因突然停用降糖藥而誘發(fā)DKA,尤其是幼年型糖尿病患者,故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糖尿病常識,對防止DKA的發(fā)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