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清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 江蘇 無錫 214112)
化學實驗教學是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化學實驗是學生學好化學的有效途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止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技能、動手能力等外在的化學實驗素養(yǎng),更重要的是化學實驗設計與體驗蘊含著豐富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方法,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通過學生設計實驗、觀察現(xiàn)象,逐步養(yǎng)成分析、比較、推理的思維習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造就具有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的學生。
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要求其通過參與教學活動,體驗和感悟掌握知識、技能的一般方法和途徑,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獲得發(fā)展,其教學目標是多層次、立體式的?;瘜W實驗的設計和體驗,對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及將所學知識內(nèi)化為自身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并進一步外化為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和較強的可操作性,是實現(xiàn)上述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化學實驗的設計目的是通過解決一些實際的化學問題,使學生養(yǎng)成愛動腦、愛動手的習慣,培養(yǎng)化學實驗技能、實驗素養(yǎng)和掌握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提高。因此,在選擇實驗設計內(nèi)容、課題時應有一定的針對性,不能隨意地選擇實驗內(nèi)容,否則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沒有主動思維、積極實驗的激情,起不到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最終目的。
針對高中生學習和掌握的化學知識而言,化學實驗設計的課題選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以高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的實驗、物質(zhì)性質(zhì)為素材背景,進行實驗的改進和完善;對給定的實驗內(nèi)容分小組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小組間相互交流、評價,明確實驗方案的多樣性、差異性,并在安全性、可操作性、準確性和精確性上做出更好的選擇;也可通過對課本實驗、學生實驗中出現(xiàn)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反常的現(xiàn)象作為探究的課題進行挖掘拓展,使學生通過進一步的實驗研究,更深入地認識化學反應的復雜性,更全面地認識化學變化的規(guī)律和實質(zhì);也可以選擇平時練習中遇到的化學探究實驗課題進行研究;以及以節(jié)約化學資源、減少并防止污染、變廢為寶為目的的實驗室實驗廢液的處理與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學生進行化學實驗設計是學生充分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化學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作為學生的助手、扮演配角的角色,要將更多的分析、比較、推理的思維過程讓學生來展現(xiàn),實驗儀器的選擇、組裝、實驗的操作過程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僅在知識的準備、操作的流程、安全性方面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
化學實驗設計課題的提出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學生的興趣愛好等確定。對于涉及知識是課堂教學內(nèi)容的組成部分,則教師可將其結合課堂教學的安排在課內(nèi)完成。
如在高一學生學習鋁及其重要化合物之后,可提出兩個可操作性較強的實驗設計的問題,并可讓學生分組完成:
①如何在不提供其他化學藥品的基礎上,僅用試管和滴管來鑒別AlCl3溶液和NaOH溶液?
②以鋁粉、稀硫酸、NaOH溶液為原料,設計不同實驗方案制取Al(OH)3,并比較不同方案中原料的用量,給出最佳實驗方案。
通過學生課堂交流、分析、討論,確定實驗原理和方案,并可利用課堂和課外時間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驗證實驗設計方案的正確性。
正確實驗方案的確立不僅鞏固了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掌握,更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提高了學生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并在問題的層層遞進、深入解決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全面性,同時使學生領悟到成功的喜悅和對自我的肯定,有助于學生提高分析思考化學問題的自覺性、樹立學好化學的自信心。
