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十二年,嘉慶皇帝下諭旨嘉獎山西廣寧的兩個平民百姓——張自得、呂有才。
張自得是個孩子,他在山西廣寧的河道上撿到一個背囊,里面裝著銀子。這孩子沒見過這么多的銀子,感到很害怕,就把這個背囊就近拿到他的舅舅呂有才家。舅舅是個本分人,想到這些銀子的主人可能正在為丟失錢財著急上火,就把這個裝著銀子的背囊交官了。經(jīng)官方查驗,背囊里的銀子足足有四百兩。這個地方府官,十分忠于職守,將此先進(jìn)事跡稟報皇上。
嘉慶皇帝得到奏報,馬上下旨,嘉獎兩位拾金不昧的百姓,從失主的銀子中,拿出一百兩給這舅甥二人,并特批官布四匹,分別送給這兩個平民作為獎勵。他讓當(dāng)?shù)毓俑苾蓚€匾額,送到這兩家去掛在門上。剩下的三百兩銀子,由失主領(lǐng)回。失主四百兩銀子雖然領(lǐng)回三百兩,總比都丟了好,于是便千恩萬謝而去。
(摘編自《雜文月刊》2010年第4期)
嘉慶皇帝的獎勵方式很特別,既有“政府”獎勵,又有提成獎勵。這種獎勵方式就很有助于公民守持道德底線。這舅甥二人做好事,并不是向誰學(xué)習(xí)才做的,是良心天性使然。政府需要做的只是保護(hù)公民的良心天性。適用話題:良知,愛心,道德與法律等。
政治家只有主張是致命弱點
孔子對衛(wèi)靈公說過:“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边@段話承認(rèn)他只懂祭祀,不懂軍事??鬃舆@個人,還是比較實事求是,也比較有自知之明的。
樊遲向孔子請教有關(guān)苗圃的事,他回答說:“吾不如老圃。”答得相當(dāng)坦然,沒有半點遮掩。如此等等,說明一點:對于兵革與稼穡之事,孔夫子是一竅不通的。
孔子是主張禮義治國的,但他不如在他千余年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后,“遇物則誨之”。見李治吃飯,就說:“汝知稼穡之艱難,則常有斯飯矣?!倍皇钦f你以后當(dāng)?shù)氖腔实?,“焉用稼”?哪須懂得這些雕蟲小技?所以,孔夫子的禮義治國,雖然顯得博大,卻是不夠堅實。
(摘編自中新網(wǎng)2010年8月19日)
禮義治國,如果沒有“富國強(qiáng)兵”作為基礎(chǔ),其本身就是一句空話??追蜃拥教幈甲撸瑓s沒有一個君主想用他那一套去治國,未必都是別人的恥辱,其本身的致命弱點,無疑是很關(guān)鍵的一個因素。適用話題:道德與物質(zhì),再議孔子,弱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