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兒子李承乾最終發(fā)展到謀反的地步,其實,唐太宗這位做父親的是要負很大責任的。他的父愛雖然真切,卻沒到位。
李世民脾氣其實很暴躁,李承乾血液中也流淌著李世民暴躁的因素,而他又沒有李世民那樣的歷練,所以就任著這種負面性格脫韁一般地發(fā)展。李承乾甚至說:“誰敢勸諫我,我殺他幾百個,就耳根清凈了?!崩钍烂裉煨韵矚g戰(zhàn)斗,李承乾也好斗,上不了沙場殺敵就在家中斗毆。他經常和叔叔李元昌組織家丁在府中練習刺殺,大玩殺人游戲,不從者就捆起來鞭笞,甚至打死。
唐太宗早年忙于征戰(zhàn),和李承乾聚少離多。后來唐太宗登基,不過3年,又把十來歲的李承乾拋在東宮。當時太子東宮的西墻和皇宮不過20多步,但父子不能朝夕相處,自然生出隔閡來?;实叟c太子之所以關系緊張,主要是因為皇帝和太子不能培養(yǎng)親情,父子關系上下級化,同時父愛的缺失導致李承乾血液中的家族劣根性不斷發(fā)展。
(摘編自《廣州日報》2010年7月29日)
兒童的天性在良性誘導下就是長處,在惡性誘導下就是短處。李世民一類的創(chuàng)業(yè)者所具備的剛烈、熱情的個性,經過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的歷練,能變成優(yōu)點、長處。而秉承了李家這種脾性的李承乾,由于沒有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的歷練,沒有恰當的教育方法,于是朝著暴戾、荒唐的角度發(fā)展。此種現象今日仍值得我們深思。適用話題:家教,父愛,成長等。
科舉時代的“高考移民”
近日,“異地高考”改革進入快車道。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突然間冒出來的,中國作為幅員遼闊、發(fā)展不均衡的大國,科舉歷史上一直有“異地高考”“高考移民”等問題。
科舉制起于隋唐,以考試論英雄,取代被門閥貴族所壟斷的察舉制,給了平民更多上升的機會。在唐代,國家級考試不分地區(qū)錄取,地方考試按州的大小選拔考生,不過京兆府(長安)分配的名額遠超其他地區(qū):一般州的名額為二三人,而長安每次都多達數十人,甚至有時超過百人。
這種“高考洼地”,也引發(fā)了“高考移民”,古代稱之為“冒籍”“冒貫”。高分地區(qū)考生,通過過繼、投親、買地、冒名、串通官員等五花八門的手段,到低分考區(qū)參加高考。比如,清代詩人、學者趙翼是江蘇常州人,而江蘇是科舉考試競爭最慘烈的地方。趙翼去投奔在京津做生意的外舅,以“商籍”先入縣學,后參加順天(北京)的鄉(xiāng)試,一舉得中舉人,之后殿試得探花,徹底改變了命運。這種“南庠入北闈”就是冒籍,趙翼還寫詩為自己開脫:“士窮則躁進,此事古來有。要當期大節(jié),微眚豈足垢?”
(摘編自《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1日)
這種“高考”歧視政策造成考生在社會身份、晉升機會上的不平等,而且這種不平等代代遺傳。這種歧視政策也釀成了長期的社會沖突。這些歷史現象,值得今日的高考改革政策作為參考。適用話題:高考改革,公平,取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