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玲 黃才蓉 朱 姝
真空采血技術發(fā)明于20世紀30年代末,真空采血管具有使用方便、簡單、全封閉、防污染等優(yōu)點,為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委員會(NCCLS)所推薦,替代了傳統(tǒng)靜脈采血方式[1]。隨著真空采血技術的普及,使用時的問題也就相應出現(xiàn),真空采血管負壓消失或不足就是問題之一,臨床上有兩種真空采血針,一種是頭皮針式,另一種是直立式(需用持針器配合使用)。如使用頭皮針式采血針出現(xiàn)上述情況,為了避免再次穿刺以及浪費采血管,以往會從采血針連接處分離接采血管的針頭,再接上注射器抽出血液注入采血管,這種方法過程繁瑣,易使血液溢出造成污染,采血培養(yǎng)標本還容易造成標本污染。如使用直立式采血針時連接的采血管負壓消失,以往會再次穿刺或更換真空采血管,這種方法不僅增加病人的痛苦,還造成資源浪費。我科從2010年1月~2012年3月使用注射器抽氣來使采血管恢復負壓或加大負壓,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可有效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現(xiàn)介紹如下。
一次性頭皮針式采血針或一次性直立式采血針及持針器,真空采血管,一次性5 ml或10 ml注射器。
第一種情況:使用一次性頭皮針式采血針采血,穿刺成功后連接真空采血管,如發(fā)現(xiàn)負壓消失或壓力不足時,用注射器直接刺入采血管,向外抽動活塞,此時帶來的壓力相當于瓶內(nèi)的負壓,可以順利采集到所需要的血液。第二種情況:使用一次性直立式采血針及持針器采血,穿刺成功后連接真空采血管,如發(fā)現(xiàn)負壓消失或不足時,因為持針器的阻擋無法直接刺入注射器,可將真空采血管與采血針分離退出持針器,再用注射器抽吸出相應的空氣,使采血管內(nèi)負壓恢復后連接采血針,能順利采集到所需要的血液。如采集的是血培養(yǎng)標本,一定要注意避免污染,在針頭刺入采血瓶前,應再次消毒瓶蓋。
此方法巧妙使用注射器補充采血管內(nèi)消失的負壓,簡便易行,安全有效,省時省力,還減輕了病人的痛苦,值得臨床推廣。
[1] 姜淑華,于 宏,王紅巖,等.真空采血和閉蓋穿刺取樣與生化檢驗質(zhì)量和實驗室安全[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29(2):176-178.