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理念下,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呼聲日漸高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極力提倡教學目標的多樣化與層次性,使學生成長為“他自己”。其實,在關注“學”的個性化時,更應注重“教”的個性化,才能教學相長。
目前很多學校喜歡以整體的要求來規(guī)劃教師教學活動,規(guī)劃教師的職業(yè)生涯。比如規(guī)定時間同讀一本書、按統(tǒng)一的進度上同樣模式的課等。課堂教學中,要用集體備課后形成的統(tǒng)一教案,有的細化到了10分鐘的教學內(nèi)容。而在目前掀起的仿“名?!睂W“名師”風潮中,一些學校盲目模仿“名校”的辦學模式,教師也樂于照搬“名師課堂”。他們昨天搬“洋思”,今天仿“杜郎口”,在照葫蘆畫瓢的過程中,教師逐漸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千面一孔、機械呆板的課堂越來越多了,富有個人特色與獨特魅力的課堂卻越來越少了。
盲目地模仿,會使教師喪失自信。過多的依賴,束縛了教師自己,對自己沒信心,更不用說開拓創(chuàng)新、探索嘗試了。當然,筆者不是反對向名師學習,學習與追隨名師,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捷徑,但學習并不是簡單膚淺的模仿。當前出現(xiàn)的盲目模仿和照搬照套現(xiàn)象,這與教育普遍存在的功利與浮躁有關。急于出成績,急于揚名,急于追求所謂的“高效”,于是過分追求與注重技術技巧層面上的東西,希望通過這樣能找到自己的“救世主”。忽視教育的內(nèi)涵,盲目迷信“技巧”、“專家”,而沒有從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出發(fā),沒有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沒有給學生創(chuàng)造適合自己的教育,正如通過機械訓練以提高學生短期的考試成績而沒有真正的成長一樣,是一種教育的虛浮與形式主義,更是對教育、對學生的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個性化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教育就是一片云推動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闭n堂教學是師生交往和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沒有顯現(xiàn)教師個人特色的課堂,是機械的、單一的,是難以實現(xiàn)教育的這種影響、推動與召喚的。聞一多先生在北大講唐詩宋詞時,先讓學生關了電燈,點上蠟燭,然后說一句:“猛喝酒,熟讀《離騷》,方為真名士!”這才開講。而同樣在北大任教的沈從文卻非常靦腆,他第一次給學生講課時,講著講著講不下去了,就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道:“同學們,我講不下去了。我害怕了。”無論是聞一多先生的張揚奔放,還是沈從文的坦誠平和,都凸顯了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贏得學生們的熱愛。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教師個性化的人生閱歷與感悟,構(gòu)成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必定成為學生成長的重要資源。
個性化的課堂,也是教育形勢發(fā)展的要求。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而陳舊的“灌輸式”課堂上,教師只是知識的傳聲筒,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課堂里只有千人同面,大同小異的“知識+訓練”。面對令人窒息的機械識記和操練,學生只能是個被操縱的“機器人”。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勢下,教師是學生的指路人,還是學生的成長伙伴,課堂上不只是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還要有豐富而真實的情感體驗。有著教師個人思考,融入教師人生經(jīng)驗與個人真情實感的課堂,才是真實的、富有啟迪的課堂,才能適應教育的發(fā)展。
個性化的課堂,更是師生成長的需要。合理的課堂教學,要傳授教材知識的“共性”部分只占三成以下,大部分的內(nèi)容是教師“個人”的、有著個人思考與智慧的內(nèi)容。所以,課堂教學是一項富有藝術性、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課堂是教師教育人生的重要舞臺,教師的生活經(jīng)歷與社會經(jīng)驗等方面的不同,也決定著教學的寬度與高度,對課堂教學的追求是沒有止境的。帶有個人獨特經(jīng)歷與獨特感受,符合學生實際的,為學生度身定做的課堂,也必然影響并拓寬教師以及身邊的學生的思考,有利于教師的職業(yè)認同和學生的成長。
教育的發(fā)展進步,體現(xiàn)在教育觀念的轉(zhuǎn)變和更新,舍本求末、忽視內(nèi)涵的所謂改革必將離其目的——學生的自主發(fā)展?jié)u行漸遠。彰顯富有個性的、充滿個人獨特魅力的課堂,是時代的呼喚。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獨特的學生,而學生面對的,也應該是一個個獨特的教師。讓我們的教育在使學生成為“他自己”的同時,也使教師努力成為“他自己”,這樣,才能有教育的真正美麗與精彩。
(作者單位:廣東懷集縣橋頭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