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涿州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河北涿州 072750)
糖類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對動物主要的功能是提供能量。進入機體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機體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能迅速被氧化而釋放能量,與脂類形成的糖脂是組成細胞膜與神經組織的成分,粘多糖與蛋白質合成的粘蛋白是構成結締組織的基礎,糖類與蛋白質結合成糖蛋白可構成抗體。人和動物大腦以及紅細胞必須依靠血糖供給能量來維持神經系統(tǒng)和紅細胞的正常功能,由此可見糖類在機體的重要性。仔豬低血糖癥是出生后幾天內仔豬吮乳不足,血糖降低導致的一種營養(yǎng)代謝病。當血糖含量比健康仔豬低33.3~41.5倍時,仔豬就會發(fā)病和死亡。
1.仔豬出生后吮乳不足。
2.仔豬患有先天性糖原不足,同種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消化不良等是發(fā)病的次要原因。
3.低溫、寒冷或空氣濕度過高使機體受寒是發(fā)病的誘因。
4.仔豬在出生后第1周內缺少糖異生作用所需的酶類,糖異生能力差,不能進行糖異生作用,血糖主要來源于母乳和胚胎期貯存肝糖原的分解,如吮乳不足或缺乏時,則肝糖原迅速耗盡,血糖降低至2.8 mmol/L(50 mg/l00 dl)即可發(fā)病。血糖降低時,影響大腦皮質,出現神經癥狀。
5.有的因仔豬患大腸桿菌病、鏈球菌病、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時,哺乳減少,并有糖吸收障礙,導致發(fā)病。
1.加強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母豬孕期要根據不同妊娠階段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飼養(yǎng)方式,保證母豬從日糧中獲得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滿足胎兒生長發(fā)育需要,但不要使母豬過于肥胖。妊娠母豬后期應增加日糧中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并適當增加能量飼料和青綠多汁飼料,保證胎兒的正常發(fā)育和分娩后母豬有充足的乳汁。在母豬生產時,注意圈內清潔衛(wèi)生,以防止感染生殖器官疾病和乳房炎等疾??;同時注意泌乳母豬的日糧調配,保證日糧營養(yǎng)全面,易消化,適口性好,并供應充足的飲水。在管理上要注意適當運動,增強母豬體質,從而生產出質量比較高的仔豬。在給泌乳母豬調配日糧時,要注意適宜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每千克日糧中消化能應高于11.72 MJ/kg,粗蛋白質水平不低于l3%,產后投料要由少到多,逐步增加,有條件的可以在夜間補飼一次青飼料。
2.注意初生仔豬的防寒保暖。培育仔豬的適宜溫度是:1~3日齡34℃~30℃,4~7日齡為30℃~28℃,l5~30日齡25℃~22℃,產后31~45 d為20℃~22℃。具體保溫措施可采用在母豬舍內設一個長寬各60~80 cm的保溫護仔箱,鋪上墊草,安裝燈泡,以提高舍溫。前3 d待仔豬吃飽后放進護仔間,3 d后就可以讓仔豬自行出入,這樣既能保持仔豬體溫恒定,又能有效防止母豬壓死仔豬。
3.固定乳頭,吃早、吃足初乳。
早吃初乳可以及早地獲得免疫力,獲得豐富營養(yǎng),盡快產生體熱;增加抗寒抗病能力。飼養(yǎng)人員要注意觀察,一旦發(fā)現有仔豬爭搶同一個乳頭時,要及時進行調解。最好是將弱小仔豬固定在前、中部,體大有力的仔豬固定在中、后部,以便使整窩仔豬發(fā)育均勻整齊。產仔過多時,可把部分仔豬寄養(yǎng)給其它母豬。一般仔豬出生后半小時內要吃上初乳。
4.發(fā)病后及時進行救治。應加強本病的預防,尤其在母豬的懷孕后期要增加能量飼料,或在產前l(fā)周到產后5 d每天給母豬補充白糖50~100 g,溶于水后拌入飼料讓豬自食。仔豬出生后立即給予20%的葡萄糖水口服,每頭5 ml,每天4次,連喂3 d。發(fā)生本病后要迅速采取補糖措施,可用20%葡萄糖液10 ml、復合維生素B液2 ml、地塞米松0.5 ml,腹腔內注射,每天3次,直至癥狀緩解并能自行吮乳時為止;為防止出現繼發(fā)癥,可用林可霉素每頭l ml肌注,每天3次,連用3 d。與此同時,要解除發(fā)病的原因,改善飼養(yǎng)條件,將仔豬移置到溫暖的畜舍中。對母乳不足的仔豬,及時給予人工哺乳。
5.對常發(fā)本病的豬群可采取葡萄糖鹽水補給預防。于產后12 h開始,給仔豬口服20%葡萄糖鹽水,每次10 ml,每天2次,連服4 d。
6.治療以補糖為主,輔以可的松制劑,促進糖原異生。方法如下:
