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與能力的關系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多少年來,人們似乎已經(jīng)形成共識:知識是能力的基礎,離開知識談能力是空的,脫離基礎知識教學培養(yǎng)能力就好比建造空中樓閣。但人們又普遍承認,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解決問題的能力越強,即使具備了解決某一問題的全部知識,也不能保證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換句話說,就是知識與能力并不成正比增長。
怎么辦呢? 一句“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yǎng)并重”似乎已經(jīng)把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其實未必。喊了并且做了這么多年的“并重”,結果一直是“偏重”——偏重知識。難道大家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培養(yǎng)能力嗎?非也!喊得最響、投入最多的也許還是“培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了什么能力呢?培養(yǎng)了答題能力,或者說是應試能力,就是缺乏自學能力,缺乏獨立自主地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什么?沒有抓住牛鼻子呀!
牽牛要牽牛鼻子,獲取知識與能力的能力以及欲望(我稱之為“源能力”)應該優(yōu)先發(fā)展。
“源能力”應該優(yōu)先發(fā)展,這是自然告訴我們的教育規(guī)律。一個孩子可以在沒有任何知識儲備且沒有任何人有意識地教育的情況下無師自通,學會很多東西,這是為什么?這就是他先天具有獲取知識與能力的能力以及欲望呀。事實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知識并非是一切能力的基礎,而“源能力”才是獲得一切知識與其他各種能力的基礎。
舉個例子。一個孩子能聽懂大人說話并且學會自己說話,盡管離不開大人的“教育”,但最根本的還在于他自身具備聽話說話的能力以及欲望。否則,人們?yōu)槭裁床唤绦」沸∝堈f話呢?在學習聽話與說話的過程中,孩子的知識與能力是比較自然地成正比發(fā)展的。這里所謂的“正比”是指兩個方面:知識的獲得及增長與能力的獲得及增長基本上是同步的;知識的獲得及增長與能力的獲得及增長與“源能力”的發(fā)展也是同步的。然而到達一定的階段之后,這種正常的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主要反映在知識的獲得及增長大大快于能力的獲得及增長,知識及各種能力的增長大大快于“源能力”的增長。有的人由于各種原因,不愿意學習了。不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人,“源能力”就很難持續(xù)發(fā)展,甚至會出現(xiàn)某種程度的倒退。愿意繼續(xù)學習的人,有了新的目標,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前進,獲得更多的知識與多方面的能力。這樣的人,即使不讀書不識字,也可以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
這就是“源能力”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的道理。
但是,人們好像一直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樸素的真理,從來沒有人提出過“源能力”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一方面把學生當作一只儲存知識的容器拼命“灌輸”,一方面把學生當作馬戲團里的動物,把運用知識的過程分解成一項項“技能”反復進行“訓練”。結果,“灌輸”太多受不了,“訓練”太嚴吃不消,加上三天兩頭的考試以及成績排名,很大一部分學生對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求知欲望隨之衰減。久而久之,厭學以至于棄學也就勢成必然了?!绻褜W生在學校里接受的學習任務當作壓力,那么“源能力”就是動力。壓力與動力成反比,不把學生壓垮才是咄咄怪事呢。
具備獲取知識與各種能力的能力,是獲得知識與其他各種能力的前提條件;具備獲取知識與各種能力的欲望,是獲得知識與其他各種能力的根本動力,兩者不可缺一。任何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源能力”都是有限的,應該在后天不斷發(fā)展。在求學時代,如果一個人的“源能力”能夠與知識的增長、其他方面能力的增長同步發(fā)展,那么這個人將來的成就將不可限量。反之,“源能力”的增長緩慢甚至停滯,而知識與其他方面能力卻獲得快速增長,這樣的人,將來絕對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出息。換句話說,只有知識的增長與各種能力的獲得同時促進了“源能力”發(fā)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我們的教育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這里。
獲取知識與能力的能力以及欲望怎樣才能持續(xù)發(fā)展?前者源于不斷的成功體驗,后者源于人生的理想,而成功的體驗在很多時候能夠促成理想的形成及其實現(xiàn)。
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成功的體驗大致可以分為他得之與自得之兩類。一個學生長期靠教師“帶”著,今天考試的題目剛好昨天老師給輔導過,考了高分,這是“他得之”的成功;另一個學生沒有教師“帶”,而且他的教師從來不會猜題押題,甚至連“題典”也不講解,考了高分,這就是“自得之”的成功。很明顯,“自得之”的成功體驗更有利于激發(fā)獲取知識的欲望,更有可能轉化成新的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更有利于促成理想的形成和實現(xiàn)。我們天天喊“素質(zhì)教育”,對于學習而言,這種“自得之”的學習能力與成功體驗,才是一個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所必須具備的最重要的素質(zhì)!
對于學習者而言,“源能力”是本,一切不能轉化成這種“源能力”的知識與能力都是末,決不能本末倒置。在一個人人都要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里,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傳授給學生一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識,更不可能在學校里培養(yǎng)學生將來應對各種復雜工作的種種能力。因此,教師在學校里最為重大的責任,就是通過恰當?shù)囊龑?、指導以及輔導,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多獲得一些“自得之”的成功體驗,以便持續(xù)增強自己終身學習的“源能力”?!簦ㄗ髡邌挝唬赫憬|陽市六石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