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知識觀,就是我們對于知識的認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人認為知識是:客觀的、靜態(tài)的、中立的。在我們許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認為知識就是不多不少、不增不減地授受。于是課文與教材就自然而然被視為是天經地義、不可移易。
其實,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知識是不斷地被豐富、被重審、被修改的。著名的教育學者石中英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提出知識的不同形態(tài):即知識是主觀的、動態(tài)的、有價值傾向的。在教育教學中,知識不是作為一個名詞,而是作為一個動詞,即追求知識的過程。杜威認為,除了探究,知識沒有別的意義?!斨赋瞿欠N未確定的情境中的各種要素,使它們成為一個確定的情境,最后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時,經歷這個過程的探究者就獲得了知識……知識絕不是固定的、永恒不變的,它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一部分,既作為這個過程的結果,同時又是作為另一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它始終有待再考察、再檢驗、再證實,如同人們始終會遇到新的、不明確的、困難的情境一樣。
不同的知識觀必然導致不同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把知識視為“客觀真理”的,教師傾向于“告訴”學生,不欣賞學生的“質疑問難”;而把知識視為“不斷生成”的,教師傾向于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研究探索”。
一、真正的教學就是鼓勵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的“生成”
課堂是學生不斷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審視知識、理解知識并積極建構獨特的知識的過程,是公共知識向個體知識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兼容并包的心態(tài)與虛懷若谷的胸襟,能夠寬容學生的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意見。著名人文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曾說:“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p>
曾經讀過吳老師的一則教學片斷,印象非常深刻。她寫道:《買櫝還珠》這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因此教學時我駕熟就輕,波瀾不驚地接近尾聲?!白x了這篇寓言,大家有什么想法?”我問道。其實答案早就了然于心,只不過走過場而已。同學們各抒己見,答案大同小異,都認為鄭國人很笨,用很多的錢換來外表美麗但不值錢的木匣子。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老師,我有話說!”我循聲望去,是新華。這個小丫頭常常有驚人之語,不知今天她又想說些什么?想到此,我微微頷首示意她發(fā)表看法?!袄蠋?,那個鄭國人并不笨?!蔽殷@訝極了,忙問:“為什么?”“那個鄭國人喜歡美麗的木匣子不喜歡珠子,用很多的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有什么錯?”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議論紛紛……隨即又有兩三個附和:“可能鄭國人是個百萬富翁,他只愛收藏漂亮的木匣子。”“他對木匣子情有獨鐘,不愛寶珠?!?“他家里有很多珠寶,木匣子以后還可以增值?!?……是啊,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花再多的錢也開心,被別人誤會是傻瓜又如何?我自己也經常買一些在別人眼中是無用的東西,可是我不也自得其樂嗎?整天活在別人的想法中沒有自我沒有主見,千篇一律,如同行尸走肉,有意思嗎?如果從這層意義上來說,這個鄭國人還是個勇者,勇者無懼。想到此,我笑了,輕松地說:“新華的想法很獨特,很多時候我們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學會欣賞別人寬容別人。站在他人的角度想問題!”孩子們若有所思地點頭……
在吳老師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不難看出她的教育教學的智慧與見識。她的潛意識深處已經打破了對教材的盲目崇拜,對于教材中的知識不是以一種“不容置疑”、“不容更改”的心態(tài)來面對。在她的反思過程中,就可以看出她對于文本知識自由、靈活、動態(tài)的理解與引導。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學先生在《學習的快樂》中指出:“一旦缺乏如下的見解:知識是一種生成、發(fā)展的過程,根據語脈認識知識之意義,那么,學習往往就容易程式化,淪為習得至上的結果主義?!薄叭狈ι尚?、建構性知識觀的學習的實踐,將導致‘過程’與‘語脈’的喪失,歸結為‘結果’與‘程式’?!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要積極鼓勵生成,鼓勵一種開放式的傾聽,就是帶著自己的生活的理解力與學習力進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分享他人的經驗與智慧,理解他人的困難與處境——努力站在他人的立場上一起感受、思考、交流、對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彼此的接納、理解、尊重,彼此的相互敞開內心、敞亮視野,才能構筑著溫暖的、值得信賴與依戀的潤澤的教室與潤澤的教育教學生活。
二、深刻的教學就是導引學生對文本與教師不斷質疑
“課堂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場域,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陶行知提出,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意大利著名的詩人但丁說過,愛真理,更愛問題。因為,問題是學問的奠基,是思想的開啟,是成長的命題。閱讀過程中,學生首先與文本開展對話(即解讀作品字面意思的過程),通過與文本的對話,達到與作者心靈的對話和交流,達到與作者就這個世界的某個方面(即作品的主題)開展對話與交流的目的。閱讀從其自然固有的本來面目來說,它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學生通過閱讀作品(文本),探索、研究、理解、發(fā)現作者對這個世界某個方面的觀察、感受與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對文本及對教師等“傳統知識權威”的挑戰(zhàn)與質疑是激活知識品質與思維活性的元素。
鄭玉貞老師在《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三年級下冊)一文中有這樣的教學亮點,引發(fā)我們深思。(1)師:課文還怎樣告訴我們電腦的用處的?生:可以……,可以……,還可以……“在互聯網里,可以查閱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電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聯系;還可以參加網絡上購物。”師:這是一種什么說明方法?生:(告訴學生這是列舉的寫法。)(板書:列舉)師:這里用列舉的方法一下子舉出好多例子。(2)師:你們知道電腦還有什么用處?用上這個句式跟同桌互相對話。生說。師:誰知道得多?生說,師點評。(點評時,引導學生表達具體清楚。如說 “可以迅速地在網上買賣股票”。還比如,“可以迅速地得知世界最新消息”“可以非常方便地在網上訂購機票”“可以用QQ和朋友們暢快地視頻聊天”……)(4)師:哦,這么多呀!那聰明的同學想一想,這一句話中的“?!睉摀Q作哪個標點才合適?生:省略號。師:我們敢改過去嗎?生齊聲說,敢!師:好,那我們就給它換上。瞧,我們也可以做得比課文更好呢。我們一起讀一讀。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不是被亦步亦趨地率領走向對文本的不分青黃皂白的頂禮膜拜,而是向文本中的表達方式進行有理有據的修改。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會在朗讀課文后問學生:你最喜歡這篇課文的哪一段或哪幾個句子?在一堂《小珊迪》語文課上,當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時,一位小學生卻說:“都不喜歡”。老師馬上批評學生“自以為是”。學生心中不服,課后對聽課老師說:課文中的小珊迪人都快要死了,還記著那一點點錢,我不相信。面對諸如此類的,學生的不服與不滿,我們教師能否做“春風大雅能容物”?
動態(tài)的知識觀,就意味著知識是向世界不斷開放,沒有真正的終點與結論,我們的教學就要尊重學生的觀點與思考,尊重知識不斷修正與更新的過程。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皢栴}也就是思想的資源,我們思想的推動力,也就是我們心靈的財富。 ”余文森教授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fā)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問題是推動知識處于沸騰狀態(tài)的不二法門。就是所謂的學而不思則罔。
知識不是一成不變地被儲存與傳遞的,它是不斷生成,不斷被修正,不斷被補充,不斷被質疑,不斷被刷新的,否則,它必然成為死水一潭。而要恢復知識的根性與活力,我們必須把它置于具體的場域及過程之中,用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與之進行親密無間的對話交流,為其賦值,為其增值。
(作者單位:福建仙游縣實驗小學 福建莆田市教師進修學院)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