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00029)張紅林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醫(yī)務室(100088)馬淑芳2
北京普適恒量中醫(yī)診所(100007)張俏3 扎娃4 黃超5 全新6 馬冬娜7 賴麗莎8 王芝營9
帕金森綜合征(Parkinson syndrome)是發(fā)生于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的變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確,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部分患者可因腦炎、腦動脈硬化、腦外傷、甲狀旁腺功能減退,一氧化碳、錳、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類藥物中毒及抗抑郁藥(甲胺氧化酶抑制劑等)作用等引起類似帕金森病的表現(xiàn),稱帕金森綜合征。
1.1西醫(yī)對帕金森綜合征的認識 帕金森綜合征常繼發(fā)于某些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其他疾病,包括腦血管病、腦外傷、顱內(nèi)炎癥、腦腫瘤,或是由毒物、藥物所引起。其臨床表現(xiàn)為:①運動障礙;②靜止性震顫,主要累及手和上肢,手呈“搓丸樣”顫動,個別患者可累及下頜、唇、舌和頸部等;③肌肉僵直;④其他如易激動,偶有陣發(fā)性沖動行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有的患者還可出現(xiàn)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如油脂臉、多汗、垂涎、大小便困難和直立性低血壓,也可出現(xiàn)抑郁和癡呆的癥狀,腦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謝產(chǎn)物降低。
1.2中醫(yī)對帕金森綜合征的認識 中醫(yī)學無“帕金森”病名,針對帕金森綜合征的肌肉僵直、震顫、易激動等癥狀,本病多屬中醫(yī)學“眩暈”、“震掉”、“顫證”、“痙病”、“內(nèi)風”等范疇[1],《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其“掉”字,即含震顫之義?!端貑枴っ}要精微論》指出“骨者,髓之府,不可以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素問·五常政大論》“其病搖動”、“掉眩巔疾”、“掉振鼓栗”等,闡述了本病以肢體搖動為其主要癥狀,屬風象,認為該病的病因為風,病位在肝、腎[2]。明代醫(yī)家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指出:“顫振者,人病手足搖動,如抖擻之狀,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辈⒅赋觥按瞬涯牾r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陰血不足,極為難治。”認為該病系年老陰血不足,肝風內(nèi)動,筋脈失去濡養(yǎng)而致。
明代樓英《醫(yī)學綱目·顫振》說:“風顫者,以風入于肝臟經(jīng)絡,上氣不守正位,故使頭招面搖,手足顫掉也”,“此證多由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笨隙擞^點,擴充了《內(nèi)經(jīng)》的病因病機,闡明了風寒、熱邪、濕痰都能作為病因而生風致顫。王肯堂《證治準繩·顫振》進而指出:“病之輕者,或能用補金平木,清痰調氣之法,在人自斟酌之。中風手足彈拽,星附散,獨活散,金牙酒,無熱者宜之;摧肝丸,鎮(zhèn)火平肝,消痰定顫,有熱者宜之;氣虛而振,參術湯補之;心虛而振,補心丸養(yǎng)之;夾痰,導痰湯加竹瀝;老人戰(zhàn)振,宜定振丸?!睂O一奎《赤水玄珠·顫振門》又提出氣虛,血虛都會引起顫證,治法為“氣虛顫振,用參術湯”,“血虛而振,用秘方定心丸”。此外又指出:“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敝畏ㄒ恕扒迳涎a下”。
現(xiàn)代醫(yī)家對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機作了進一步探討,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周仲瑛等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肝風內(nèi)動,筋脈失養(yǎng),其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本為氣血陰陽的虧虛,其中以陰精津血虧虛為主,標為風、火、痰、瘀為患。王剛等認為,該病的病因為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導致肝、脾、腎諸臟虧虛;勞逸不當,傷及筋骨;飲食不節(jié),氣血生化乏源;七情失調而致氣機逆亂;居住失宜,外感穢濁之邪。該病的病位在腦,病在筋脈,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本虛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標實為內(nèi)風、內(nèi)虛、血瘀、痰火。
