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間美術全集》問世了,精裝八大卷,將湘楚民間文化向世人隆重推介。其文化意義自不待言,光是出版氣勢被文化界視為壯觀。其裝幀設計也因附麗于此煌煌巨冊而累受注目和青睞,交口贊譽之下,引來不少同仁盤經(jīng)問道,讓筆者談感受,談設計過程,乃至要求總結點經(jīng)驗什么的。這也引發(fā)我許多回憶和更多回味,也萌發(fā)了于回顧中自我梳理總結一下,非為教人,權為自我存真,于是就產(chǎn)生了這篇有感。
一、舊夢依稀 新路迷茫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我對湖南的民間美術從小就耳濡目染,不乏接觸,諸如印花布的被子、過年的門神對聯(lián)、喜慶的窗花剪紙,甚至那奢華的刺繡、偏遠少數(shù)民族織錦,似乎也早早就見識過了。只可惜,少年不解其中味,等閑視為笸籮貨。那點對民間工藝的感性的認識在現(xiàn)代工業(yè)制品的嶄新與標準面前,心理上并無更多崇仰,只是在童年的記憶中留下一顆種子。
當我接手《全集》的裝幀設計時,一時感到非常的棘手。我曾希圖在最初的記憶里尋找那些鮮明的形象來構建設計理念,但記憶稀薄而渺微;也企圖通過一些間接途徑,比如在書店和資料室搜尋靈感的契機,然而書堆中的浸泡也獲益甚微;但恰是那些那些琳瑯滿目、眩目奪人的書籍裝幀,卻引出我的許多思緒來。
改革開放許多年了,西方現(xiàn)代設計思潮洪水般涌入國門。不少人單純追逐時尚,對外來的設計模式盲目地搬用與模仿。無論什么題材的書,似乎不舞弄兩下點、線、面則無設計感,不將色彩耍得像游戲一般自如,不足以聳動視聽、震撼世人,也不足以稱之為現(xiàn)代。很多設計者一味追求形式,渾不管其作品是否背離主題,也不省察是否利于讀者領悟書中之內(nèi)涵和真諦。似乎,西方現(xiàn)代設計思想與中國民間美術之間似乎不單是風馬牛不相及,甚至處于一種因分離而至對立的狀態(tài)。誠然,中國現(xiàn)代設計是從外向內(nèi)傳進來的,難道就意味著中國設計發(fā)展能夠無根地生長么?我們的文化之根在哪里呢?我們能向壁虛構一個美好未來么?這可不單單是個設計問題。
實際上,看似創(chuàng)造理想的設計,并非毫無依據(jù)的幻想活動。它要深入到客觀事物中去細心地考察、分析才能確認設計對象的主題特征,才能提煉出表達主題內(nèi)容的典型形象。所以《全集》的設計力圖跳出現(xiàn)代設計的思維模式,回到我們民族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回到在中國大地上孕育生長了幾千年的民間美術,來給設計尋找最貼切的參照。
二、采風民間 眼明心亮
在對《全集》設計的思考與醞釀中,我投入最大精力的不是制作和設計本身,而是全身心地參與編輯、采風和拍攝,并參與收集湖南民間美術作品和素材的工作,期望通過田野調(diào)查、大地行走過程廣泛接觸民間藝人,直面鮮活的民間藝術作品,深入了解民俗民風,最終走向民間,貼近生息于斯的秀美三湘大地,去真切感受我們民族文化亙古綿長的血脈。
先后三個多月的考察和采風,我們踏遍了三湘四水,既走村串戶,訪藝問道于深山僻壤,也登堂入室,調(diào)查尋訪于全省各地、州、市各級博物館、文館所、文物考察隊;我們足跡所到之處,我們看見,我們感受,我們思考,我們收獲。我們收集了數(shù)千幅作品,飽覽了豐富、明朗、熱烈、生機勃勃的湖南民間美術風采,深刻體驗到湖南民間美術的生命意蘊所在。
在考察實踐中,我強烈地感受到,湖南民間美術有著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它是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系統(tǒng)。它豐饒多姿而又卓然獨立,既兼有漢族、苗族、土家族以及瑤族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繽紛雜呈特點,又因傳承古樸、神秘、浪漫的湘楚文化特色而獨成異數(shù),兩大特征兼而有之構成了濃郁地方特色的湖南民間美術的總體格局。歷史深處那絢爛飛揚的楚文化作為古代南方文化最高的發(fā)展形態(tài),仍然反映在今日湖南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之中,諸如楚地出土的古代織物中常見的龍和鳳的形象,至今仍然大量出現(xiàn)在湖南民間美術的主題紋樣之中,全不因儒家禮制禁忌而不敢呈現(xiàn)。這些都是從古至今生生不息的生命符號,是我們共同的文化基因,也是湖南那種三戶亡秦、倔強任氣精神的消息流露。
