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燕 徐 靜 劉金霞
江蘇省中西醫(yī)結(jié)合醫(yī)院耳鼻喉科(南京210028)
藿香正氣散為《和劑局方》所載,方藥組成有藿香、蘇葉、白芷、大腹皮、茯苓、白術(shù)、半夏、陳皮、厚樸、桔梗、甘草。其功效有芳香化濕、解毒和中、理氣消滯之用。主治外感風(fēng)邪、內(nèi)傷濕滯之證。多年來筆者在中醫(yī)耳鼻咽喉科臨床中運用此方加減治療因外感風(fēng)邪、濕濁蘊結(jié)、痰濕中阻、氣滯不暢所致五官清竅失利等諸多病癥患者,每每采用辨證施治收效甚佳,頗有心悟,總結(jié)體會如下,以饗同道。
1 芳香開竅 1.1 鼻窒(急、慢性鼻炎) 患者有鼻阻塞、流涕、頭昏脹感。檢查見:雙鼻下甲腫脹,舌淡紅,苔白膩,脈象濡。用此方去大腹皮、厚樸,加辛夷6g,薄荷3g(后下),以芳香化濁,通利清竅。
1.2 喉痹(急、慢性咽炎) 患者訴咽喉不適,常有粘痰,咯吐不爽,或有咽痛、干燥不欲飲水,口膩納差,舌紅,苔膩,脈濡。用此方加銀花10g,射干3g,以清熱化痰,消腫利咽。
1.3 耳閉(卡他性中耳炎) 患者感耳中閉塞閉氣,可伴有耳鳴、頭昏。檢查見鼓膜混濁,耳咽管阻塞不通,舌質(zhì)淡紅,苔微厚膩,脈細(xì)弦或濡。此方加蔓荊子、葛根各10g,菖蒲3g,以芳香化濁,通利耳竅。
2 芳化濕濁 2.1 鼻淵(鼻-鼻竇炎) 患者常感鼻流膿涕或濁涕量多,通氣欠佳,頭昏脹痛。檢查:雙鼻中、下甲充血、腫脹,鼻道有膿性分泌物,舌質(zhì)偏紅、苔厚膩或黃膩,脈弦??稍诖朔街屑郁~腥草、菊花、六一散各10g,以芳化濕濁,清利鼻竅。
2.2 耳脹(滲出性中耳炎) 患者感耳中閉脹憋氣如物阻塞不通,聽力下降。檢查見鼓膜混濁或有淡黃膨隆,穿刺可見積液者,舌紅、苔膩,脈弦或濡。方中加澤瀉、車前子各10g,炒薏苡仁15g,以化濕利水,通暢耳竅。
2.3 口瘡(復(fù)發(fā)性口腔潰瘍、口腔炎) 患者口舌潰破,或有糜爛疼痛,口腔有異味感,反復(fù)發(fā)作,食少,便秘,夜寐欠安。檢查:口舌潰瘍,上、下唇粘膜糜爛潰破,舌紅赤、苔黃膩,脈細(xì)弦。方中加竹葉、連翹各10g,黃芩6g,以清熱解毒,化濕濁利口舌。
3 芳香理氣 3.1 梅核氣(咽異感癥) 患者咽中有異物阻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飲食吞咽無妨。檢查見咽粘膜無充血或輕充血,舌淡紅、苔白膩,脈細(xì)澀。方中加制香附10g,郁金6g,砂仁3g,理氣解郁利咽喉,寐差者加合歡皮15g,合歡花10g,以安心神。
3.2 返流性食道炎 患者有咽干作癢,嗆咳痰少,時感反胃吐酸。檢查咽粘膜無明顯充血,后壁略干,舌根淋巴濾泡增生,舌紅苔膩,脈濡。方中加青木香3g,杏仁10g,以理氣和胃,利咽止咳。
3.3 鼻咽滴漏癥(鼻咽炎) 患者常感鼻咽部有粘痰涕液流出,量多。檢查:鼻、咽粘膜充血,舌紅,苔膩,脈濡。方中加木香6g,大貝母、牛蒡子各10g,以芳香理氣,化痰濁利鼻咽。
4 芳化濕通 4.1 鼻鼽(變應(yīng)性鼻炎) 患者鼻塞作癢,打噴嚏多,流清水涕,遇冷風(fēng)刺激易發(fā)作。檢查見:雙鼻下甲粘膜蒼白或淡紅水腫,舌淡紅、苔白膩,脈細(xì)濡。方中加桂枝6g,蟬衣3g,防風(fēng)10g,以芳化濕通,脫敏利鼻。
4.2 多涕癥 患者經(jīng)常鼻流涕多,清稀或粘濁涕,受寒涼時明顯。檢查:雙鼻腔粘膜偏淡紅或無明顯變化,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xì)濡。方中加細(xì)辛3g,訶子肉、石榴皮各10g,以芳香化濁,辛溫斂涕。
4.3 失嗅癥 患者經(jīng)常鼻通氣欠佳,嗅覺失靈,或完全失嗅,遇寒涼加重。檢查見雙鼻中、下甲充血、腫脹,嗅裂消失,舌淡紅、苔白膩,脈細(xì)。方中加辛夷6g,蒼耳子、路路通各10g,在煎藥時用蒸汽熏鼻,以芳香辛溫,通利鼻竅。
體 會 梅雨天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人居其中,濕熱熏蒸之時常感胸悶納呆,食少,便溏,肢體困倦乏力,夜寐欠安。藿香正氣散亦稱時令方劑,四時感冒時臨床常選用之。如有兼表證者,可配伍解表藥羌活、薄荷、佩蘭等;濕阻氣滯者配用理氣藥物如木香、砂仁等,氣行則濕化;濕之與水異名同類,濕為水漸,水為濕秋,濕重者配以利濕藥,如澤瀉、車前子等;濕從熱化,濕熱內(nèi)蘊,配以清熱燥濕藥,如黃芩、薏苡仁等。
濕是重濁粘膩的邪氣,其中人緩,其入人深,能阻滯氣機(jī),能潴留成水,病情纏綿,難以速愈。濕有外濕、內(nèi)濕之分,所謂外濕,每因體氣不足,久處濕地,或淋雨漬水,正不勝邪所致。多屬肌表經(jīng)絡(luò)及清竅之病癥;濕自內(nèi)生者多由過嗜生冷、恣啖酒酪,脾陽失運所致。另外表濕甚者可以入侵臟腑,內(nèi)濕重者可以影響肌表、清竅,故而外濕與內(nèi)濕往往因果相互見證,不能截然劃分。
濕病范圍廣泛,又因體質(zhì)有所差異不同,癥候多有兼挾,如虛證或?qū)嵶C,有挾風(fēng)、兼水等的復(fù)雜變化。因此治療方法、藥劑配伍亦有所不同。人身體中制水在脾,調(diào)水在肺,故水濕與肺脾兩臟有密切聯(lián)系。脾虛則生濕,肺氣不宣則水失輸布,因此治療上健脾則能化濕,使水有所制,宣肅肺氣則水道通調(diào),所以臨床應(yīng)用化濕之劑,必須聯(lián)系臟腑辨證論治,又是一個關(guān)鍵所在。
在運用化濕劑中多有辛香溫燥之性,久用易耗傷津液,應(yīng)需配以健脾之劑,以兼顧護(hù)胃氣,用藥之時不可忽視。目的使耳鼻咽喉清竅通利,又不可傷及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