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翻譯課程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是翻譯教學的最終目的。要增強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就必須提升翻譯實踐的趣味性。文章借助“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嘗試性地將電影字幕翻譯作為翻譯工作坊的一種形式,不僅讓學生在做中學,更讓學生在樂中學,在學中樂。
[關(guān)鍵詞] 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坊 翻譯實踐 翻譯教學
眾所周知,翻譯是一門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但根據(jù)中國翻譯協(xié)會資料[6] 顯示, 勝任翻譯工作的人才缺口高達90%, 市場上以各種形式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很多, 但真正有水平、受過專業(yè)訓練的翻譯人才僅占總數(shù)的5%。這種與市場脫節(jié)的現(xiàn)象暴露出了翻譯教學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目前大部分高校,翻譯課基本上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結(jié)果對比教學模式——學生做練習教師用標準譯文進行對比、點評的教學模式。教師仍然占據(jù)中心位置, 然而當前外語教學界達成一個重要共識就是: 所有課程、包括翻譯課的教學模式都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 具體而言, 就是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教學模式[7] 。作為一線的翻譯教師,筆者也感覺到翻譯課程教學亟待改革。
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坊
1.翻譯工作坊
以實踐為導向、以市場為目標的“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因此應運而生。翻譯工作坊是指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譯者集中在一起進行翻譯活動,類似于商業(yè)性的翻譯中心[1] 。這種模式移植到翻譯課堂,就成了一種全新翻譯教學途徑,用討論式和互動式的教學代替?zhèn)鹘y(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以譯品為取向的教學模式。正如李明和仲偉合所說的:“作為一種教學方式, 翻譯工作坊為學生提供大量高強度翻譯訓練的平臺, 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 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 并通過課內(nèi)外的交互學習環(huán)境, 去感悟、領會和把握翻譯的真諦, 為他們?nèi)蘸螵毩氖路g活動、實施翻譯項目、承接翻譯任務打下基礎。”[4]
2.電影材料的選擇
翻譯工作坊的有效實施,其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翻譯材料的選擇。李明、仲偉合教授建議:“翻譯工作坊教學的模式,就采用所承接的翻譯項目材料作為學生翻譯的原始材料?!盵4]對于一些普通高校的教師來講,他們平日很少承接翻譯項目,對于這些教師來講,翻譯材料的選擇就不得不將趣味性,知識性作為首選條件。筆者在搜集近十年的翻譯教學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者們對翻譯課程教學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改革等方面見仁見智,但很少有針對學生學習翻譯熱情,如何構(gòu)建生動有趣的翻譯課程進行專門的研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盡管學生的興趣千差萬別,但他們對電影卻有著驚人般的統(tǒng)一。筆者試想能否將電影翻譯應用到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于是嘗試性地提出建立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坊。
眾所周知影視作品可以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能了解他國風趣,感受異域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電影的興趣,建立電影字幕工作坊,讓學生不僅停留在看,更停留在做的過程當中,從做中快樂地學習。
目前,電影題材非常廣泛,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在翻譯實踐中選擇合適、恰當?shù)碾娪邦}材值得深思。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筆者就所帶的班級進行簡單的興趣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動畫片都有一定的垂青。為了避免泛而散,做到精而專,筆者選取了動畫片《功夫熊貓》作為電影字幕翻譯材料?!豆Ψ蛐茇垺肥莾?nèi)地第一部票房過億的動畫片,是一部十分耐看的電影。濃烈的中國元素、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詼諧的對白和勵志的主題無一不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筆者希望學生通過電影字幕的翻譯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會這部電影所傳達的主題。
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坊教學程序
“工作坊是由數(shù)人共同參與的場域與過程,且讓參與者在參與過程中能夠?qū)υ挏贤?、共同思考、進行調(diào)查與分析、提出方案或規(guī)劃,并一起討論如何推動方案的執(zhí)行,甚至可以實際行動,這種‘聚會’與‘一系列的過程’,就是工作坊的活動內(nèi)容。換句話說,工作坊就是利用一個輕松有趣的互動方式,將上述這些事情串聯(lián)起來,成為一個有系統(tǒng)的過程?!盵8]。筆者始終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整個字幕翻譯實踐環(huán)節(jié)當中。
1.電影英文字幕準備階段
目前電影都配有中英文字幕,這對于學生進行字幕的翻譯具有一定的阻礙,因此在動手翻譯之前,先將學生集合起來,共同探討如何把字幕去掉。筆者將班級里懂電腦的學生組織起來,形成一個“電腦專家”小組。該小組使用相關(guān)電影字幕軟件將中英文字幕去掉,為后面的翻譯工作鋪平了道路。接下來分組:本電影總長:90 分鐘,學生人數(shù):40人,5人為一組,共8組,每組人員對90分鐘的電影進行分配,平均每人聽18分鐘。要求學生在無英文字幕的前提下,首先將18分鐘的英文聽寫下來。為了豐富電影字幕翻譯實踐活動,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M織一次影視片段配音大賽(關(guān)閉原聲)。 學生自行組合,根據(jù)所選片段選定配音演員,中英文對照進行配音,最后選出模仿能力最強的一組,必要時可以給予一定的嘉獎。配音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極富表演能力,有些學生的配音和原電影簡直不相上下。顯而易見,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不僅提高了自己的聽、說能力,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翻譯的興趣。
2.翻譯階段
工作坊中教師的角色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教師的角色,在這里教師不再是權(quán)威,而是一個組織者,協(xié)調(diào)者,促成者。教師的職責在于幫助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5]。教師根據(jù)該電影的內(nèi)容,提出了一些在翻譯當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去鉆研,去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通過討論與協(xié)商,學生不僅可以克服語言等方面的問題,而且也可以打開思維模式,開拓視野。以電影里各個人物人名的翻譯為例,使學生懂得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它涉及到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文化。教師可以預設以下問題:
1) What kind of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your translation?
