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德賢
(太湖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25)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倡導知識的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以各種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的教學已成為目前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 筆者所在學校于2011 年始進行了課堂教學的改革,嘗試“活動單·導學”教學的探索,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三單·六環(huán)節(jié)”教學的校本模式。
“三單·六環(huán)節(jié)”導學模式是教師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內容精心編制的預習單、活動單、檢測單,三單合并成學生學習活動的“導學單”。 既有活動目標和任務的引領,又有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及活動內容和操作步驟,學生可以“導學單”為索引,接受學習任務,在教師引導下展開學習活動。 將課堂教學的基本流程設計成輔助定向、自學檢測、質疑釋疑、活動探究、精講點撥和反饋提升等六個環(huán)節(jié)。 課堂上學生以“導學單”為學習的載體,在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出示學習任務的輔助定向下,走進教材,自主學習,通過簡單的閱讀、調查、分析、學習了解基本知識,并在自主研習中產生新的疑問,在自學檢測下,師生共同釋疑,對學習的重點、難點,則組織學生進行活動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核心知識內容,教師參與評價,提出建議、組織歸納,提示規(guī)律,再通過練習反饋,鞏固提升。 這一基本模式符合“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導學”的基本教學原則。 從學生“學”的實情出發(fā),提供真實的學習事件,通過“活動”體驗自主建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筆者作為學校教學的管理者和實踐者,有幸深入一線課堂,進行大量的課堂聽課調研。 看到學生的情緒確實被“活動”調動了起來,課堂教學的氣氛很熱烈,合作、交流、探究幾乎成了每堂課的主旋律。 但時間一長卻發(fā)現了很多的問題和誤區(qū):一是自主學習很快變成“自由”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教師缺乏指導和監(jiān)督;二是合作交流泛濫,不論內容是否合適,都要讓學生合作,導致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缺乏責任心,且討論交流不切主題,變成閑聊,學生參與度也不平衡;三是問題探究生搬硬套,既體驗不到探究的過程,也沒有享受到結果的快樂,同時也因此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影響了教學任務的完成。 下面針對“合作、交流、探究”中出現的問題和誤區(qū),結合自己化學教學的實踐,談一些對“三單·六環(huán)節(jié)”導學教學的反思。
自主學習是學習的根本,是指學生自覺、主動地去發(fā)現、調查、歸納、建構。 在課堂“六環(huán)節(jié)”中包括自主研習和獨立練習反饋等過程, 能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品質。
自主研習,需要目標任務的驅動和真實事件的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性和興趣、欲望,展開自學。 教師要預設研習的內容,精心設計問題,明確要求,規(guī)定時間,并指導研習的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及時記錄自學的結果,存在的疑惑及生成的問題。 我在教授電解質一節(jié)時,關于電解質的概念,從列舉日常生活中能導電的物質入手,設計以下幾個問題:(1)物質導電的條件是什么? (2)電解質可以是單質或混合物嗎? (3)電解質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導電嗎? (4)能導電的物質都是電解質嗎? 指導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對電解質的概念進行自主研習、分析辨別,去理解其內涵。 在學生研習時,個別指導,個別理解有錯誤進行及時糾正,共性問題通過集體的點評釋疑。 學生通過自己能力能解釋和理解的問題,堅決鼓勵自己去解決,教師只能進行幫助和指導。
自主練習,需要及時的點評、糾正得以鞏固提高,在學習了基本知識原理后,學生是否真正能理解掌握和應用,需要安排練習進行檢測和反饋,教師圍繞知識重點,編制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訓練、應用;教師在學生練習時要認真巡視,查找學生中出現的錯誤,第一時間搜集反饋的信息,對認識錯誤及時糾正,通過點評釋疑。
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學生尚不能完全理解的內容或生成的疑惑,以及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化學原理的應用,規(guī)律的揭示,則可通過小組同學間相互合作,共同調查、分析、實驗、探究去完成。 合作探究是“三單·六環(huán)節(jié)”化學課堂中重要的學習活動環(huán)節(jié)。
