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師專業(yè)水準的在職教育形式包括:短期課程培訓、專家講座、教學觀摩和研討會等,但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師參加這類培訓后,仍然感到很難把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到日常的教學中。解決這一難題,目前比較有效的研究是,結合課例的專家指導 + 同事互助指導,而這一研究的關鍵在于操作的實效性。
上同一節(jié)課,一個教師重復“備課、上課、聽課、評課”這樣的過程兩次甚至三次,又是小學階段,且該校將此作為校本教研模式——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這所學校結合課例(或案例)展開研究的做法讓人感覺很新鮮。記者慕名前往,在珠海市三灶中心小學聽到了一個個真實而令人感同身受的故事。
記者:梁老師,作為語文學科組長,聽說您有一個“三進三出”的故事,我們很想聽聽。
梁小嫻:那是第一次開展“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活動時的情況。當時我執(zhí)教《坐井觀天》一課。整個過程經歷了三次備課、三次上課、兩次聽課反饋交流。這個過程消耗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正是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鍛煉了綜合能力,深深體會到成長給我?guī)淼臒o限快樂。
仍清晰記得第一次進入備課狀態(tài)、第一次試講的那一堂課。課上,該講的沒講完,該讀的沒讀好,該練習的沒落到實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能充分激發(fā)調動起來,教學思路混亂。第一次走出課堂,我感覺糟糕透了。經歷了第一次的失敗后,我與市教研室教研員容理誠老師一起進行了二次備課。我向容老師講述了自己的困惑,并求教如何才能把課上好。容老師耐心傾聽,一一指出我的問題,并針對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三點建議:目標設定要小而實,一課一得,切忌面面俱到;朗讀教學應遵循“讀準→讀懂→讀順→讀好”的過程,循序漸進,層層深入;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以學定教,凸顯個性化教學。
專家的一席話讓我茅塞頓開。原來,我在40分鐘的課堂上,既要求學生把課文讀好、會認會寫6個生字,又要求學生能聯系實際,理解寓意和發(fā)揮想象展開說話,二年級的學生怎么能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么多的學習任務?于是我改變教學策略,重新擬定教學目標,以朗讀教學貫穿始終,遵循“讀準→讀懂→讀順→讀好”的教學思路,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指導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接著,在經歷兩次聽課反饋后,第三次再備課、上課,我的課堂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整個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營造出輕松、愉快、民主的學習氛圍。學生積極參與,興致盎然,學有所得,而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第三次走出課堂,專家老師及全程跟蹤我上課的老師們這樣評價道:先進的教學理念改變了教學行為。無論是教學設計、課堂組織,還是堂上師生互動、評價都有明顯進步。這真是一次質的飛躍!
記者:周老師,老師們都說您的課堂在張揚學生的“人性”方面頗有亮點,作為一個參加工作一兩年的年輕教師,“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活動對您最大的促動是什么?
