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媒體連續(xù)報道廣西四兄弟懸賞三萬元尋母事,在全國引起頗大的反響。
慈母失蹤,兒子尋母,是人之常理。眼下都市,誰家養(yǎng)一只貓、一只狗,失蹤了都要尋一尋,何況生身之母呢?如果連母失蹤了,你仍無動于衷,不去尋找,那么母生你,不如生一只寵物了!
從這一報道,讓筆者聯(lián)想起我國偉人的孝道和博愛的故事。
中國自古以來,就傳頌著“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名句。也有許多孝子行孝之舉傳頌至今。本期發(fā)表的《大忠即大孝》一文,介紹了葉劍英元帥孝敬母親的事跡,十分感人。他在延安時聞母親去世消息,寫下了“尸骨拋溝曾逆料,阿姆生我最艱難”的名句,仍留傳至今。周恩來人生第一次痛哭就是得知家父病逝,幾乎哭昏過去。近代名人蔡元培割臂肉下藥救母更令人欽佩……革命者不僅謹守孝道,而且大都是博愛者,像聶榮臻元帥,在抗戰(zhàn)時期,收養(yǎng)了一個日軍孤兒,成為世界的美談。筆者不久前訪陳賡大將之子,親耳聆聽到陳賡大將建國后先后收養(yǎng)了十幾名烈士的遺孤,愛之如子……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常懷慈愛之心,惠及他人和社會,是千古中華兒女的文明和美德。但為啥倒令今天的人們覺得十分新奇呢?也就是說,為啥媒體這一報道,會引起如此的波動呢?我想一方面應是眼下人們的道德觀念,孝敬長輩的觀念日下,屢見報載父子相殘之事。一方面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速,孝敬父母的方式也出現(xiàn)改變,出現(xiàn)了“隱形孝道”現(xiàn)象。眼下年輕人出遠門多,守護在父母身邊的越來越少。兒子在外賺了錢,匯給父母養(yǎng)老,也是一種孝道。父母有病了,出錢雇工護理也是一種孝道,出錢送到養(yǎng)老院也是一種孝道。當然還有驚天動地的“陽光孝道”,如近年來,聞名為母捐肝捐腎,為亡父還清十萬欠款的……凡偉人和凡人,誰沒有父母情結(jié),誰不想多為父母盡孝。而許多父母年老思親,都希望兒女多待在身邊,有病了兒女能在身邊陪護,不喜歡看到親兒女的“隱形孝道”。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要恢復至孔夫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游”,讓兒女們丟下工作,日夜守在身邊,是不太可能的,這是與時代的步伐相悖了。因孔夫子那年代,交通不便,兒子遠游,遇父母不測,幾月難回,難為父母送終,于是落個大不孝。而如今交通方便,得知急訊,千里之外 ,幾小時就到身邊,遠游留學辦事也無妨。
從孝道到博愛,是人性的上升。沒有孝道,何談博愛?道理很簡單,不敬愛父母長輩,你會去敬愛別人嗎?當然,我們許多革命者,為了愛祖國,愛人民,把對父母、長輩的孝道,對親人的愛擱于一邊,忍痛割“愛”,而遠走他鄉(xiāng),為人類的解放毀家紓難,用大忠代替大愛,雖然忠孝不能兩全,但大忠也是大愛。這也是博愛的高境界。
孝道和博愛,都是人慈善心的體現(xiàn),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zhì)的尺碼。古時代,曾有朝廷選賢為官而采取“舉孝廉”。百里之內(nèi),誰為孝子,即舉之為官。孝子治政,首先讓人敬服。在今天,倘若盡孝盡義的人為官從政,我想也一定會讓人敬服的。而能力不至,可以再行深造培訓。水平提高了,最少是清官,中規(guī)中矩的官,不至于禍國殃民。這是筆者一孔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