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悠悠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學史,首先是一部詩歌史。我國的古典詩詞更以其優(yōu)美的聲情意象,多角度多層面地反映出作者的順逆際遇,宦海波瀾和國家的治亂興衰,民眾的離合悲歡等。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超越時空,流傳千古,并以其豐富的文化精華滋養(yǎng)著一代代炎黃子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我國古典詩詞對于華夏文化傳統(tǒng)的形成,國民心理素質的培育,產生著巨大的影響。諸如,愛國主義、憂患意識、博愛情懷、教化思想、理性思考等都是其中高揚的旋律。它在陶冶情操、砥礪意志、增進道德修養(yǎng)和凝聚民族自信力諸方面都在潛移默化地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作為世紀偉人的毛澤東,一生受其浸潤熏染。據(jù)有關史料統(tǒng)計,毛澤東自《詩經(jīng)》以下,差不多重要的詩詞作品,都曾熟讀、批注、記誦過?!对娊?jīng)》、《楚辭》自不必說,漢魏、兩晉、六朝、隋唐、兩宋、元、明、清直至近代的許多重要作品,他都很熟悉。在他中南海豐澤園四合院的藏書中,經(jīng)他圈點、畫線、評注過的詩就有1180首、詞378首、曲12首,總計1570首。這些統(tǒng)計還不包括各種賦體和各種各樣版本中的詩詞曲在內。同時,這些數(shù)字又僅限于從建國以后毛澤東逐漸積累起來的藏書中統(tǒng)計出來,并未把建國前以及后來他到各地視察開會期間在當?shù)厝﹂喌囊恍┢坑嬎氵M去。
對毛澤東批注過的古典詩詞,下面我們依年代先后摭拾出數(shù)例,這對于了解毛澤東的文化性格和情感天地,對于熟悉毛澤東的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都是不無裨益的。
1915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范學校讀書時,曾發(fā)起一張“征友啟事”,全文約300字,其結句為“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以表達征友的誠摯心情。1936年,毛澤東在致國民黨第84師師長高桂滋的信中亦 有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暴虎入門,懦夫奮臂,誰謂素無人而曰:甘受亡國奴之辱乎?”1936年8月14日,毛澤東在寫給宋子文的信中也有“寇深禍亟,情切嚶鳴;風雨同舟,愿聞明教”之語。這里所引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就是出自《詩經(jīng)·小雅·伐木》。
1939年5月30日,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講演中全文憶誦了唐代詩人白居易《放言五首》中的一首。其中有一聯(lián)是“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毛澤東對此解釋道:“永久奮斗就是要奮斗到死。汪精衛(wèi)、張國燾沒有這個精神,于是中途變節(jié)。白居易這首詩說的就是‘蓋棺論定’,人到死之時,才可斷其功罪是非。”1971年9月13日,震驚中外的“林彪事件”發(fā)生后,毛澤東又一次引用了這首詩的后4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說明一個人的錯誤,其發(fā)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因此,認識一個人也應要有一個過程。
1949年,毛澤東在《四分五裂的反動派為什么還要空喊“全面和平”?》一文中寫道:“這樣,李宗仁在石頭城上能看到的東西,就只剩下了‘天低吳楚,眼空無物’了?!边@里所引的詩句原出自元代文學家薩都剌的《念奴嬌·登石頭城》一詞。
1954年10月26日,毛澤東在接見即將結束來我國訪問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時,說“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用以表達與其相識相知的摯情。這里所引詩句出自屈原的《九歌·少司命》。
1961年,毛澤東創(chuàng)作的《七律·答友人》一詩中的“洞庭波涌連天雪”一句中的“洞庭波”,就是從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洞庭波兮木葉下”句中移用而來的。可見毛澤東對屈原作品的諳熟。在他早年求學時的《講堂錄》中,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當時他用工整的小楷抄錄的《九歌》全文。
1956年的一天,毛澤東乘專列去北戴河開會。當?shù)弥磉叺姆諉T姚淑賢不能與熱戀中的男朋友見面時,就說道:“糟糕,打攪了你們的好事。你通知他了嗎?久了會發(fā)生誤會的,可不能因為我而影響你們!”晚上,毛澤東再一次見到小姚,他忽然說:“你等等,我有個東西你帶回去給你的朋友看看,他可能就不會生氣了?!毙∫舆^這張紙,上面寫著“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边@正是《詩經(jīng)·邶風·靜女》中的幾句。而此詩是經(jīng)典的愛情詩篇,毛澤東將其書贈于正在談戀愛的女服務員,正是恰如其分。
1958年的一天,毛澤東給正在生病的女兒李訥寫信說:“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鍛煉意志。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F(xiàn)在我想睡了,心情舒暢了。詩一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里有意志,知道嗎?”毛澤東是將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推薦給女兒。
在這一年的“成都會議”期間,毛澤東將“我家岷山更西住,正見岷江發(fā)源處”的一首描寫四川的詩詞推薦給了與會的代表們。這首詩就是元代詩人楊基的《長江萬里圖》。