周秀蘭:上初二時,語文老師出過一道閱讀理解題——短文一篇,不知是短文雋永的意境打動了我,還是寧靜對生活的熱情打動了我,這篇短文在我年少的心靈中確實劃過那么一道曲線。時隔十年,翻開人教版第八冊語文書,目遇《觸摸春天》,我如逢故人,沒想到當初打動我的文章被選入教科書。“走進”《觸摸春天》,我心里依然泛起陣陣漣漪,因此,執(zhí)教學校的公開課,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觸摸春天》。
反復讀文后,我很快設計好相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在我的設計中有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對5個關鍵句的理解來把握文章內涵。但是如何通過5個關鍵句把全文貫穿起來?如何讓這5個句子的過渡不留痕跡,讓文章的學習不支離破碎?這些問題著實讓我數天轉輾反側,難以安眠。
思慮許久,我把目光鎖定在“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币痪?,決定以“奇跡”作為切入點,以“安靜創(chuàng)造了哪些奇跡”這一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找關鍵詞句品讀??墒菃栴}在課堂上一拋出,我發(fā)現我犯了教學大忌——忽視了學生意識,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結果,學生找的句子跟預設的有出入,而我卻吃力地引導學生往深處理解“奇跡”、“神奇的靈性”,硬生生把學生往過高的層面拉。我使勁渾身解數引導,學生仍如墜云里霧中,課堂氣氛沉悶,教學目標未完成。
課后,一些聽課教師表示,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詞句的過程中挖掘過深,對學生牽引過多,將文章弄得支離破碎。支離破碎!牽引過多!沒想到終究還是支離破碎了,終究還是牽引過多,這節(jié)課我還是沒跳出這一窠臼。針對我的課進行評點,市教研員認為我的課堂讀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讀的要求不明確;他建議我嘗試質疑法,讓學生在質疑中自主地學習課文。但是對這個建議我表示出擔憂:學生的問題天馬行空,唯恐課堂被學生牽著走,也擔心被問題殺個束手無措。市教研員聽后笑著鼓勵我勇敢去嘗試。于是,我拿起課文反復品讀。最后,我決定以課題中“觸摸”作切入點,從“安靜是如何觸摸春天”切入。“披文以顯象,顯象以悟道”,我拋棄之前選定的5個關鍵句,不限定任何答案,只是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詞句,進行個性化閱讀,將語言文字再現、想象成各種情節(jié)之象,從而感悟文章的內涵。
針對學生質疑環(huán)節(jié),我事先預設了很多可能會提出的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歸類。同時,為確保質疑的有效性,我在課上明確了提問要求:不提假問題;不提簡單問題;不提與課堂無關的問題。同時鼓勵學生先嘗試自行解決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則跟同學或者小組成員討論,最后才找老師幫忙。
作了這些調整,將主動權交與學生后,我發(fā)現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課堂氣氛很活躍,我也上得比較輕松。自主質疑、解疑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問的難度和體會的深度讓我吃驚。上完這節(jié)課,我豁然開朗,之前教學上的困惑解開了許多。聽課老師和學校領導對這節(jié)課給予了肯定,專家也肯定了我的進步,這讓我驚喜不已。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我將進一步關注學生意識,充分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將課堂交與學生,充分張揚學生的“人性”。
記者:陸老師,看了您寫的《搭石》的教學反思,感覺頗有真情實感。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您愿意“一輩子都在備課”嗎?
陸櫟宇:“一輩子都在備課”是一種追求、一種境界,我愿努力去做。執(zhí)教《搭石》這一課我感觸頗多的,不僅僅是教學設計的改變,而且在預設階段,專家的點撥和引領所帶來的教學理念上的轉變及影響,讓我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
我覺得,細讀文本應是首要的必修課!
每次備課,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閱大量的教師參考書,研究如何教,而不是如何解讀文本。教學目標的設定是照搬教參上羅列的內容,從未認真根據學情,從未真正去思考這節(jié)課到底要教給孩子們什么,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學完這課,學生會有怎樣的收獲等。自己一直視為權威的教參,被專家毫不留情“刪掉”。
“大話、空話一律不要!”“回去一定要大量閱讀作者的作品?!薄澳艽騽訉W生的,一定是讓你感觸最深、讓你最怦然心動的!”專家的話語不多,但句句分量十足,字字敲打在我心上。一語驚醒夢中人。自己最應該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再靜下心來,多讀幾遍課文,再多讀幾遍!如果文本的自我解讀不到位,還談什么教法?蘇霍姆林斯基說的話——“為了上一節(jié)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讓我知道了自己應該做什么、怎么做。
記者:麥老師,您的課堂是以“讀”為本,抓住這一點,您的《生命 生命》一課才有了“新的生命”。那么“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活動是否給您的專業(yè)成長帶來了新的生命力呢?
