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法
(河南省寶豐縣畜牧局,河南 寶豐 467400)
1.1 仔豬黃痢多發(fā)生于1周齡的仔豬,以1至3日齡發(fā)生最為常見,7日齡以上仔豬較少發(fā)病。黃白痢往往是整窩發(fā)生,其病死率很高,有的可致全窩死亡,幸存的仔豬經較長時間才可恢復。
仔豬白痢較仔豬黃痢的發(fā)病日齡遲一些,一般在10~30日齡發(fā)生,2~3周齡的仔豬尤易發(fā)生白痢。仔豬白痢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嚴冬及陰雨季節(jié)發(fā)生較多。
1.2 臨床癥狀
1.2.1 仔豬黃痢。最急性型病仔豬常不表現出任何癥狀就突然死亡。一般患病仔豬表現為突然腹瀉,糞便呈黃色糊狀或水樣,并混有凝乳小片。病豬頭頸部、腹部皮下水腫,肛門松弛,腹壓增加時,常由肛門噴射狀排出稀糞。病豬少有嘔吐,病程稍長的很快消瘦、脫水,最后因衰竭而亡。
1.2.2 仔豬白痢。患病仔豬體溫一般正常。病豬突然腹瀉,排漿狀、糊狀糞便,色澤為乳白、灰白或黃白,糞腥臭、黏膩?;钾i食欲變化不明顯。病豬行動遲緩,被毛粗亂,發(fā)育停滯。本病病程2~3d,患豬多能自行康復。
1.3 病理解剖
1.3.1 黃痢仔豬病理變化。死亡仔豬病理變化主要出現在胃腸道,其胃腸黏膜有急性、卡他性炎癥,尤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空腸和回腸的變化次之,結腸病變較輕微;腸黏膜腫脹、出血、充血,腸腔充氣;胃壁和腸系膜水腫,腸系膜淋巴結充血、腫脹、多汁。
1.3.2 白痢仔豬病理變化。大部分仔豬胃腸黏膜發(fā)生黏液性炎癥或黏液性出血性炎癥;小腸黏膜局灶性或彌漫性潮紅,為數很少的仔豬的小腸黏膜有白色小壞死點;大腸有出血性炎癥或壞死;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充血、多汁。
發(fā)病15~20d死亡的仔豬,大腸病變較為嚴重,其盲腸和結腸黏膜出血、壞死,壞死組織呈條紋狀或塊狀,并彌散到深處,這些壞死組織常脫落并摻雜于排泄物中。
2.1.1 新生仔豬2 h內作好豬瘟超免,并讓其吃上初乳,如母豬初乳不足,可由同期產仔少的母豬代哺。
2.1.2 仔豬出生第二天剪牙、斷尾、三針保健同時進行,以將應激減小。
2.1.3 5日齡仔豬飲潔凈水,7日齡開始用顆粒料教槽,可在教槽中添加常規(guī)藥物,以起到預防保健作用。
2.1.4 加強保溫,減少寒冷刺激。
2.1.5 豬場每周進行2次全面消毒。
2.1.6 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yǎng)方式。
2.2.1 初產母豬產前45 d接種大腸桿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滅活苗,并在產前15 d進行二免。經產母豬配種前接種一次疫苗。
2.2.2 對妊娠母豬要加強飼養(yǎng),應喂給優(yōu)質全價料,產前7 d開始減料。
2.2.3 仔豬產出后放于保溫箱中并進行超免。母豬乳頭用0.1%高錳酸鉀洗凈,讓仔豬盡快吃上初乳。
2.2.4 產后保持產床衛(wèi)生,常清糞便。母豬產后10~15d進行帶仔消毒。
另外還要注意加強豬舍溫度、濕度、通風、衛(wèi)生等因素的控制。
3.1 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內服,仔豬一次0.5萬國際單位/kg體重,稀釋后灌服,每天2次。
3.2 鹽酸黃連素或硫酸黃連素注射,仔豬每次肌肉注射黃連素5mg,每日 2 次,連用 2d。
3.3 地塞米松磷酸鈉與硫酸慶大霉素聯合應用,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2 mL∶8萬 IU)0.2 mL、0.5%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0.1mL混合后肌注,每日一次,連用2次。
3.4 氟苯尼考注射液與地塞米松磷酸鈉聯合應用,氟苯尼考注射液20mg/kg,肌肉注射,0.5%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0.1 mL肌肉注射。
3.5 氟苯尼考混入飼料中連喂3d;可在飼料中補充氧化鋅,使飼料中的鋅含量達到0.25%,以降低腹瀉發(fā)生率和死亡率。
導致仔豬黃白痢的原因很多,對此應結合豬場的實際情況,做好平時的預防。對嚴重持久的仔豬黃白痢癥狀,應采取病料進行病原微生物檢查和藥敏實驗,并根據檢查、實驗結果采取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