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師:開展互動活動,增進兩代父母的溝通
隔代教育是中國家庭的普遍現(xiàn)象。劇烈的社會競爭讓事業(yè)正處于上升期的年輕父母不能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而老一輩父母沒有了工作和生活的拖累,身體素質(zhì)也還算強壯,于是,四個老人照看一個孩子似乎就成為必然。
但是,隔代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兩代父母育兒觀念不同。老一輩父母具有豐富的育兒經(jīng)驗,而年輕父母的育兒方法多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和書籍,在他們看來,老一輩父母的某些傳統(tǒng)教育經(jīng)驗缺乏科學依據(jù)。教育觀念的不同,讓兩代父母之間有了不和諧因素,家庭矛盾隨即產(chǎn)生。其實,老一輩父母撫育孫輩是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在身上的,孫輩是子女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幫“別人”照看孩子就不能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隨意,生怕對年輕父母無法交代,有時會感到進退兩難。
要消除這種矛盾,需要兩代父母的溝通,互相學習借鑒。現(xiàn)在,有些親子機構(gòu)針對隔代教育中出現(xiàn)的類似問題,開設(shè)了關(guān)于“孫輩教育”的爺爺奶奶培訓班,讓老一輩父母進行學習。我覺得,這種做法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差異性,結(jié)果事倍功半。因為每家的具體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建議多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讓祖輩們在一起交流、分享撫育孫輩的經(jīng)驗和心得,互相啟發(fā),相互交流,獲取更多的教育資源和社會支持;在小組里他們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還可以讓兩代父母一起參加各種小組活動或游戲,共同分享活動的感受,增進兩代父母的溝通和理解,爭取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這樣做,隔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年輕爸爸:取長補短,隔代教育我看行
當下年輕父母工作忙,活動多,由老人管養(yǎng)第三代的現(xiàn)象很普遍,隔代教育的問題也隨之體現(xiàn)出來。其實,隔代教育本身并沒有什么錯誤,這不但“解放”了年輕人,也為老年人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則在于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教育方法不統(tǒng)一,老人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飲食健康和安全問題,認為開心就好;年輕人更多關(guān)注的是孩子的智力開發(fā)和教育問題,認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進行適時教育對孩子成長很重要。
撫育孩子是為人父母的義務(wù)和責任。忙碌,不能作為把孩子丟給老人的借口,所以父母不管多么忙,都應(yīng)該抽出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能完全把對孩子的教養(yǎng)權(quán)交給老人。比如:每天晚飯后和孩子做游戲、講故事,周末帶孩子外出活動。同時要做到尊重老人,經(jīng)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yǎng)育孩子的新經(jīng)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對老人寵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盡量減少正面沖突。
因生活閱歷的不同,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一樣。但大家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把孩子教育好,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應(yīng)該取長補短,及時指出老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不當之處,并發(fā)揮老人有耐心、有經(jīng)驗的長處,特別是要多和老人溝通,以平等、請教的語氣和老人探討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這樣老人會樂于接受的。大家共同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媒體人士:從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情商入手
有個童趣小片段:小朋友寶寶和貝貝一起玩,為了爭小飛機,寶寶生氣、哭鬧;而貝貝,拿起小汽車,先是作玩得入迷狀,然后勸寶寶說:“寶寶哥你先玩吧,這個小汽車可好玩了?!惫?,成功哄好了哭鬧的寶寶,說服他選擇了小汽車,而貝貝也聰明地得到了自己真想要的小飛機。
此事例反映出的是孩子情商的問題。寶寶和貝貝處理問題能力的高下之分,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才3歲的貝貝從1歲起就進了親子中心,自然學到不少小才藝小知識,更學到了一定的與人交往的經(jīng)驗和溝通的能力。而今年4歲半的寶寶,沒進過親子早教中心,父母上班就由爺爺奶奶給看著,今年才剛上幼兒園。他表現(xiàn)得比較自我中心和情緒化,也在情理之中。
情商的早期培養(yǎng),也只有把孩子放在人群里,在和其他孩子以及與家長、老師的交往互動中,才能更好地因得到鍛煉而收到實效。在中國人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幫忙看孩子非常之普遍。這就使得祖輩一代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育兒知識、親子理念成為非常重要乃至不可或缺。
幼兒教師:讓親子教育、家庭教養(yǎng)這兩顆心共同跳動
對于“隔代教育”,很多人都頗有微詞。其實我覺得教育得好與壞,并不在于孩子由誰帶,而在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是否科學得當。
很多人不贊成“隔代教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文化教育背景的差異導致的教育思想差異、重養(yǎng)輕教的教育方法、孩子對老人行為方式的模仿性以及“隔代親”對父母的心理傷害等。孩子個體上的巨大差異可能讓每個家長感慨教育的復雜性,更是給“隔代教育”潑了盆冰涼的水,其實,這,跟人無關(guān),與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是否科學有關(guān)。
教育有共性,那就是科學?!鞍芽茖W的教育理念,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送到家長手中”是兒童教育的宗旨,這里的家長不應(yīng)也不能只限定為父母,還應(yīng)包括爺爺奶奶。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在變化,我們的育子理念也要與時俱進。獲得科學理念的途徑很多,可以從書本學,也可以向別人學習借鑒。對于孩子,“在合適的時間,以合適的方式接受合適的教育”是他們不斷成長的階梯。所以父母要與上一代適時溝通,雙方更要與孩子及時溝通,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改變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有人把早教機構(gòu)、幼兒園的“親子教育”和家庭中的“隔代教育”比喻成兩顆“心”,只有他們合二為一地一起跳動,孩子才能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成長的快樂和學習的樂趣。所以,爺爺奶奶輩也好,爸爸媽媽輩也好,只要能及時認識不足、提升自己,學會交流、保持一致,孩子一定能在家庭教育里收獲人生最有質(zhì)量的精神財富。
(摘自《法制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