麥曉妹:當然。我執(zhí)教的課文是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可老實說,二十多年來,我從沒思考過生命是什么?當時,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進教室的。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我上網查閱大量的資料,包括教學設計、視頻,所有的通通看了個遍。然后借鑒別人的設計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一番。接著便是把教學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句過渡語一字不漏地背下來。整堂課下來,我沾沾自喜,慶幸自己沒有漏掉環(huán)節(jié),沒有忘記要說的話,而且教學內容在一節(jié)課內完成。
可是,聽課的教研員和老師們看出了我的課存在的問題,他們建議我:第一,教學前一定要反復閱讀文本,結合作者的生平,讀出自己的感受。作家筆下的作品大多與其生活經歷有關,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經歷,才有可能讀懂作品,而不是停留于表面的理解。第二,聯系社會生活,引領學生領悟,通過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說。第三,一定要讓學生質疑。第四,如果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得不到。故要抓住重點,一課一得??磥恚@正是我教學中一直未解決的難題。
經過與專家一起備課,我茅塞頓開。之后我反復閱讀文本,還大量閱讀杏林子的其他作品。再次備課的過程,不但讓我對文本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而且教學思路更加清晰,對文本的把握更加自信,教學目標也更明確。第二次上課后,我感覺很輕松,一種滿足感油然而生。
重視語文教學“讀”的功能,以讀為本,注重學生的自我感悟,是我第二次課的最大特點。教學中,我安排了大量的、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引導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讀書,讀中感悟生命的意義。“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活動給我感觸最深的是,要上好一堂課,教師必須深入地讀文本,以及讀文本以外的相關書籍。只有認真研讀,文章的深意才會一層層地、抽絲剝繭般地呈現出來,自己對于文本的理解才能逐步清晰、明朗。在讀的過程中,教學靈感才會不斷地涌現。
記者:龔老師,您曾思考一個問題:怎樣的研究方式才能使大家快樂地去參與。后來得到的答案是……
龔遠燦:學校的“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活動真正解決了我們專業(yè)成長中的難題,我感覺深刻的是評課這一環(huán)節(jié)。評課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變得更“真實”,讓上課和聽課的老師都有收獲?!罢鎸崱斌w現在:具有豐富教研經驗的容理誠老師,在每次教研活動中都能很虛心地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教師。容老師對課文內容以及背景知識非常熟悉,對教師和學生的心理把握得很準確,對教學中的細節(jié)問題既敏感地關注又有個性化的思考,并不時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促進教師的發(fā)展與成長。所以每次教研活動我既期待,又有收獲。期待能有像容老師這樣的專家來引導我們,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思,實現自我成長。
“學生們深諳老師上公開課的秘訣,那就是:課前充分準備,充分演練,課上充分表演,充分配合,而學生自己學習的新鮮感和激情卻早已喪失殆盡?!甭爩<业倪@句肺腑之言,反觀我們常用的研究方式,我們確有“戴著鐐銬跳舞”的尷尬。我常常思考:怎樣的研究方式才能使大家快樂地去參與?為什么我們的課題研究總是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呢?因為公開課很難給予我們需要的東西。我們需要一種能確實影響自己教學,能實實在在解決“我”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給予有現實指導性的思想、方式、方法,就像引導學生解答學習中的難題一樣。我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機會,讓我們在不斷的反思與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
記者:蔡校長,據了解,以前沒搞“循環(huán)磨課”,上課、聽課、評課一直是學校慣常的教學行為,為什么要將之前的常態(tài)做法上升為“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呢?