馬云枝等認為,脾虛是帕金森病的根本病機,由于長期脾虛不運,氣血乏源,導致肝腎陰精漸虧,肝風擾動,形成該病。李軍艷等從該病的發(fā)病年齡、癥狀、病位、病程、分子生物學機制及治療等方面分析,認為該病的基本病機是腎虛血瘀。廉全榮認為,腎虧脾虛是發(fā)病關鍵,風痰、水濕、瘀血停蓄是使病情加重的因素??傊鄶?shù)醫(yī)家認為該病多屬本虛標實,其中肝腎虧損、氣血不足是其根本,而風、火、痰、瘀為其標[3]。
總之,眾醫(yī)家認為本病病位在腦和相關肢體,病變臟腑主要在肝,涉及腎、脾、心,病性屬本虛標實。
依據(jù)中醫(yī)西醫(yī)對帕金森綜合征的認識,腹針從該病的病性病位、治療取穴的角度進行分析([注]為了準確描述和表達腹針治療方法和原理,有關腹針的相關論述均參照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的《腹針療法》)。
2.1病性病位 病性屬本虛標實。病變臟腑在肝腎脾心,病位在腦、患肢。
2.2治療方法
2.2.1調補臟腑 引氣歸元方。取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
2.2.2改善腦供血 取穴:引氣歸元、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
2.2.3解除肢體僵硬 ①肩部僵硬:肩凝癥方。取穴:中脘、商曲(?。⒒忾T三角(患)。②前臂僵硬:肘、腕痛方。取穴:中脘、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商曲(?。"叟浜先谴?、三角刺、梅花刺。
判斷帕金森病治療效果的標準:癥狀改善為肢體顫抖(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硬(肌張力增高)、運動障礙(運動遲緩)等癥狀得到改善,且藥物的不良反應不明顯。
患者,女,74歲,俄羅斯人。2011年8月就診。主訴:10年前曾患霍奇金淋巴瘤,接受8個療程的化療治療。治療結束后不久出現(xiàn)震顫現(xiàn)象,現(xiàn)逐漸加重,右上肢顫動明顯,右手無法持物,情緒易激動。查體:右上肢顫動明顯,右胸大肌外側、肱二頭肌緊張,前臂手三陰經(jīng)部位肌肉緊張,按之痛。舌紅少苔,脈弦尺弱。診為內(nèi)風震掉腎虛肝熱型(帕金森綜合征)。
腹針治療:
取穴:引氣歸元,風濕點,商曲(雙),氣穴(雙),滑肉門(雙),上風濕點(患),上風濕外點(患)。
操作:針刺上述穴位后,依據(jù)得氣和改善患者上肢顫動,調整針刺深度,直至上肢抖動消失。之后留針30分鐘,用紅外理療儀照射臍部30分鐘。共計30次腹針治療。
療效:①上肢顫動在針灸時能即時停止;②僵硬部位肌梭肌張力緩解,肢體顫抖明顯減輕,手顫明顯好轉,自訴上肢顫動減輕60%,身體輕松,精神愉快。
4.1明辨病位、病機是腹針的特色 疾病所表現(xiàn)的癥狀都發(fā)生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腹針的“神龜圖”與全身的各個部位有明確的對應關系,因此,可以通過討論中醫(yī)、西醫(yī)對該病的癥狀、病理、病機的認識,用腹針對該病治療。如西醫(yī)認為帕金森綜合征是腦部的“黑質和黑質紋狀體通路變性疾病”,腹針可以用治頭痛、眩暈的標準處方調理頭部氣血;表現(xiàn)為肢體震顫、肌肉僵直,腹針可以用治關節(jié)痛的標準處方調理僵硬的肌肉;中醫(yī)認為,該病“系年老陰血不足,肝風內(nèi)動,筋脈失去濡養(yǎng)”、“木火上盛,腎陰不充,下虛上實,實為痰火,虛則腎虧,”腹針可以用引氣歸元調治肝腎,用上、下風濕點清熱解毒,故明辨病位、病機是腹針治病的特色。
4.2掌握標準處方是腹針治療的保障 腹針的天地針、引氣歸元、腹四關、調脾氣、風濕點為臨床整體調節(jié)臟腑氣血提供了多種適應證較廣的常用處方,為臨證施治時的選穴辨證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治療各個大關節(jié)的標準處方又為腹針的“刺至病所”提供了技術保證。
在本文驗案舉例中,用引氣歸元調補臟腑,引氣歸元“以后天補先天”,不僅可以補脾,且可以補腎,而商曲、氣穴又都是足少陰腎經(jīng)的經(jīng)穴,商曲位于離廓,氣穴位于坎廓,更能增加補脾腎的功能。因此,無論氣血虧虛型,腎精不足型均可用上方得以調理。而對于有風火、痰濁等不同因素之兼雜的病癥,引氣歸元中的中脘、下脘兩穴合用有理中焦、調脾胃、燥水濕的作用,其中的氣海、關元兩穴合用便有補肝腎、抑肝陽的作用。因此,同樣也可以治療肝陽上亢型與痰濕中阻型的病癥。
如果在治療肝陽上亢型的眩暈時加配兌廓、震廓的大橫穴用以調肝腎,有壯水之主,以水涵木之意,其效更佳。改善腦供血則是參考腹針眩暈、頭痛、頸椎病椎動脈型的標準處方,以引氣歸元加商曲(雙)、滑肉門(雙)、氣穴(雙)構成基礎方;解除肢體僵硬則用肩凝癥方和肘、腕痛方,腹針治療肘部、腕部、手部疾病時,處方比較近似,均是取中脘、健側商曲和患側的滑肉門、上風濕點。只是在局部配引經(jīng)穴時有所不同,治療手、腕趾、踝部的局部疾病時,由于這些部位遠離臟腑,恐臟腑之氣達四末已無力,因此,必要時配合三星刺、三角刺、梅花刺,以引臟腑之氣直達病所。應說明的是:引起肘痛、手麻的原因較多,如頸椎綜合征、前斜角肌綜合征等,只有診清疾病的部位與性質才能因病施治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4.3腹針目前研究的目標 腹針目前對帕金森綜合征的治療目標,應定位在改善肢體僵硬、改善腦供血上,通過調補各臟腑整體上的失調,減輕癥狀,提高帕金森綜合征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基本上過著接近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