1958年初,當時的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在一次談話中,提到了古代官吏禁帶眷屬,又引用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即“少小離家老大回”)為佐證。毛澤東聽后,“總覺不甚妥當”。他翻閱了《全唐詩話》等史籍后,又找出《舊唐書·列傳》進行查對,發(fā)現(xiàn)當時均無不帶眷屬的記載。于是,在這一年的2月10日上午,毛澤東專門致信劉少奇:“少奇同志,前讀筆記小說或別的詩話,有說賀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詩話》,說賀事較詳,可供一閱。他從長安辭官歸會稽(今紹興),年已86歲,可能妻已早故,其子被命為會稽司馬,也可能六七十歲了?!畠和嘁姴幌嘧R’,此兒童我認為不是他自己的兒女,而是他的孫兒女或曾孫兒女,或第四代兒女,也當有別戶人家的小孩子。賀在長安做了多年太子賓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薦李白于明皇,可見彼此愜洽。在長安幾十年,不會沒有眷屬。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變成獨處,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擯棄眷屬,但一個90多歲像齊白石這樣高年的人,沒有親屬共處,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詩人,又是書法家,他的草書《孝經(jīng)》至今猶存。他是一個胸襟灑脫的人,不是一個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聞官吏禁帶眷屬的充分證明。自從聽了那次你談到此事以后,總覺不甚妥當。請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對的,我的想法不對。睡不著覺,偶觸及此事,故寫了這些,以供參考?!边@封信后還附有“復尋《唐書·文苑·賀知章傳》(《舊唐書·列傳140》第24頁)亦無不帶眷屬之記載。近年文學選本注家,有說‘兒童’是賀之兒女者,純是臆測,毫無根據(jù)。”
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在講話時引用了“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竟。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辈⑼瑫r評價作者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肯于學習,也可以做出好詩。這里所引詩句系南朝梁時詩人曹景宗的《去時女兒悲》。在這一年的7月14日,毛澤東同梅白、王任重、劉建勛等談話時提到:“唐代詩曰:‘邑有流亡愧俸錢’,此寥寥幾個字就寫出了古代清官的情懷,也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寫詩,就要寫出自己的胸懷和情操?!边@里提到的唐人詩句,即指韋應物的《七律·寄李儋元錫》一詩。
1961年,毛澤東給正在休養(yǎng)中的胡喬木(曾擔任過毛澤東的秘書)的一封信中寫道:“你需長期休養(yǎng),不計時日,以愈為度?!s之期,不但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以(得)永年?!嗽娨俗x?!边@里所引詩句出自三國時曹操的詩作《步出夏門行》中的第四章《龜雖壽》。
1961年11月間,毛澤東集中閱讀一些“詠梅”之作,6日上午,他先給田家英(時任毛澤東的秘書)一信,囑其找到宋代林逋的詠梅之詩。上午8時半,又給田家英寫來一封,信中說:“有一首七言律詩,其中兩句是‘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是詠梅的,請找出全詩給我,能于今日下午交來則更好。何時何人寫的,記不起來,似是林逋的,但查林集沒有,請你再查一下。”很快又寫一信:“家英同志:又記起來,是否明人高啟的,前4句是‘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下4句忘了,請問一下文史館老先生,便知?!碧锛矣⒑髞碚业?,就是明代詩人高啟的作品。毛澤東非常高興,當天就書寫了此詩,并題道:“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睹坊ň攀住分弧!弊阋娝麑υ撛姷闹匾暋_@就是明代詩人高啟的《梅花》詩。
1961年12月26日,毛澤東致信他的同學周士釗(時任湖南省省長),信中說:“‘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朝云(千家)薜荔村’,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豈不妙哉!”毛澤東在自己的詩作《七律·送瘟神》中亦有“千村薜荔人遺矢”句,在《七律·答友人》中有“芙蓉國里盡朝暉”句,都是從這兩句古詩中化用而來。這里所引用的古詩出自唐代詩人譚用之的《秋宿湘江遇雨》一詩。
1963年8月的一天,毛澤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這是陸游寫的一首詞《釵頭鳳·紅酥手》,他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大詩人,年輕時就立志‘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他的表妹叫唐婉,也是一位有才華重感情的女性,他們的愛情悲劇在《齊東野語》里有記載?!彼€曾專門要過陸游的《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作品集進行閱讀,記誦了其中許多詩詞,并經(jīng)常用其練習書法。在他的《卜算子·詠梅》一詞的小序中寫道:“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弊阋妼﹃懹蔚南矏邸?/p>
1964年8月24日,毛澤東在與著名學者周培源、于光遠討論學術問題時,在談到“地動說”時,毛澤東說宋代的辛棄疾就曾在一首詞里提到,當月亮從我們這里下去時,它仍然照亮著別的地方。又說更早的是晉朝的張華在他的詩里就有“大儀斡運,天回地游”的詩句,并認為在這些詩詞里均含有“地圓”的唯物思想。毛澤東提到的張詩指《勵志詩·其一》,辛詞是《木蘭花慢·可憐今夕月》。
這一年的12月毛澤東在讀《五代史》時,當時憑記憶,書寫了一首古詩。原以為錯了幾處,即“連城猶擁晉山河”中的“猶”應為“且”,“蕭瑟三垂岡下路”中的“下”應為“畔”。后經(jīng)查對,系因版本不同所致。有的版本與毛澤東的手書一字不差??梢妼@首詩的喜歡程度。這就是清代詩人嚴遂成的《三垂岡》。
1964年的一天,毛澤東乘車由湖南回北京,當車經(jīng)岳陽地界時,他即索筆書寫了杜甫的《登岳陽樓》一詩,其手跡現(xiàn)鐫刻在岳陽樓的三樓大廳中。1965年6月20日,毛澤東邀文學史家劉大杰于上海見面。當聽說劉是“巴陵人”時,他立刻朗聲吟出杜甫《登岳陽樓》全詩。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就章士釗的《柳文指要》的歷史專著致信作者:“大作收到,義正詞嚴,敬佩之至。古人云‘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今奉上桃杏各5斤,哂納為盼!報投相反,尚乞諒解?!边@里所引詩句,出自《詩經(jīng)·木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