蔡玉榮(校長):我校開展“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最初的想法是非常簡單的。因為以前我們的校本研討,基本上是一名教師上課,其他老師聽完課后評課,然后就沒了下文,執(zhí)教者到底有沒有改變觀念,是否有進步,不得而知。近一年多來我們總是在思考:如何能追蹤執(zhí)教者的變化?就想通過這種由專家倡導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再備課-上課-聽課-評課”的“循環(huán)式教研”活動,看到執(zhí)教者的變化,也讓執(zhí)教者本人從中受到啟發(fā),看到希望。我們從語文學科入手,聘請珠海市語文教研員容理誠為指導專家,整個語文科組首先推選了梁小嫻、陸櫟宇、周秀蘭、麥曉妹四位年輕教師來進行“循環(huán)式教研”的嘗試。通過這一輪的校本教研活動,我們欣喜地看到了執(zhí)教者理念的變化,也看到了參加活動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的變化。
例如周秀蘭老師第一次執(zhí)教《觸摸春天》一課時,緊緊牽著學生不放手,按照教師自己預設的環(huán)節(jié)和目標生拉硬拽,學生卻怎么也不明白,課堂氣氛十分沉悶,一堂課下來,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師生都覺得沒有什么收獲。經過第一輪的聽評課后,專家和其他老師都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見,建議周秀蘭多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設計提問,讓學生有話可說,放手讓學生多讀多悟。第二次,容老師專門和周老師再次備課,然后換一個班再上《觸摸春天》。這一次,周老師將主動權交與學生,發(fā)現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課堂氣氛很活躍,教師顯得很輕松。自主質疑解疑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提問和體會的深度讓聽課的教師都感到吃驚。很多聽過周老師兩次執(zhí)教同一內容的老師都深有體會,他們說,沒想到周老師吸收大家的意見這么快,而且很快轉變?yōu)樽约旱慕虒W行為。一些老師從以前抓著學生不松手,到現在放手讓學生質疑,教學理念轉變了,教學行為也變了。這是我們想得到的校本教研的效果,從教學理念到教學行為的變化,“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帶給我校教師新的活力。
通過語文學科嘗試“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帶來的變化,讓我們更堅定了在其他學科推開“循環(huán)式”的決心。金灣區(qū)教科培中心樂曉華主任及相關領導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三灶鎮(zhèn)中心小學的校本教研是實實在在的,讓老師們共同研討,共同進步,能切實看到老師的改變,值得推廣。
記者:蔡副校長,作為主管教學的領導,請您就語文學科組實施“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的效果作一個歸納。
蔡樂君(副校長):近一年來,我們在語文學科嘗試了讓執(zhí)教者和備課組成員一起備課,然后上課,同科組教師都去聽課、評課,提出意見和建議,并聘請專家指導;之后再進行第二次備課(執(zhí)教者和專家、備課組一起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如果有必要再進行第三輪,直到執(zhí)教者與聽、評課的教師都覺得很有收獲、進步非常大為止。我們的這種“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開展一年多來,已經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成效。
參與執(zhí)教的四位教師都從中體會到成長的快樂。陸櫟宇老師第一次執(zhí)教《搭石》這一課時,備課抱著參考書不放,通過專家和其他老師的評課后,陸老師從教學思想上有了改變?!按笤?、空話一律不要!”“回去一定要閱讀作者大量的作品?!薄澳銓φn文有怎樣的理解和認識?”“能打動學生的,一定是讓你感觸最深、讓你怦然心動的!”專家的這些話讓陸老師頓悟——做語文老師一定要細讀文本啊。談起和容老師一起備課的情景,麥曉妹老師體會頗深。她至今仍牢記著專家的指教:“教學前一定要反復閱讀文本,結合作者生平讀出自己的感受;如果教師都不熟悉文本,不了解作者的背景,又怎么能與學生談感受呢?要聯系社會生活,引領學生領悟,通過自己的生活事例來說;一定要讓學生質疑,因為人類的一切進步都是從質疑開始的……”梁小嫻老師執(zhí)教了《坐井觀天》一課。整個過程共經歷了三次備課,三次上課,兩次聽課反饋交流。但這個過程讓她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鍛煉了綜合能力,深深體會到成長帶來的無限快樂。
我們只是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卻收獲了許多,參加校本教研的老師們都說,有欣喜、有觸動、有快樂。其他兄弟學校的老師說,我們沒想到,由老師改變帶來的學生改變讓我們吃驚!領導和教研員們說,三灶鎮(zhèn)中心小學的“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有價值,有創(chuàng)新,有效果!
的確,沒有比給老師帶來專業(yè)成長的快樂更讓人開心的事了,作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我希望每一位教師能在“循環(huán)式校本教研”中享受到成長的快樂,享受到從理念到行為改變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