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是一種兵器,不是現(xiàn)在第一人稱代詞“我”的意思?,F(xiàn)在的“我”與“伐”“戰(zhàn)”“戟”“戣”這些打打殺殺的字長得很像,說明“我”在古代與它們是近親,與現(xiàn)在“我”的意思相差十萬八千里。
《說文解字》上說:“我,古殺字?!薄拔摇边@種武器盛行于商至戰(zhàn)國時期,秦以后逐漸消失。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時候,人們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賤民”以及“余”“吾”等等。
“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最早見于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拔摇笔窃鯓佑杀鬓D(zhuǎn)為人稱代詞的呢?原來“我”是會意字,它從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因此武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我”便引申出“自我”的意思。從那時起至今,“我”的意思再也沒有變動過。
從“武器”到“自我”,一個“我”字的涵義演變,還真讓我們有點訝然。但是細想之下,其實都是漢字意義自然演變以及人們用語習(xí)慣使然,是情理之中的一種演變。試想,如果我們現(xiàn)在把武器稱做“我”,那該是多么別扭的一件事啊!適用話題:改變,源頭,進步,歷史等。
“平”的學(xué)問
先人造出的“平”字,最早反映的可能是人們?nèi)粘Ia(chǎn)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例如,人們把非山非丘非溝壑之地叫平地,因為人們看到水總是向低處流,注入湖泊之后水面是最平的。
春秋時期的老子和孔子,都曾把“平”用為表達理想社會的標(biāo)準(zhǔn)。
在勞動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中,“平”字的應(yīng)用更為廣泛。人們把日來月往叫平日、平時,尚得溫飽的日子叫平安、平順。大夫“望聞問切”之后,說很好,脈象屬平,叫平脈無?。蝗绻胁?,經(jīng)大夫治好了,恢復(fù)了原來的健康狀態(tài),叫平復(fù),如此等等。
就人類和自然界的關(guān)系而言,也須把握“平”的理念。對自然界的開發(fā)要有個“度”,這個“度”就是“平”,保持生態(tài)的平衡。
由此可見,與“平”相連的是一個龐大的字的族群。這個族群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滲透在歷代中國人心中,鼓舞著人們?yōu)樽非笃降?、和平、公平正義而努力奮斗。
如此看來,“平”字意味深遠,很多字與它相連組成的詞語,都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目標(biāo),代表著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心態(tài)等各種事實都證明,平則公,平則正,平則穩(wěn)。如今,一切事物都有趨平性,追求平衡性,是我們向往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適用話題:平衡,追求,標(biāo)準(zhǔn),中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