在眾多民間美術作品的反復刺激、多重影響下,加上身歷的更多民俗民風的潛移默化,我的情感體驗和理性認知逐漸形成一些新的心理潛勢和觀念格局。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理解民間美術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而且也要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來實現(xiàn)漢民族和各少數(shù)民之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血脈關聯(lián),真正實現(xiàn)文化的多元整合。這種來自于實踐的心理潛勢不斷蓄積、升華,會驅(qū)使著主題思想逐漸明朗而被確認,同時也強有力地規(guī)定著表達民間美術主題思想的主體形象,使所有信息在心理潛勢的制約中自由取舍、加工,并運用到現(xiàn)代設計之中。
三、得心應手 順理成章
當我們走訪采集了大量的民間文化精品后,當我們在積年累月的耳濡目染、貪婪吸取及精神熏陶后,我們心中的民間藝術會有呼之欲出的形象概念浮現(xiàn)了??疾觳娠L之于《全集》裝幀設計,最直接的意義就在于對湖南民間美術的特征和總體概念的認識,確立了主題思想;在對民間美術作品的性質(zhì)有了較全面把握和對具體內(nèi)涵深切感受基礎上,就好選擇主題形象了。
主題思想是設計的精髓、核心和觀念,是設計構成的依據(jù),它貫穿作品的全部要素,使這些要素在內(nèi)部實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
主題形象則是呈現(xiàn)在設計中具體感性的、概括的形象;是設計反映現(xiàn)實的具體形式,是實現(xiàn)過程中多次選擇、反復提煉、不懈加工、再造和最終升華的成果;是構成主題、表達意旨的主要形象。
《全集》為了便于主題思想與主題形象之間的相互貫通,而采用精選的民間作品本身作最外層的封套,設計手法非常簡潔、單純、莊重。每一分類卷所選用的典型作品都包容著獨立的內(nèi)涵,既能直觀地展示各分類卷得內(nèi)容,又能表現(xiàn)濃烈的地方特色和民間味兒。
護封則使用統(tǒng)一色調(diào)貫穿各分類卷,其色彩采自民間藝術常用色,這種運用在理論上稱之為設色具象聯(lián)想。色彩的具象聯(lián)想是審美主體對色彩現(xiàn)象的思維拓展活動,當人們看到某種色彩后,就聯(lián)想到生活中的某些具體事物。
護封采用靛藍色、燙白字。藍、白相間主色調(diào)使人聯(lián)想到靛藍印染花布。而靛藍印花布在湖南民間各民族生活中運用最普遍,尤其大量用于作被面,這是湖南民間美術最通行的載體,也容易喚起人們對于童年、家鄉(xiāng)、親人那種最溫暖美好的回憶。
這種色彩處理包涵兩種意義:首先強調(diào)了《全集》的地域特色;其次將各自相對獨立的各分類卷統(tǒng)一在同一個大前提之中,即湖南民間美術這個大前提下,從而給我們繽紛的民間美術,那些繁多、絢爛的往昔記憶蓋上一床溫暖而溫馨的“記憶之被”。
整套《全集》裝幀設計,我們既取材民間藝術作品,更遵行民間藝術之道;從設計的取材、構思到最后呈現(xiàn)手法,都奉行素樸以為美,盡量師法天然,求個輕松自如、毫無做作。
從設計之初,設計者首先通過大量感性材料接觸,獲得原始的感性認識和具體感知,再到具體裝幀設計之前充分提煉和深化主題思想,最后在此基礎上精心選取、提煉概括、提純加工主題形象,這是從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螺旋上升過程,是《全集》設計三步曲,也是大多數(shù)精神活動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共同經(jīng)歷吧。
鄉(xiāng)賢先哲船山先生有言:“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蔽覒涯钅切┼l(xiāng)野行走的日子,我更愿意認為,自己的這點設計理念,也是拜三湘四水,我的那些祖祖輩輩生息、歌哭于斯的父老鄉(xiāng)親所賜,正是他們傳承了楚風漢韻,也承續(xù)了苗蠻夷氣;是那些在民間潛流暗淌的文化血脈透過我的設計傳達出了一點點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