但合作探究學習,不是迎合新課程,追求課堂氣氛的形式,而是注重“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的途徑。 合作探究應具備一定的條件:一是學生自主研習尚不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他人的合作、幫助,且又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二是有合作探究的意義和目的,且可操作性強; 三是內容存在思維的深度, 有基本知識的應用、拓展、延伸的余地。 能由學生自己解決的簡單問題、通過合作探究也無法解決的問題,都不適宜組織探究學習。
合作探究應由教師根據內容和需要慎重選擇,對一些化學知識的學習可能產生歧義,理解產生偏差,個體學習在短時間內又難以解決的內容,可以選擇組織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讓學生感到確實有與同學間共同交流、合作去完成的必要,真實不虛假,既能體驗探究的過程,合作的力量,又能享受探究成果的快樂喜悅,不是每堂課,每個知識點都要設計探究活動。 如《乙醇的結構與性質》一節(jié)中,關于乙醇物理性質的歸納,乙醇結構的理解,通過教師指導下的自主研習、調查、模型的觀察、歸納,不需要合作,也沒有必要探究,學生個人完全可以對比理解掌握而乙醇參加化學反應時, 各化學鍵的斷裂,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揭示, 有一定的思維深度,對于醇類性質的應用,延伸有實用的價值,且在學習乙醇化學性質后,學生具備了分析的能力。 就應組織學生探究,能更深入揭示本質,掌握化學反應與化學鍵斷裂的關系規(guī)律,靈活運用。
合作探究需要教師編制活動單時,預設好問題的梯度、角度。 合作前引導學生先從不同角度進行獨立觀察、實驗、思考,并加以適當引導、指導,導在難點、疑點處,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圍繞教學內容有效展開。 彼此交換意見,在爭辯、探討、質疑中明晰知識脈絡并共享探究成果,交流思維方法。 例:在組織探究“SO2的氧化還原性”時,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設計一系列的問題:①SO2中S 元素的化合價;S 元素還有哪些價態(tài)? ②怎樣可實現化合價0←+4→+6 的轉化? 用相對應的方程式表示。③上述轉化過程中SO2體現什么性質?④怎樣設計實驗來驗證。 通過對層層遞進的問題的思考、分析、討論,小組同學的相互補充、完善、修正,從理論上分析判斷SO2的氧化、還原性,又通過實驗探究得到驗證,使學生感覺知識獲得的真實,感受科學探究的嚴謹有價值。
無論是自主研習,交流討論,還是合作探究,任何一種學習活動, 都終應將學習的結果以不同的形式反饋,以檢測學生理解、掌握的程度,教師的理答,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十分重要。 肯定的評價、中肯的建議、鼓勵性的補充、完善,均是學生持續(xù)自主學習的動力。
學生學習活動的結果,限于學生的認識水平、歸納能力、語言表達等,往往比較片面不完善、不深入,甚至有偏差,通過正確評價,使學生的理解更深入,知識掌握更完善準確。 教師除對學生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廣度、程度、深度,學生學習的態(tài)度、表現,完成小組學習的分工任務的過程做出評價,更要重視學習的效果的評價。 鼓勵學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學習的成果,認真聆聽學生觀點的表述,仔細查看學生的板演,細心糾正練習檢測中的錯誤,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 首先在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出回答時,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正誤做出明確的判斷,不能含糊其辭,但教師的語言、手勢、表現要作出積極的鼓勵,不能因學生的回答不正確而刺傷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回答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及時進行畫龍點睛式的啟發(fā),排除故障,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其次對同一問題讓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繼續(xù)回答,讓不同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對同一問題作出分析判斷, 檢測學生對問題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第三,通過對學生已有的回答結論進行大膽質疑,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引入深思,使師生交互作用增強,促使學生更深入反思,用巧妙的理答驅動形成問題鏈,使問題逐步向開放性,挑戰(zhàn)性方面轉化,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深入,提高思維品質,養(yǎng)成學習反思的習慣。
自主、合作、探究是“三單·六環(huán)節(jié)”化學課堂中新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探究,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發(fā)展,但自主學習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啟發(fā)。 探究忌太濫,應從實際需要出發(fā),從實效選擇展開。 合作學習可培養(yǎng)團隊精神,同學互需互學,但應精心預設,明確每位學生的分工任務,積極參與,也要培養(yǎng)獨立思考的習慣,防止一遇困難、挫折就想求助他人,削弱責任意識。
[1] 張克龍.對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8)
[2] 邱學華,顧明遠.嘗試教學專輯[J].人民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