對于某些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也可以要求學生設計相應的實驗進行具體的操作。如在有機化學苯酚一節(jié)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學習知道苯酚能與金屬鈉反應。那么,可以如何設計實驗,觀察實驗現(xiàn)象呢?在分析討論中,同學們做出了較全面的分析比較:有的學生提出將金屬鈉直接投入苯酚中,但有學生考慮到固態(tài)的苯酚不電離,且與金屬鈉接觸面積小,不易反應而被否定了;有的學生提出將金屬鈉加入到加熱熔化的苯酚中,但考慮到溫度高反應可能會較劇烈不易觀察現(xiàn)象;有的同學提出先將苯酚配成溶液(水溶液、醇溶液),但又馬上遭其他同學的反對,因為水、乙醇自身就能與鈉反應;于是又有同學根據(jù)“相似相溶”原理提出“將苯酚溶解在苯、甲苯等溶劑中配成溶液,再加入金屬鈉,觀察現(xiàn)象。”對于學生而言,這些方法的提出,思維在層層深入,正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體現(xiàn)。該實驗設計方案的最終確立是學生在結合物質(zhì)性質(zhì)的基礎上,聯(lián)系到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借鑒水溶液與固態(tài)物質(zhì)的反應,通過方法的比較、知識的遷移而設計的可行的方案。接著通過學生親身的實驗體驗,觀察到了預期的現(xiàn)象,但發(fā)現(xiàn)反應過程比較緩慢,在金屬鈉表面包裹著一層白色物質(zhì)。通過同學們進一步的分析,對該實驗現(xiàn)象作出了合理的解釋——生成的苯酚鈉是離子化合物在苯或甲苯等有機溶劑中不易溶解,生成后就附在金屬鈉的表面,導致反應速率較慢(在此,還可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溶劑,通過與金屬鈉的反應,探究乙醇和苯酚中羥基氫的活性強弱)。這樣的實驗方案的確立過程,并親身體驗實驗,不僅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些新的實驗現(xiàn)象會進一步促使學生作深入的思考、探究,更使學生思維能力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呈螺旋式的上升,是思維品質(zhì)的升華。
對于化學實驗中的副產(chǎn)品、廢液等的回收利用,也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些可操作性較強的實驗。如萃取實驗中的苯、CCl4、溴單質(zhì)、碘單質(zhì)的回收;實驗室制氯氣中MnO2的回收、銀鏡反應中Ag的回收;以及廢舊干電池中電解質(zhì)離子的檢驗;鎂粉與溴水反應機理的探究等實驗。由于這些實驗過程較復雜,耗時較多,故可以安排在課外時間、校本課程等時間段讓學生設計并完成。
在對化學反應副產(chǎn)物、廢棄物的回收利用中,同學們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想法。如從銅與濃硫酸反應后的溶液中回收制取膽礬晶體,用其中剩余的硫酸溶液,酯化反應后剩余的含硫酸的溶液用于溶解鋁熱反應中的固體混合物,以制取硫酸鋁、硫酸亞鐵、硫酸鐵等硫酸鹽的實驗設想。并通過資料的查閱、實驗過程的設計、具體實驗的實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此過程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熱過濾、蒸發(fā)濃縮、冷卻結晶等正確熟練的實驗技能,更鍛煉了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在知識、方法、能力方面的收獲是一般課堂教學中無法傳授獲得的,更為他們今后在高校的深入學習、踏上社會努力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化學實驗的設計與體驗的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探究的主人翁精神。挖掘、利用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作為設計實驗方案的素材,探究化學反應本質(zhì)、優(yōu)化實驗方法,能極大地調(diào)動學生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強烈的探究欲望,并能認真踏實地付之于實驗體驗,總結實驗過程中的成敗得失,改進和完善實驗方案、操作細節(jié)等。在實驗設計和體驗的過程中少不了同學間的相互討論、辯論、分工合作,體現(xiàn)了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更由于實驗方案設計的不確定性、多樣性,經(jīng)分析、比較、改進,確立最優(yōu)實驗方案,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批判思維、收斂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和鍛煉,對多種思維作了完整的詮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真正培養(yǎng)了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大膽猜想、周密分析;比較篩選、歸納總結的科學態(tài)度和作風,也逐步樹立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精神。
教師在化學教學中要努力挖掘富有啟發(fā)性、探究性、操作性的實驗內(nèi)容,充分調(diào)動和激發(fā)學生動手實驗的激情。平時應重視學生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實驗技能、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和流程,提高動手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化學實驗素養(yǎng)。對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與體驗,要引導學生以提高自身化學實驗技能,鍛煉自己運用所學化學知識、化學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目的,端正態(tài)度、積極動手、細心觀察、善于思考,而不是抱著好玩、有趣、消遣的心態(tài)對待。對于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體驗更適合化學較好的學生,他們有較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有更多的課余時間和精力用于實踐。由于化學實驗方案的設計與實驗所耗的時間較多,所以學校應充分開放實驗室,更多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和假期進行,同時教師也應給予充分的支持與幫助,使學生能做好實驗,收獲成功。
思維只有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體現(xiàn),只有在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因此,中學化學教學中要借助化學實驗獨特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優(yōu)勢,通過教師引領啟發(fā)、學生自我探究的方式,確立合乎學生實際的實驗設計問題,鍛煉、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在多層面上完成中學化學教學目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陸燕海.乙醇與苯酚中羥基氫活動性比較實驗的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