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孔融讓梨”竟成熱議。讓或者不讓梨,若孔融九泉得知,亦難斷定。何故?只因道德滑坡,世界變得離奇。讓梨事小,但折射的道德問題令人憂心。
當今社會,世風日下,道德淪喪,這嚴重地誤導和扭曲著孩子們的道德取向,導致部分中小學生道德缺失、生存迷惘。但學生道德“偏航”除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外,我們的教育亦責任難逃。家庭教育中,父母重視了家庭的錢袋子,而忽視了孩子的腦瓜子。學校教育里,教師緊盯著學生的考分值,卻漠視了孩子們的情感值。教育中該負載的人格塑造、道德修養(yǎng)、理想態(tài)度等靈魂工程被壓榨,被冷置,被遺棄。作為思想道德建設主陣地的大中小學,本應對中華美德的傳承有著更多的擔待,但口號雖響——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背地里卻干著“以分為本,評價單一”的勾當。高分低能者、低分低能者、利己主義者、拜金主義者等等,都是我們功利教育、虛偽教育的畸形產(chǎn)物。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且既是語文教師又兼任品德學科教學,我無能“撥亂反正”、力挽狂瀾,但我的良知、我的職業(yè)道德、我的拳拳愛國之心提醒我、告誡我、鞭策我,要以“塑造學生完滿人格”為己任,要給予學生最基本的生活常識,教會他們明辨是非,并樹立崇高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我的一個特殊的學生林某某,是個個子矮于同齡人許多的小女生,她雖未被確診為“矮小癥”,但家人已接受了她是“侏儒”的事實。私底下,同學們都稱她“矮冬瓜”,每次聽到,她都會偷偷地落淚。那天上《多為他們想想》一課,我告誡學生要給殘疾人更多的關(guān)愛。豈料,一個調(diào)皮的學生大聲喊叫:“老師,林某某是‘矮冬瓜’,我們送她增高鞋?!痹捯魟偮?,全班哄笑。而林某某則緊咬嘴唇,低垂著頭,右手死命地揉搓衣服。看得出,她難受,她無助。我走到林某某身邊,拉起她的右手,面向全班同學說道:“林某某不是矮冬瓜,不是殘疾人,她只是發(fā)育遲緩一點而已。你們?nèi)⌒λ?,那是對她的極不尊重,更是對真正殘疾人的侮辱!”然后我瞪了一眼那個調(diào)皮的學生,正色道:“鄧小平高嗎?拿破侖高嗎?他們身材同樣矮小,但卻干成了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我們的林某某,日后或許就是鄧小平、拿破侖式的人物!”聽完我的話,孩子們被震住了,林某某破涕為笑。
我想,搞好德育工作不僅靠說理,更需要課堂教學的落實。德育教學扎實有效,課堂生成處理得當,往往勝過千言萬語的空談與說教。但現(xiàn)在很多學校的德育教學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如小學的品德教學,名義上開設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卻多半掛羊頭賣狗肉,甚至只賣狗肉,不掛羊頭。又如每周一節(jié)的班會課常常變成“文明班整風會”,只進行“紅領(lǐng)巾沒戴好”“校服不整潔”“做兩操要認真”等行為規(guī)范的檢討與反思,而孩子們的道德塑造、情感養(yǎng)成卻被教師漠視,甚至有教師將品德課、班會課挪作語數(shù)英教學課。試想,當思想道德教育淪為文化學科教育的附庸時,我們學生的道德情操憑何完滿?
讓不讓梨?讓梨是高尚,不讓也合理。但我與我的學生選擇讓,唯有懂得讓梨,生活才更濃情且蜜意。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長安鎮(zhèn)金沙小學)
圖/佚名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