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師,送你一串追問
我覺得,加入教育行業(yè)十幾年來,自己最大的一個改變是學會了追問。也許當我還是個孩子時,也曾經(jīng)有過追問的能力與渴求,但不得不承認,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能力反而消失了。直到面對孩子們這么多年,在孩子們的影響下才慢慢找回這個可貴的能力——因為孩子是喜歡追問的,這是他們的天性。
因而,對剛剛走上教育崗位的你,我想送你一串追問。這樣的追問可能不會教給你解決某個具體問題的方法,但肯定會對你以后的成長有所幫助。
我們都在說教育、做教育,也都知道教育的定義。甚至,你對教育的定義掌握得比我透徹,畢竟你是才畢業(yè)的大學生,這點肯定比我強。那么,我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認為教育的前提是什么?
我想,你一定會回答“愛”。對,我也是這么認為的。而且我認為,這個愛不單單指對孩子的愛,也有對教育的愛、對社會的愛。說實在的,如果不愛教育、不愛社會,單單只對這些將要接受你教育的孩子產(chǎn)生愛,這樣的愛并不具有足夠的生命力。
現(xiàn)在,我的第二個問題來了——如果你認為教育的前提是愛,那么,愛的前提又是什么?
我之所以這樣追問,是因為作為一個比你先走一步的教師,我見到過太多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的事情了:愛孩子,所以給孩子無窮無盡的作業(yè)、壓力;愛孩子,所以不能包容孩子的任何一點缺憾;愛孩子,總拿著孩子與別的孩子對比……
而如果你回答“愛的前提是尊重”,非常榮幸我又與你的思維一致了。確實,如果不能夠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自尊、自信,也就談不上引導孩子自強、自立了——缺乏尊重的愛,往往只是一種虛偽的表達,說是為了孩子們,其實最終還是為自己。
接下來是我的第三個問題——如果你也贊同愛的前提是尊重,那么,尊重的前提是什么?也就是說,你憑什么可以心平氣和地對自己即將教育的孩子表示尊重?
我之所以這樣打破砂鍋問到底,是因為說自己“尊重孩子”的教師太多,但真正做到的卻相應來說少得多。比如有孩子犯錯誤了,有的教師放棄自己的教育權(quán)利,他說這就是尊重孩子的一種方式。但這樣的“尊重”是尊重嗎?不是,這是放任自流,是對孩子的不負責。
真的要尊重孩子,不是無為而治,而是要理解孩子,并在理解孩子的基礎(chǔ)上給予他們適宜的幫助。如果你也這么認為,那真的是太高興了,因為我們又一次想到一起去了??赡芪覀兙褪悄恰俺叽a相同”的人吧。
尊重孩子,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也只有理解他們的幼稚,理解他們的懵懂,理解他們的個性表達,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理解他們還只是孩子,我們才可能給予孩子應有的尊重。也只有這樣深度的理解,我們才能真的去“相信孩子、解放孩子、利用孩子、發(fā)展孩子”,使他們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好了,這就是我送給你的一串追問。如果有興趣的話,你還可以繼續(xù)追問下去,比如還可以問“理解的前提是什么”之類的。而如果在我追問的時候,你感覺到這樣追問的形式對自己理解問題還是挺有幫助的,那就當我不經(jīng)意又送給你一點能用上的東西。
我想,這樣的追問有時還是挺有趣也挺有用的,可以促使你對教育的思考更深入那么一點點,更具體那么一點點,更清楚那么一點點。當然,你也可以再試著從“教學”等方面去進行自己的追問,而堅持這樣的追問,愛上這樣的追問,相信對你的成長還是有一定幫助的。
炒大蒜與做教師
愛人不在家,我便獨自一人生火做飯,做的是炒大蒜。等大蒜炒好,不由得嘆了口氣——技術(shù)不過關(guān),將葉子都快炒焦了。再嘗一下,葉子很咸,但莖卻一股辛辣味,根本就沒炒熟。記憶中愛人炒的大蒜不但青白相間非常漂亮,而且非常好吃啊!
好在大蒜即便是生的也可以吃,于是勉強就著它吃完了飯。飯后便打電話給愛人,閑聊了幾句,便聊到今天的晚餐。聽我說得可憐,愛人在電話那頭笑了。“你是不是將莖、葉子都一道下鍋的?”她問道。我說是的——其實不光這盤大蒜,燒其它菜我也是一樣,先擇好、洗好,然后再切好裝在盤子里,等一切完備我才生火去做的。
“我就用教育給你打個比方吧?!鄙頌榻處煹膼廴擞袀€“職業(yè)病”,總怕我聽不懂她的話,常常用“打比方”來說事兒。她接著不緊不慢地說道:“大蒜的莖就好比是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一下子是教不會的,得多教幾遍。因而,炒的時候要先下鍋,多翻炒一會兒。葉子呢,就是那成績好的學生,非常聰明、一點就透的,所以放到鍋里一下就能熟。下次記著,炒大蒜時得將莖先下鍋,等快炒熟時再放葉子進去稍稍翻兩下,這樣莖與葉子就能同時熟了。你將需要翻炒時間不同的莖與葉同時下鍋,當然是生的生、焦的焦了?!边@下,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我炒的大蒜既不中看,又不中吃了。
掛了電話,我心里暗暗夸著愛人,不僅給我說明白了燒大蒜的理兒,還借著燒大蒜這件事,順便給同為教師的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是的,大蒜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特質(zhì),炒時用同一火候、同等時間去炒,必然是炒不好的,而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特質(zhì),用同樣的方法、同樣的作業(yè)、同樣的語言去教他們,也是很難全部教好的。
拿知識的學習來說,有的孩子領(lǐng)悟能力強,教師只需要稍稍指導便已經(jīng)掌握所要學的知識點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逼著他們按部就班地與其他孩子一道去學習,必然會使他們的學習興趣隨著無數(shù)次的“翻炒”而減弱。而有的孩子領(lǐng)悟能力弱,可能一時半會很難將新教的知識全部掌握。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逼著他如其他孩子一般向前趕,那么,他的學習自信心也必將在這樣匆匆忙忙的追逐中喪失。
又進一步想到,其實孩子個體的各種素養(yǎng)非常不均衡,也就如同這大蒜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味道與口感,因而教師對于孩子的不同領(lǐng)域的不同表現(xiàn)也得合理區(qū)分,給予適當?shù)脑u價,千萬不要不加區(qū)分地“一鍋炒”。所謂的“多元評價”,也就是這個理兒吧。
所謂“生活處處皆教育”,今天我也因炒大蒜這件事受到了教育,并引發(fā)了我對做教師的這么一些思考與感悟,也算是一個意外收獲吧。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