(1)腹腔注射5%~20%葡萄糖液10~20 ml,每隔4~6 h l次,直至仔豬能哺乳或吃食人工配料為止。
(2)口服50%葡萄糖水15 ml,每天3~6次。
(3)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按每千克體重1~3 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內,腹腔注射;也可肌注,每天1~3次,4 d為1個療程。
(4)用10%或25%葡萄糖注射液10~20 ml,加維生素C 0.1 g混合后,腹腔內注射,每隔3~4 h注射l次,連用2~3 d。對癥狀較輕者用25%葡萄糖液灌服,每次10~15 ml,每隔2 h用藥l次,連用2~3 d。為了防止復發(fā),停止注射和灌藥后,讓其自飲20%的白糖水溶液,連用3~5 d。
(5)促進糖原異生:醋酸氫化可的松25~50 mg或者促腎上腺皮質激素10~20單位,一次肌肉注射,連續(xù)3 d。
(一)發(fā)病情況 2012年1月22日傍晚涿州市一農戶王某飼養(yǎng)的母豬開始有產仔跡象,此母豬曾于2011年夏季產過一胎,當時由于產出的第四個胎兒過大造成難產,由于養(yǎng)殖戶經驗不足沒有及時進行助產造成產程過長致使后面的胎兒死亡,所以上窩豬只成活了三頭仔豬。這次產仔過程十分順利,共產仔豬十四頭,農戶十分高興,當晚在豬舍前面掛上塑料布擋風,并在豬舍內生起火盆。出生的仔豬和母豬當晚一切正常。在仔豬出生后第2天下午,養(yǎng)殖戶發(fā)現仔豬突然發(fā)病,并有兩頭仔豬死亡,發(fā)病仔豬精神不振,四肢軟弱無力,肌肉震顫,步態(tài)不穩(wěn),搖搖晃晃,不愿吮乳,離群伏臥或鉆入墊草呈嗜睡狀,皮膚發(fā)冷蒼白,體溫低。有的仔豬臥地不起,被毛蓬亂無光澤,糞便尿液呈黃色;體表感覺遲鈍或消失,用針刺除耳部和蹄部稍有反射外,其他部位無痛感。有神經癥狀,表現為痙攣或驚厥,空嚼,流涎,肌肉顫抖,眼球震顫,角弓反張或四肢呈游泳樣劃動。感覺遲鈍或完全喪失,心跳緩慢,體溫下降到37℃~36℃,皮膚厥冷。兩眼半閉,瞳孔散大,口流白沫。根據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及補糖治療,確診為仔豬低血糖癥。
(二)臨床癥狀 病豬精神沉郁,吮乳停止,四肢無力或臥地不起,肌肉震顫,步態(tài)不穩(wěn),體軀搖擺,運動失調,頸下、胸腹下及后肢等處浮腫。有的病豬尖叫,痙攣抽搐,頭向后仰或扭向一側,四肢僵直,或做游泳狀運動,磨牙空嚼,口吐白沫,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感覺機能減退,皮膚蒼白,被毛蓬亂,皮溫降低,有的病豬昏迷不醒,意識喪失,很快死亡。病程不超過36 h。
血檢時血糖水平由正常的90~130 mg/dl已 下 降 到5~ 15 mg/dl。( 當 血 糖 下 降 到50 mg/dl以下時,通常就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三)剖檢變化 病死豬尸僵不全,皮膚無彈性。尸體下側、腭凹、頸下、胸腹下及后肢有不同程度的水腫,水腫液透明無色;血液凝固不良,稀薄而色淡。胃內無內容物,也未見白色凝乳塊,腸系膜血管輕度充血。肝臟呈桔黃色,表面有小出血點,內葉腹面出現土黃色的壞死灶;切開肝臟后流出淡桔黃色血液,邊緣銳薄,質地如豆腐稍碰即破,肝小葉分界明顯;膽囊腫大充滿半透明淡黃色膽汁。腎臟呈淡土黃色,表面有散在的針尖大小出血點,腎切面髓質暗紅色且與皮質界限清楚。脾臟呈櫻紅色,邊緣銳利,切面平整,不見血液滲出。膀胱底部黏膜布滿或散在出血點,腎盂和輸尿管內有白色沉淀物,心臟柔軟,其他部位未見異常。
(四)病因調查 據養(yǎng)殖戶說,此母豬前幾天因為天冷患了感冒、發(fā)熱。經過治療后痊愈。并且因為擔心再次出現難產、母豬懷孕后期未敢大量增加精料用量。
(五)診斷與治療
1.診斷。根據發(fā)病情況和病因調查結果以及血糖檢測結果診斷為:新生仔豬低血糖癥。
2.治療。
(1)補糖:用20%葡萄糖液10 ml、復合維生素B液2 ml、地塞米松0.5 ml,腹腔內注射,每天3次,直至癥狀緩解并能自行吮乳采食時為止;為防止出現繼發(fā)癥,可用林可霉素每頭l ml肌注,每天3次,連用3 d。與此同時,要解除發(fā)病的原因,改善飼養(yǎng)條件,將仔豬移置到溫暖的畜舍中或將豬舍采暖設施進行改善。對吸不到母乳或吸乳不足的仔豬,及時給予人工哺乳,每頭仔豬用一個奶嘴不混用。
(2)每天給母豬補充白糖50~100 g,溶于水后拌入飼料讓豬自食。
(3)注意初生仔豬的防寒保暖。
(4)同時注意泌乳母豬的日糧調配,保證日糧營養(yǎng)全面,易消化,適口性好,并供應充足的飲水。給泌乳母豬調配日糧時,要注意適宜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有條件的可以在夜間補飼一次青飼料。加強母豬的飼養(yǎng)管理,加強運動,喂給營養(yǎng)全面的飼料,以利乳汁分泌。
(5)此母豬第一胎產仔就不順利。建議畜主看看母豬的乳頭,同時觀察下一胎生產情況,如果沒有好轉,將母豬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