2) How many cultural elements can you find? And how can you decipher those elements in translation?
3)Can you find out the American value or American spirits in this movie? 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m?
……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研讀原文字幕或者不止一次地觀看相關(guān)的電影片段,經(jīng)過思考,討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這種預設活動不僅讓學生能夠透徹地理解原文,抓住文本信息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系,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以及翻譯能力。比如學生在翻譯電影當中的人名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片中浣熊 “師父”,是譯為“master” 還是漢語拼音:“shifu”?學生就此展開了討論,開始各持己見,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直接音譯成“shi fu”,從語音上順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文化中“師父”一詞非常深奧,既包括了教與學的過程和關(guān)系,更包括了博大精深的“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儒家思想?!癕aster”只會讓人明白,“師父”就是技能比我好的、幫我學習技能的大師,沒有師為父的獨特文化[3]。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討論可以就此展開問題,將歸化和異化理論介紹給學生。對于這部影片,涉及的翻譯理論有很多,比如:順應理論,功能對等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目的論等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shù)貙@些理論加以梳理,讓學生發(fā)揮得更加自如。
3. 表達階段
對原文材料進行充分理解之后,就是表達階段了。眾所周知,充分正確的理解并不一定能搞保證準確流暢的表達。奈達所言極是, 如果譯者沒有過硬的寫作表達能力, 即使對原語和目的語、原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以及文本內(nèi)容涉及的學科知識了如指掌, 也不能保證他能準確翻譯原文[2],譯文質(zhì)量的優(yōu)劣取決于學生能否嫻熟地運用翻譯技巧以及學生的漢語修養(yǎng)。如學生在探討有關(guān)浣熊師傅的一段開場白: Let the tournament begin. Citizens of Valley of Peace, it’s my great honor to present to you……
有一組同學將其譯為: 比武大會現(xiàn)在開始! 和平谷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今日,老夫有幸向諸位介紹……。學生們認為這種譯文比較符合該片,片中的師傅身著古代服飾,因此一個古代人不可能說的是純粹的大白話。因此該組同學這個譯文都具有古文的特色。在真正的表達階段,學生會強烈地意識到漢語知識以及培養(yǎng)漢語功底的重要性,就會在日后的學習當中重視漢語能力的培養(yǎng)。
4.審校階段
各個小組完成了自己翻譯任務,接下來要以小組間討論的形式對比各自的譯文,并與原漢語字幕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存在差異的地方,探討自己的譯文或是對比譯文是否有理解方面的錯誤,表達和措辭的欠妥之處。為了討論方便起見,要求學生用不同顏色標出譯文的精彩之處和欠妥之處。各組討論之后,要進行全班討論,選取8組中一組或兩組學生的譯文進行講評,教師在講評過程中要肯定學生的努力,并對翻譯的精彩之處給予鼓勵,同時指出學生在某些細節(jié)當中的理解誤差,進而總結(jié)翻譯這部電影時所應用的翻譯理論及原則。并向?qū)W生介紹這些翻譯經(jīng)驗可應用的范圍。通過集體的討論學生不僅可以學習他人翻譯的經(jīng)驗,同時可以了解自己翻譯的不足,進而避免以后犯同樣的錯誤。
總 結(jié)
翻譯碩士及翻譯本科的產(chǎn)生正是由于傳統(tǒng)翻譯教學偏重翻譯理論,輕視翻譯實踐。翻譯市場需要具有一定翻譯實踐能力的翻譯職業(yè)人才。而基于實踐性的翻譯工作坊,是對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的一次大膽而有效的改革嘗試。集人、景、物、聲、光、色于一體的電影無疑會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電影字幕翻譯工作坊在提升學生翻譯能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學生學習翻譯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地實現(xiàn)了“在樂中學,在學中樂”。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體會到了合作協(xié)商的樂趣所在,從而提高了自己基本的生存能力。實踐證明, 學生從影視中獲得的知識, 往往比從書籍上獲得的既多又快, 既深刻又牢固。
參考文獻:
[1]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London: Routledge, 1993.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3]黃美琳.從順應論看電影《功夫熊貓》的字幕翻譯[J]. 電影文學,2012(12).
[4]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4).
[5]許燁.從預成到生成———教師角色的現(xiàn)代性反思[J].大學教育科學,2010(2).
[6]趙婧.反差: 八千萬學子習外語, 翻譯人才缺九成[N].光明日報, 2006-3.
[7]朱玉彬,許鈞.關(guān)注過程: 現(xiàn)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zhuǎn)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0(1).
[8]百度詞條:http://baike.baidu.com/view/1341825.htm.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